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一个人不喜欢去别人家,也不喜欢别人来自己家,十有八九是这几种心态!

文化   2025-01-10 06:41   黑龙江  

有一次,刘震云和女儿一起上鲁豫的节目。在被问到和女儿的关系时,刘震云直言:“我能不跟她来往就不跟她来往,能少见一面就少见一面。” 这一番话,乍听之下令人惊讶,毕竟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父母与子女应亲密无间、朝夕相伴。但刘震云并非在开玩笑,他神情严肃,话语诚恳。

有趣的是,女儿也笑着附和:“不是感情不和,就是在一起双方都不是很舒服,那就少来往,谁也不去谁家。” 原来,在日常相处中,女儿总嫌弃刘震云笨手笨脚,连保鲜膜都撕不开,这让刘震云感觉没得到尊重,心里不舒坦;而女儿对父亲一些生活习惯也颇有微词,回家看到父亲在沙发看书,甚至会来一句 “家里没人呀”,打趣父亲的 “存在感低”。

不过,他们父女俩没有为此争吵、辩解,而是坦然承认彼此在一起不太舒服,达成 “少来往” 的默契,各自安好。这种相处模式看似冷淡,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生活智慧 —— 人与人之间,哪怕血脉相连,也是独立个体,需要边界感。

随着时代发展,“边界感” 愈发受到重视。就像叔本华打的比方:“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 家,作为私人空间,是最需要被尊重的边界。当一个人不喜欢去别人家,也不欢迎别人来自己家,并非孤僻冷漠,往往藏着这几种高级心态,引领其拥抱美好人生。

一、“低耗心态”:社交 “断舍离”,简圈享轻松

作家雪小禅感慨:“人到了一定年纪,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后,三两知己,一杯浅茶,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年少时,人们往往怀揣着对世界的好奇,迫不及待地投身于形形色色的社交场合,结识不同的人,满心期许能广交挚友。彼时,总以为朋友越多,人生之路便越开阔。然而,随着岁月流转,历经种种,方才惊觉,那些酒桌上的推杯换盏、言语间的称兄道弟,很多时候不过是逢场作戏,真正能掏心掏肺、患难与共的知己,实则少之又少。

贾平凹就曾深陷社交的泥沼。成名后的他,声名远扬,来访者络绎不绝,门槛都快被踏破。起初,出于热情与好客,他对每一位登门之人都以礼相待,可渐渐地,事情的发展却超出了他的掌控。敲门声不分昼夜地响起,扰得他无法安心创作,生活被搅得一团糟。无奈之下,他甚至多次搬家,试图寻得一方宁静,可那些执着的拜访者总能如影随形。贾平凹苦不堪言,抱怨道:“常常感觉我是一条端上饭桌的鱼,你来捣一筷子,他来挖一勺子,我被他们吃剩下一副骨架。他既然吃我,耗我,毁我,那又算得了什么呢?”

祸不单行,后来贾平凹患上了传染性极强的肝炎,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竟成了一道 “试金石”。昔日那些围绕在他身边,看似亲密无间的朋友,瞬间作鸟兽散,再无一人登门。待他康复后,回首这段经历,不禁愤然:“朋友是磁石吸来的铁片儿,这些东西,有的用力甩甩就掉了,有的怎么也甩不掉,可等你没了磁性,他们就全没有喽!” 痛定思痛,贾平凹毅然决然地精简自己的社交圈子,立下规矩:没有预约,坚决不开门。自此,他的生活重归平静,佳作频出。

有网友的话,直白却深刻:“打开门是外面的繁华世界,关上门才是我自己的生活。” 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大半辈子奔波忙碌,真正属于自己的闲暇时光,实在是弥足珍贵。将有限的精力与时间,精准投入到真正有意义、有价值之处,无疑是一种非凡的生活智慧。那些不喜串门、也不愿他人贸然来访的人,恰恰深谙此道。他们不畏惧独处时的寂静,因为他们深知,在那独处的时光里,同样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寻得内心的富足。

