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安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经济总量跨上5万亿元台阶;
过去一年,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753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3家,总数均居全国第一方阵;
过去一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3.6%,提高0.7个百分点;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新质生产力正在安徽加快形成。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正在展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脉动。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并从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工程、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提档、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
当前,安徽正在紧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集聚。
新型显示“屏”步青云,集成电路“芯”光灿烂,光伏储能“光”彩照人,人工智能“谷”动世界...... 安徽正在一条条新赛道上,谋求新的起跳。
科研和经济联系不紧密、“两张皮”,会影响科技创新的转化效率。科研成果不能从“书架”走向“货架”,也就无法从“盆景”变成“风景”。归根到底,就是要解决创新链和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的问题,要打造产业链、完善创新链、建强人才链、厚植资金链,让它们相互赋能,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前,安徽正在以“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作为“四链”融合的探索实践以“产研”融合互动为主轴,加快构建政府推动、产业主导、人才支撑、科技引领、金融赋能、服务提升、应用牵引的紧密型融合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人才是干事创业的关键。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这个在安徽试点的改革已成为全国样板。通过探索“先确权、后转化、再转让”的模式,科技成果就能完全让渡给科研团队,科研人员真正成为成果的主人,可以组建公司、融资,可以“干成很多之前想干没法干的事”。
除了核心技术和人才,科技企业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本和基金助力。2024年,安徽扩面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惠及企业1.2万家。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7500亿元,增长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