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合肥磐石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员工们以“开局即冲刺”的姿态,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中。本报记者 王兰兰 摄
2月5日,位于合肥包河经开区的柔性科天机器人材料有限公司里,技术人员在护理人形机器人的皮肤。去年,《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发布,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加速崛起。本报记者 程兆 摄
2月5日,位于淮北市烈山经济开发区的安徽和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满负荷运转。近年来,淮北市烈山区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新型工业化赋能增效,新能源、高端制造、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本报通讯员 周方玲 摄
2月5日,在位于合肥市蜀山区运河新城的中贝(合肥)动力及储能电池PACK项目车间里,技术工人在生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包。本报记者 范柏文 摄
2月5日,在巢湖明月合肥新一代算力集群——合肥先进计算中心机房,工作人员在进行数据巡检。本报记者 张大岗 摄
2月5日拍摄的位于肥西县的尊界超级工厂。本报记者 张大岗 摄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创新是安徽的金字招牌,新时代新征程上,安徽要加快打造“三地一区”,最大的变量就是创新,最关键的着力点就是新质生产力。
2月5日,省委、省政府在合肥召开的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在全省各地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持续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为不断实现“三个往前赶”提供澎湃动能。
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
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作为合肥乃至我省科技创新的“主战场”,近年来,合肥高新区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一批原创性、前沿性、颠覆性科技成果纷纷涌现。去年,由科大讯飞牵头完成的“多语种智能语音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由深空探测实验室牵头研制的天都一号、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在海南文昌成功发射升空;由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国盾量子等共同研制的“天衍-504”量子计算机发布。合肥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谢超表示,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提出“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等要求,为合肥高新区深化创新策源地建设,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锚定了奋斗方向。合肥高新区将不断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实现从“0到1再到N”的跨越式发展,在抢占科技制高点上奋勇争先,为安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贡献“高新力量”。
低空经济是未来经济新赛道。芜湖市2013年就瞄准低空经济,建立航空产业园,集聚上下游企业200多家,基本上实现不出园区就可以生产一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通航飞机。如何在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中发挥最大价值,在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中走出具备湾沚标识的低空改革新路子?芜湖市湾沚区航空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唐建阳认为,首先要对标民航适航标准造飞机,打造工业精品,继续保持领跑优势。其次要在细分赛道上发挥商业场景优势,聚焦低空智联抓应用,形成安全可飞全场景应用标准。第三,强化科创扶持长效机制,实现跨区域、落地化、贴近化、持续化专业服务,帮助企业实现顶层架构设计及资本价值目标。
近日,由铜陵有色牵头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长江经济带铜基材料产业集聚区无废产业链构建及集成示范”项目获得科学技术部批准立项,这是该公司近年来首次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项目。“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核心竞争力。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大会精神,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企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铜陵有色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党委书记左永伟表示,新的一年,将继续围绕矿山安全高效开采、新材料开发、绿色低碳冶炼、环保治理等领域开展技术难题攻关,聚焦有色行业发展瓶颈突破、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等方向展开选题研究,力争推出更多创新成果。
推动高效能产业创新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才能造就更多“金娃娃”。
“滁州市将积极贯彻大会精神,推动高效能产业创新。聚焦光伏储能、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半导体等新兴产业,推深做实产业链链长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老树发新芽’;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推动‘树木变森林’;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小树变大树’。”滁州市发展改革委产业和高技术发展科科长黄琴扬告诉记者,滁州市将围绕打造“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第一城”,支持隆基、东方日升、中润等重点企业技术、产线、产品升级,研究布局BC、晶硅-钙钛矿叠层、TBC等技术,实施数字化转型升级改造。同时,实施“千百亿企业”培育行动,打造具有创新引领力、产业带动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
春节前,国家首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安徽普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项目(一期)在淮南正式投料试车。煤城点煤成“金”、追新逐“链”迈开新步伐。淮南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陈涛说,今年,淮南市将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政产学研金服用”贯通融合,建成投用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煤炭无人化开采数智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高水平打造“安理智谷”。将推动“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贯通发展,推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
淮北市科技局局长王蕾表示,要切实把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落实到位,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大型国有企业基础支撑和实力民营企业骨干带动作用,加大研发投入,广泛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应用示范,推进企业核心技术攻关,鼓励淮北矿业、淮海实业、理士电源等企业牵头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以技术突破促进产业升级。健全“企业出题、政府立题、联合答题、市场判题”协同机制,科学谋划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攻坚计划项目,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创新,加大高科技项目招引力度,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蚌埠市禹会区科技工业信息化局局长徐亚男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大会精神,依托丰原集团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强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完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持续加大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同时积极支持安徽积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联合相关高校院所共建省级研发平台,强化面向‘卡脖子’问题的协同攻关,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发展支撑能力。”
