武汉这些地方,更绿更美了!

时事   2025-01-11 13:22   湖北  


1月9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朝辉做客长江日报“两会直播间”时介绍,武汉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先后组织实施了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连续5次在全省年度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推动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长江江豚重返江城“诗意栖居”,生态变得更好了。


点击下图回看直播↓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朝辉做客长江日报“两会直播间”。孙大卫 摄


连续4年劣V类湖泊“清零”





武汉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通讯员肖高东 摄


长江的保护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长久的牵挂。

2020年底,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项目启动,围绕长江、汉江岸线396公里及沿江腹地3公里范围,构建“水、岸、滩、堤、城、人”和谐共生的亲水空间。

目前,八铺街堤、汉阳江滩、洪山江滩、汉阳碧道、江北碧道、杨泗港都市T台、青山湿地一期、南岸嘴江滩公园、硚口碧道等12个子项工程陆续完成。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武汉还将“建设东西山系山林步道,新改建绿道105公里”。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触摸绿色脉搏和生态肌理。

武汉牢牢“扎紧”长江入河排污口,对排查确认的1842个排口进行溯源、分类、命名、编码、整治,提前一年完成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务。

武汉率先实行流域生态补偿,与仙桃、随州、孝感、黄冈分别签订跨市流域生态补偿协议,合力推动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提升。

武汉坚持“一水一策”,全面推进重点河湖综合治理,实现全市湖泊水质总体好转,Ⅳ类及以上湖泊数量增至142个,连续4年保持无劣V类。牛山湖、内沙湖等湖泊水质达到Ⅱ类,木兰湖、汤湖入选全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斧头湖水质持续改善并达到优良,实现水清、岸绿、风景更优美。

以流域综合治理思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入选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获得中央资金支持2亿元,目前已完成29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超额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治理率提升至58.53%。

从源头树立绿色发展“标尺”





武汉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通讯员肖高东 摄


去年,武汉入选全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为城市发展开辟了稳定的“第二水源”,解决了生态、生产、生活“三生争水”问题。

武汉组织144家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打造排污许可管理标杆企业36家。累计创建省级绿色工厂106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5家,2家污水处理厂入选国家第一批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企业。

张朝辉介绍,通过做好“双控、一转、两支撑”,全方位、立体化形成高水平保护“五大机制”,支撑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三个优势转化”。


在全省率先启动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试点,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差异化管控,从源头上树立绿色发展“标尺”,编制完成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和13个三级流域、95个环境管控单元准入清单。

深入实施大气和水环境质量达标提升攻坚三年行动,完成500余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加强河湖水质精细化管控,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达到100%。

作为用水大户,武汉绿色动力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每天要在锅炉加热、冷却等环节消耗大量的水。去年11月27日,“绿色动力”用上了来自北湖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用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并产生电能。经过测算,使用再生水,相当于每天减少从长江取水1000吨

“一区一品牌”推进绿色转型





武汉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通讯员肖高东 摄

在武汉,一辆旧汽车浑身都是宝,可回收利用率超过98%。国家级绿色工厂格林美城矿公司首创一种全流程化的中国报废汽车处理模式,实现报废汽车的整体资源化利用,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武钢厂区,百余处建筑外墙绘上了亮丽“彩衣”。通过实施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技术改造,一座现代化花园工厂成为4A级景区。

江汉区北湖街道依托近零碳示范社区建设,推进老旧小区低碳化改造,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桩)、口袋公园运动发电器材等多样化低碳生活设施。开设绿色零碳循环超市,支持居民“旧物互换”。

这几年,政府工作报告频频出现无废城市的表述。

张朝辉说,固体废物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其实就是“城市矿藏”。

自2022年4月成功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来,武汉以“工业、农业、生活、建筑、危险废物”五大领域为切入点,累计完成110项重点任务、建成31个固体废物利用处置项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从2020年的0.31吨/万元下降至0.28吨/万元,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建筑弃料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4%。累计打造1588个“无废细胞”,“无废”理念接地气、入人心。

各区、各部门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开展“一区一品牌”创建。


聚焦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上持续深化,着力建设美丽武汉”。

2025年是着力建设美丽武汉的关键一年,市生态环境局的工作思路概括起来就是“1”“2”“3”“4”“5”。

  • 牢牢把握一条工作主线。聚焦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典范,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

  • 坚决守住两条环境底线。聚焦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力争PM2.5平均浓度降至35微克/立方米,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继续保持100%,不发生较大以上环境污染事故。

  • 切实整改三类突出问题。聚焦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群众投诉举报环保问题,用心用情解民忧,不断增强市民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 全面推进四项重要任务。聚焦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深入实施五个国家试点。聚焦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国家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国家噪声地图应用试点、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形成更多“武汉经验”。

张朝辉寄望,通过扩大环保“朋友圈”,每个居民都参与美丽武汉的建设,共同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典范,共同享受生态环境这份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文字| 记者金文兵

通讯员| 姚曦

摄影| 孙大卫

视频| 记者金文兵 制作| 肖开顺

编辑| 余梦菲

校对| 余文婷

长江日报
每天,请从这里阅读武汉。长江日报由毛泽东题写报名,是中国百强报刊、全国城市党报十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