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腾讯读书
制订中国西部开发战略和实施西部开发,这是今年以来国内外各界人士及中国老百姓关注的问题,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因为西部地区的开发直接关系着中国整体的综合实力能否再上一个新台阶。 谈到西部开发,不能不说新疆,毫无疑问,新疆在西部开发中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有人说,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有多大,地域辽阔的新疆占全国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新疆境内陆地边界线占全国陆地边界线的四分之一,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接壤。新疆又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境内有维吾尔、哈萨克、汉、蒙古、回、塔塔尔、塔吉克、锡伯等十多个民族,而且有些少数民族在境内有,在境外也有,甚至有些还有血缘关系,因此,开发和建设好新疆,无论从政治、经济方面还是从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曾有过几次轰轰烈烈载入史册的西部开发史。西汉张骞通西域和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揭开了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的序幕;唐朝在新疆天山南北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新疆的开发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清朝政府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几代皇帝多次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分裂中国的阴谋,打垮了新疆地区的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在军事上设立城堡,沿边关山口设置卡伦,在交通要道设立驿站、军台,形成了新疆地区较为完善的防御和通讯体系,在经济上实行大规模的军屯和民屯,促进新疆的经济发展,并于1884年置新疆省,加强对新疆的管理。历史上所有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对开发新疆巩固国防、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新疆辽阔土地真正意义上的开发,还应该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个人认为大体上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从1949到1952年初是和平解放新疆,稳定社会秩序,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建立、为大规模的建设创造条件的阶段;从1952年到五十年代末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边疆开发打基础的阶段;从五十年代末到改革开放前是兵团的农垦战士、三年困难时期从内地来的居民、大批大批响应国家号召从上海、北京等全国各大城市奔赴边疆参加建设的知识青年与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取得了一定成就的时期;改革开放这二十多年是新疆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 说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的发展,就不能不说那些当年跟随王震将军一道进疆的解放军战士;就不能不说那些在莽莽荒原上扎根的兵团农垦人;更不能不说那些成千上万从祖国各地来到新疆,为改变边疆落后面貌,为边疆注入了活力,奉献了青春奉献了一生的知识青年,正是他们,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指引下,为新疆今天的大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① 西北战场在“相继歼灭了胡宗南、马步芳集团的精锐和敌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马鸿逵集团、马步芳残部后,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2、6军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经过艰苦的行军,越过祁连山,直插河西重镇张掖,截断了国民党军队的退路,从战略上切断了国民党同新疆的联系,完成了进军新疆的部署”,② 为和平解放新疆创造了有利条件。1949年9月初,“我十万大军集于酒泉、安西之线,直叩新疆大门”。③“国民党新疆驻军7万多人”“孤悬塞外、进退两难”,“在外有重兵压境、内有三区革命民族军的威胁” ④国民党驻军内部又出现分化的情况下,“以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新疆省政府主席兼迪化(今乌鲁木齐)保安司令包尔汉等人为代表的爱国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认清国民党大势已去,赞成中共中央关于解决新疆问题的主张,希望和平解放新疆。” ⑤然而,以整编78师师长叶成等“三兄弟”为首的反动势力在美国驻迪化副领事马克南的策动下,企图对抗解放大军。⑥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新疆各族人民的利益,彭德怀、王震彻夜不眠地亲自调查研究,掌握各种情况,解决纷繁问题,制定了周密的进军计划和部署。“1949年9月25——26日陶峙岳、包尔汉通电起义”,⑦“实现了新疆和平解放的第一步。但是新疆社会情况异常复杂,反动势力还有相当力量和一定影响,要巩固新疆和平解放的胜利成果并使新疆真正获得解放这在人民解放军进入新疆之前是不可能的”。“上层反动分子叶成、马呈祥、罗恕” ⑧ “三兄弟”虽然在密谋造反失败后逃到了国外,但是,还有盘踞在新疆茫茫草原、戈壁、沙漠和高山沟壑之间与人民对抗到底的惯匪乌斯满和民族分裂主义分子贾尼木汗?