培育高质量经营主体
加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作为安徽省氢能产业的代表企业,位于六安市的明天氢能公司近年来围绕自主技术氢燃料电池和制氢装备产品,开展了技术研发迭代升级和多元化场景应用,填补省内氢能公交、物流、重卡、叉车、船舶、发电等多项应用领域的空白。明天氢能公司品牌总经理张健告诉记者:“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的召开为公司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给我们很大的鼓舞。2025年,我们会继续在氢燃料电池体积比功率、产品寿命以及成本优化等领域攻坚克难,并在氢能重型商用车、氢能船舶、氢能无人机等领域进行场景应用突破。进一步发挥技术叠加优势,将氢能源与智能汽车、载重无人机、内河船舶、风光氢储用一体化等应用领域结合,努力成长为这一领域的科技领军企业。”
“我们将切实打好科技创新牌,积极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泗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宏阳对记者说。泗县将瞄准“新三样”,集中资源向产业发展倾斜,做大规模、做强优势、做出特色,打造具有皖北重要影响力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基地、皖北光伏制造特色产业集群基地、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供应基地。目前,该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力求形成更加完善、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再投资力度,以“干就干一流”的闯劲,紧抓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契机,加速推动传统制造业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谯城区将深入贯彻本次大会精神,全力以赴延链条、壮集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亳州市谯城区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王钊表示,新的一年,该区将守牢实体经济根基,进一步提升优势产业质效,实施“扶优育规”工程,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推进“大树培育”计划,新增产值超10亿元企业2家以上,产值超亿元企业累计95家以上。支持谯城经开区申报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大济人药业、协和成药业等药企培育力度,引育年销售额亿元以上大品种3个以上,医药制造业产值突破240亿元。
营造高水平创新生态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奋楫者先,创新者强。
“大会为今年的工作指明方向,我们将继续凝聚人才力量,夯实人才智力支撑,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宿松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工作局局长黄伟平说,该县将聚焦发展需要,绘制产才图谱。从产业发展来定位人才工作,全面梳理宿松籍重点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人才资源,实施“请进来”引才与“走出去”招才双管齐下。聚焦产业急需,创新引才机制。抓住“关键少数”实施“一产一策”,梳理支柱产业人才需求清单,为重点企业个性化配备人才服务专员,确保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有效衔接。聚焦人才需求,优化政策支持。紧紧围绕“人才强市”20条、“宜城优才卡”服务内容配套完善县级保障政策,对院士项目提供“一事一议”个性化服务,加快形成“产业聚才、平台育才、生态留才”的人才发展生态。
“我们锚定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宣城力量。”宣城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高真理说,宣城市将从招大引强、链式发展、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等四个方面发力,持续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实施工业强市“6543”计划,着力引进一批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行业领先企业,推动产业聚链成群,并通过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不断提升产业创新效能。同时,加快“2+3+4”产业链建设,力争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并依托华晟新能源等企业,建设“中国异质结光伏之都”。
“围绕创新这个最大的变量和新质生产力这个最关键的着力点,我们将继续完善为企服务举措,营造高水平创新生态。”马鞍山市企业服务中心主任何韬介绍,今年,马鞍山市将通过在线上推动惠企通平台升级3.0版,拓宽益企活动、政策服务、供需对接、掌上服务等板块功能,让政策红利、资讯资源精准惠及更多企业。同时在线下健全服务体系,建立“1+9+N+X”立体式网格,联合基层平台打造“中小微企业之家”,推动企业诉求“一口受理、多方协同、闭环办理”;坚持“走出去”和“请上来”相结合,与长三角地区企业服务单位共联共建,积极推动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在产业协作、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领域合作。
干字当头创先争优
凝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合力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我们将以‘往前赶’的拼搏姿态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主动跨前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提质行动、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行动,助力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走出从制造到智造再到创造的产业跃升之路。”阜阳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曾认表示,新的一年,阜阳市将建立科企培育库、技术供需对接库、科技攻关项目储备库、困难科企帮扶库、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四库一平台”,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人才、融资、项目等问题。推动安徽高等研究院阜阳分院实体化运行,匹配链接全国高校院所的优势资源,进一步解决企业“求技无门”和“招才引智”难题。2025年,阜阳市力争研发投入总量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9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000家,新增省级以上科创平台30家,科技贷款增速达25%左右,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科技领域投资等指标增速实现再进位。
“我们将坚持实干争先,凝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池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池州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柯春平说,去年集中区新引进省外亿元项目42个,到位资金150.8亿元,项目覆盖商业航天、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区内企业星河动力的“智神星一号”液体火箭完成首飞前冲刺试验,协氢新能源4个月实现投产,斩获6亿元出口订单。该区通过“一体两翼三基地”战略精准招商,目前商业航天在谈项目10个,计划2030年产值突破200亿元。2025年,集中区锚定“2323”工程,力争每季度引进2个10亿元项目。
“‘新春第一会’鼓舞人心,我们将主动跨前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弘扬实干精神,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抢占先机,赢得主动。”黄山市科技局局长田雨润表示,要打破思维定式,破除条条框框,对于认准的方向,看好的产业和项目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今年,黄山市将积极培育“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合成生物、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并确保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达8%。目前,该市相关部门已列出八项推进举措,包括开展研发投入提升行动、实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加快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谋划建设人工智能场景实验园区等,凝聚合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