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善友筹”,再点击“关注公众号”,这样您就可以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文章了。
人们在遇到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时,往往会把希望寄托于外界的神秘力量,通过向神明许愿的方式,来获得心灵的慰藉和依靠。《汉语大字典》中,“许愿”意为“对神佛有所祈求,许下某种酬谢”;还愿则是指“求神保佑的人,实践对神许下的报酬”。为了表示自己的诚心,大多数人在许愿的同时,都会做出相应的承诺。例如:信众去寺院向佛菩萨许愿,若恰好福报来临,达成所愿,就会按照原先许下的诺言,以供养花果、香火或修寺院、塑金身等方式回来还愿,感谢佛菩萨的恩情。“愿”不是许给佛菩萨去帮忙实现的,佛教讲因果,种善因得好果,种恶因得苦果。我们所有的际遇都是来源于自己的造作,佛菩萨无法帮我们获得无因之果,也不需要我们感谢和表示。许愿是凭空祈求,把希望寄托于外界神秘的力量,可谓无因而求果;发愿则是策发自己内心的力量,以此来驱动自己的行为。因愿心大体可以分为“发求菩提之愿”和“发度化有情之愿”。佛教里最常念诵的根本愿——“四弘誓愿”,以及“普贤菩萨十大愿”等,都属于发愿。此外,修善作福等皆须先发愿,而记录其发愿精髓的文章被称为发愿文。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虔心信佛,于元丰七年(1084)三月在泗洲僧伽塔写下《发愿文》。他忏悔发愿,持守戒律,从此以后“痛戒酒色与肉食,但朝粥午饭,如浮屠法”。这卷《发愿文》结体平正,中宫疏朗,字字独立,用笔略显稚拙,大抵是创作过程中,过分专谨所致。明代怀渭禅师读后称赞道:“诵之使人心目震骇,神观肃然”,可见其誓愿之坚定。世俗意义上的还愿,是人们在达成愿望后,去实践事先许诺的报酬。而佛教所提倡的行愿,是在愿力的引导下主动去修行与实践,所以“愿”与“行”缺一不可。一个人有愿而无行,就如同要过河而不肯准备船筏一般,最终必定无法过河。菩萨虽发四弘誓愿,若不依誓愿修行,其结果也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们不妨将许愿、还愿,转变为发愿、行愿。求佛不如求己,只有自己努力修行,才能最终实现愿望。众生从无始以来,所有身、口、意的行为都会留下印记或惯性,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也就是佛教常说的“业力”。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大多数思想和行为,都是源于业力的推动,这些行为盲目而被动,很难让人察觉。究竟如何才能从这些盲目、被动的行为中解脱出来呢?——发愿。一个人的愿力越大,成事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为一旦发了愿,就会全身心投入。这时候,我们的周围也会自然而然形成一种合力,帮助自己朝着目标前进。阿弥陀佛曾发下四十八大愿,不断积累功德,最终愿行圆满,证得佛果,报得西方极乐净土。普贤菩萨“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的十大愿功德无量,而成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帜。地藏菩萨因发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而成就果位……经典中记载:“愿力如船,业力如石。”一颗小小的石头,丢到湖里会沉,但如果有一艘船去载它,一样可以浮出水面,到达彼岸。当一个人发下善愿时,这个愿力便能够帮助其突破固有的业力轨道,引导他从现有的困境中逐渐解脱出来。所以,我们到寺院礼拜佛菩萨,与其许愿求佛菩萨帮助自己达成心愿,不如以虔诚和恭敬之心随学佛菩萨的愿力,学习他们的智慧与慈悲;发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之大愿,然后在愿力的引导下实践,修行。注: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