尧乐博斯以及支持他们的国民党军统特务、美国驻新疆副领事等反动残余力量,他们在鄯善、在焉耆、在轮台、在库车、在哈密发动叛乱、洗劫百姓、枪杀干部、制造血案、抢劫金库,不消灭这些反动势力,新疆400多万各族人民就难以有真正的和平,建设新疆的宏伟蓝图就难以实现。为此,进疆部队遵照第一野战军前委的指示,做好了力争和平进军新疆、但不放松战斗的两手准备,以确保和平进军新疆的胜利。在新疆各族人民和进步力量的支持下,“1949年12月17日,我第一兵团与“三区”民族军及起义部队在迪化胜利会师”,⑨ 与此同时,我军其他主力部队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于1949年底到达新疆南部的和田、喀什,1950年春天进驻全疆各个重要城市和军事战略要地,接管了千里边防,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天山南北、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巅。又经过艰苦战斗胜利完成了剿匪任务后,真正拉开了新中国建设新疆的帷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垦人——共和国开发新疆的铺路石,向荒漠进军的主力 今天的新疆,就象一首歌曲中唱的那样,“我走过许多地方,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然而,五十年代初,虽然由于中苏两国人民亲如兄弟般的情谊使新疆有一个较好的周边环境,但是这片有着充足热量的辽阔土地,生产却很落后,畜牧业几乎处于半原始状态,居住条件相当简陋,各族人民的生活还相当贫困。早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毛泽东主席就同意了王震将军请缨率部到最艰苦最边远的地方去的请求,毛主席还说“你到新疆去就是演红娘,在那里唱主角,去给新疆的各族人民做好事。” ⑩ 在新疆军区庆祝剿匪平叛斗争胜利的庆功会上,王震将军宣布“现在,新疆社会秩序空前稳定,各族人民安居乐业,一个规模宏大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已经开始。”“毛主席给我们下达了新的任务,毛主席亲笔签发了命令,让我们立即投入大生产运动。”⑾ 至此,新疆地区的开发建设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根据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同时也是工作队’的建军思想,进驻新疆的一部分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2年2月集体参加开发和建设边疆,1954年又正式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⑿成为五十年代向荒漠进军,建设新疆的一支主力军。新疆的国防建设、工农业和城市建设、尤其是新疆大地上那一条条被称之为“林带”的绿色长廊,无不浸透着来自祖国各地的农垦人的汗水、泪水。 那时的新疆没有一寸铁路,也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从乌鲁木齐到北疆的伊宁,如今坐汽车只要十个小时左右就能到达,而六十年代要两天半时间才能到达,更何况五十年代呢?,交通十分不便,以至于使兵团的建设者们称自己回家乡是回“口里”,返回新疆是去“口外”,但为了新疆的建设,兵团的农垦人留了下来。他们在茫茫戈壁、荒原、沙漠间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戈壁滩上逐渐有了新型的工矿城市,1958年以石油工业为主的新型城市——克拉玛依市诞生了,它是石油工人和兵团建设者们的创造,它不但可以为加快新疆建设提供更好的条件,更使兵团的农垦人增强了建设好边疆的信心。三年困难时期,一批批内地居民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窘境投亲靠友来到新疆时,是兵团的建设者们开垦出的一望无际的良田(据统计,到1962年6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农业生产部队十二年来仅改良盐碱地就达400多万亩)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他们能够痛痛快快地吃饱饭了,生活有了新的希望,也使他们加入到了兵团建设者的行列。新疆大部分地区的自然条件较差,兵团的建设者们为了求发展,他们顶风冒雪、战天斗地,硬是在戈壁沙漠上植树造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但锁住了风沙,改善了环境,也探索了发展生产的新路子。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奠定了新疆后来一批新型城市的雏形。 兵团的农垦人常说“我们这些人为了边疆建设真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确,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就没有今天这么美丽的新疆,他们是共和国开发新疆的铺路石。 1959年底,兰新铁路通到哈密,新疆境内第一次有了几百公里的铁路,兰新线的通车,使内地通往新疆的交通得到了极大改善,不但可以将国家建设边疆的物资及时运往新疆,也使边疆地区的人民与祖国内地的心理距离大大缩短了,内地的人们也觉得新疆离我们近了,正是因为交通运输的改善,才使成千上万的内地知识青年奔赴边疆参加建设有了更好的条件。 1960年10月,“一个学习邢燕子(河北宝坻县回乡知识青年)奋发图强大办农业,积极建设农村人民公社的高潮在河北广大青年中掀起,并在全国发生巨大影响。据上海、山西、黑龙江等18个省、市统计,全国有600多万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走上农业第一线”⒀他们中的许多人千里迢迢来到新疆,这对于远离故乡、二十岁左右的城市青年来说,的确残酷了一些,因为在当时通讯、交通还比较落后的条件下,毕竟不能像今天这样,一个电话也许问题就解决了,或者乘飞机当天就可以到达,即便是乘火车到上海也不过六十多个小时罢了,可那时,他们回一趟故乡少则三、四年,多则七、八年甚至十来年。但支边知识青年的来到,大大地改变了新疆居民文化相对落后的状况,无论是从巩固国防,还是从提高各民族文化水平,加强民族团结,提高人口素质等等方面,对新疆的发展而言,都有着极其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五十年代初组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人员结构基本以进疆部队的人为主,而这些部队战士大多数人在参军入伍前都是苦大仇深的穷百姓,他们中大多数人没有文化或文化水平很低,扛枪打仗、开荒种地,他们不怕流血流汗,虽然他们在五十年代的扫盲学习中有了很大进步,有一定的实效,然而,毕竟离时代发展的要求还是有很大距离。