二、“顾家心态”:情暖自家庭,福泽暗中生

王小波曾感慨:“人在年轻的时候,觉得到处都是人,别人的事就是你的事。然而到了中年,才会意识到,世界上真正属于你的,除了家人,其实并不多。” 年轻时,人们往往热衷于社交,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应酬他人上,以为人脉越广,路就越好走。可历经岁月沧桑,看过风雨起落,才渐渐明白,那些酒桌上的朋友,大多是逢场作戏,真正能在困境中伸出援手、不离不弃的,唯有家人。

演员陈道明,堪称娱乐圈中的一股清流。他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受文化熏陶,气质儒雅,演技精湛。在演艺生涯中,佳作频出,塑造了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典角色。然而,他却并未被娱乐圈的名利场冲昏头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本心。

尽管工作繁忙,应酬邀约不断,但陈道明对那些无意义的社交活动极为反感。他直言:“应酬简直是一种煎熬,一群人喝得醉醺醺,一句话和你说四五遍,一张名片递给你七八次,我就很窝火,特别烦。” 在他看来,与其在喧嚣的酒桌上虚与委蛇,不如回归家庭,享受那份宁静与温馨。

闲暇之余,陈道明最大的乐趣便是待在家里,陪伴家人。他会亲自动手,将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条,让家充满温馨的气息。他还热衷于手工制作,为孩子浇糖人、捏面人,看着孩子惊喜的眼神,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他也会为妻子做衣服、裁皮包,每一针每一线都倾注着对家人的关爱。在对女儿的教育上,他更是亲力亲为,从不缺席,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女儿树立榜样,陪伴她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陈道明深知,身为演员,荣获影帝、奖项加身,固然是对他演技的认可,但经营好家庭,让家人幸福安康,才是他此生最大的成就。就如吴飞在《浮生取义》中所言:“过日子就是管理家庭,并在管理家庭的过程中安顿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所在的家庭整体过得好了,一个人才谈得上安顿了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过上好日子了。”

那些不喜串门、不愿外人打扰自家生活的人,正是领悟了这一点。他们不愿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拜访他人的路途上,更不愿让外人打破家中的宁静与和谐。他们深知,家是心灵的避风港,是幸福的源泉,只有守住这份温馨,才能在岁月的长河中,收获满满的温情与幸福。

三、“自渡心态”:向内求成长,孤身亦刚强

知乎上曾有人发问:“为何人到中年朋友就越来越少?” 有个高赞回答一针见血:“人到了中年,更懂得筛选和抉择,更明白大道至简,深知时间的宝贵。故而会把精力倾注于有价值的人和自身发展之上。”

年少时,人们往往热衷于社交,天真地以为朋友越多,路就越好走。遇到难题,第一反应便是向身边人求助,将希望寄托于他人。然而,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便会渐渐明白,靠人不如靠己。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真正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作家李尚龙就曾有过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大学时期的他,满怀热情与憧憬,痴迷于社交活动。为了拓展人脉,他如同一只忙碌的蜜蜂,穿梭于各个社团之间,参加了三个社团,只要有活动,必定积极参与。他逢人便热情攀谈,还把收集来的电话号码当作炫耀的资本,满心以为这些人脉能为自己的未来铺上一条康庄大道。

有一次,他结识了一位负责学校入党工作的老师。为了讨好这位老师,他可谓煞费苦心。得知老师经常独自在办公室值班,他便自掏腰包买水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主动跑去陪老师聊天,试图拉近关系。在他看来,自己的热情与付出,定能换来老师的认可与帮助。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当他满心欢喜地写好入党申请书,虔诚地请求老师指点时,老师却只是冷冷地回了句:“我没空。” 那一刻,他如坠冰窟,所有的热情瞬间被浇灭,满心的期待化为泡影。他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过去为社交所做的种种努力,不过是 “一厢情愿”,在别人眼中根本毫无价值。

痛定思痛,李尚龙毅然决然地斩断那些无意义的社交羁绊,转身投入自我成长的征程。他闭门谢客,潜心读书写作,将全部的精力与心血倾注于知识的海洋。那些曾经被他用来社交的时间,如今都变成了滋养他成长的养分。每一个清晨,当别人还在睡梦中时,他已伴着第一缕阳光,沉浸在书的世界;每一个夜晚,城市灯火阑珊,他仍在台灯下奋笔疾书,与文字为伴。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与努力,写出了一部部备受欢迎的佳作,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学生,一跃成为闻名遐迩的畅销书作家。

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在其著作中指出:“任何人际关系,本质上就是交换关系。”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人际交往的现实基础。在工作与生活的舞台上,所有稳固而长久的关系,都并非凭空而生,而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交换之上。仅仅留下一个电话号码,或是偶尔打个招呼,远远不足以构筑起深厚而可靠的交情。

与其将大把的时间与精力,盲目地耗费在迎合他人之上,不如静下心来,专注于自身的打磨与沉淀。当你通过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你的价值便会如璀璨星辰般闪耀。而与之相应的,你的社交价值也会水涨船高,吸引来那些与你志同道合、旗鼓相当的朋友。

《论语》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那些不喜串门、不愿他人贸然来访的人,大多深谙此道。他们远离喧嚣的社交场合,在静谧的时光里默默耕耘,专注于提升自我。他们懂得,只有自身强大,才能在风雨来袭时从容应对;只有实现自我价值,才能收获真正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就如同童话绘本《阿狸・永远站》中所描绘的那般:“人这一生,会遇到 8263563 人,大部分人只是打个招呼,还有的仅仅熟悉而已,最终,他们都会失散在人海。” 回首青春岁月,谁不曾怀揣着对友谊的美好憧憬,以为身边的伙伴会相伴一生?然而,时光流转,岁月变迁,那些曾以为坚不可摧的关系,往往在现实的磨砺下渐渐褪色。

人终究是会成长、会改变的。那些曾经费尽心机去维系的情谊,倘若缺乏共同成长的基石,终究难以抵挡时间的侵蚀。而当一个人领悟了 “自渡” 的真谛,不再将过多的精力浪费在无谓的社交应酬上,而是回归自我,专注于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方能在人生的旅途中,遇见更加美好的风景,成就更加精彩的自己。

边界之内,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常常在喧嚣与纷扰中迷失,追逐着无尽的社交应酬,以为那便是生活的全部。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审视那些不喜欢串门、也不欢迎别人贸然来访的人,会惊觉他们看似不合群的表象下,实则隐藏着深邃的生活智慧与高级的人生心态。

他们怀揣着 “低耗心态”,在社交的迷宫中勇敢抉择,摒弃那些无意义的酒局饭局,远离消耗精力的无效社交。他们深知,人生短暂,精力有限,与其在虚情假意中周旋,不如将真心留给知己,把时间还给自己,在独处中积蓄能量,享受内心的宁静。

他们秉持着 “顾家心态”,在岁月的流转中看透世情。外面的世界再繁华,也比不上家中那盏为自己点亮的灯。他们不再为了迎合他人而忽视家人的感受,而是用心经营家庭,在平凡的日子里,与家人共度温馨时光,让家成为幸福的港湾,收获满满的爱与被爱。

他们践行着 “自渡心态”,在成长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不再依赖他人的援手,不再将希望寄托于虚幻的人脉。他们明白,唯有自身强大,才能无惧风雨。于是,他们在孤独中沉淀,在困境中自愈,默默打磨技艺,提升修养,用汗水浇灌梦想,以实力书写人生篇章。

当我们尊重个人边界,不再强行融入不适合自己的圈子;当我们回归自我,专注于内心真正渴望的事物;当我们将精力倾注于有价值、有意义的人和事上,我们便踏上了一条通向更好自己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或许会有短暂的孤独,或许会有他人的误解,但请坚信,那些独处的时光、专注的努力,都将在未来的某一天,回馈给我们无比绚烂的人生风景。

余生,愿我们都能拥有这份勇气与智慧,在属于自己的边界之内,绽放光芒,遇见那个更加美好的自己。


点亮【在看】,愿你在余生的岁月里,关系随缘,享受孤独,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文章来源网络与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微信:zgctwhkf


中国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