六十年代初大批大批支边知青的到来,给边疆带来了新的朝气,知识青年们有文化,见多识广,与知青们相处,使边疆人民的眼界开阔了,他们从知青这里学到了许多知识。 新疆农业开发是较早使用了拖拉机、康拜因(联合作业机)等农业机械的,它的使用和保养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如何让机械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减轻人的劳动强度,虽然,大多数农场也有技术人员,但毕竟是杯水车薪,知青的到来使这一问题基本上得到缓解;就连原本枯燥单调的节、假日一下子也变得丰富多彩了。 知青的到来引起的最深刻的变化则是人们观念上的变化,五十年代末新疆还有一些学龄儿童尤其是女童未能上学,虽然存在缺乏教师等客观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这些家长还抱着“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长大都是别人家的人”的旧观念,不愿送女孩上学,尽管连队干部也三番五次到家家户户做工作,但问题还是不能彻底解决,有些人认为,不就是开荒吗,种地谁不会种啊,知识青年的到来,一方面缓解了边疆地区缺少教师的矛盾,另一方面知识青年能歌善舞、能写会画、能工亦能农,处处显示出他们在文化方面的优势,逐渐成为连队各项事业的骨干力量。 现实是最好的教材,人们开始认识到知识的力量,从那时起如果还有哪家人不把孩子送去读书,就会成为人们议论纷纷的话题和被耻笑的对象,甚至会被连队采取强制措施,必须送孩子读书。更重要的是知识青年把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他们渴望学到更多知识的精神传播、奉献给了边疆人民,为新疆各族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所有受惠于支边知青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新疆大地永远留有他们的身影。据八十年代初西北地区五省、区高考数据分析,新疆地区的高考许多科目平均分数是当时五省、区中最高的。 据有关方面的专家考证,七十年代,在交通尚不发达、自然条件又较差的新疆建起的新型城市,如:戈壁明珠石河子、奎屯等,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文化型城市,无论是全市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还是整个城市的布局、环境建设、和文化氛围在全国都是不可多得的,这里渗透着建设兵团老农垦人的心血,更渗透着从祖国各地来到这里的知青们的智慧和他们生命中的精华。 加快新疆建设步伐,让新疆各族人民早日过上好日子,是新疆人民梦寐以求的,也是党和政府急切盼望的。和平解放新疆就是从保护新疆各族人民利益出发所作出的战略决策,此后,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根据少数民族的意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根据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居民占多数的实际情况,于1955年10月1日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先后在新疆各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引导少数民族人民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号召内地知识青年支援边疆建设;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予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支持,从物质上确保新疆建设之急需;尤其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调动全疆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大力推动新疆工农业和交通设施的建设,改变一些地区农牧民落后的生产方式,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所有这些措施的实施都大大加快了新疆地区的建设步伐。 新疆要加快发展,必须首先发展交通,这是新疆本身在祖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新疆辽阔的地域所决定的。新疆极为落后的交通状况,虽然在五十年代有了一些改善,但与社会发展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从一则笑话(也许是趣话)中可以窥一斑可见全豹,1962年兰新铁路全线通车(注:现行高中教材下册《中国近现代史》所写兰新铁路1965年建成,应属错误。因为我本人曾于1964年7月乘坐过乌鲁木齐到兰州的列车,《辞海》缩印本P283也写到“兰新铁路,1952年动工,1962年全线通车”)后,一些专程跑来看火车的山区农牧民激动(也许是风趣)地说,“火车爬在地上都这么长,站起来不知道该有多高”,足以想见各族人民急切盼望改善交通落后的心情。 如今,新疆境内不但有了从乌鲁木齐通往南疆库尔勒、阿克苏的铁路干线,到南疆重镇——喀什的客运铁路也即将通车;欧亚大陆线经由乌鲁木齐穿过北疆的石河子、奎屯、阿拉山口等地直达欧洲。铁道部为了落实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将在今年10月开始的全路第三次铁路提速方案中把陇海、兰新等通往西部的主要线路作为此次提速的重点,为西部开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因为铁路仍然承担着新疆与内地最为重要的运输任务。 新疆的公路建设也在加快进行,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已把新疆南北各地连在一起,进入九十年代,从乌鲁木齐到北疆任何一个城市,都能当天到达。 为进一步促进新疆的外贸进出口、工农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国家决定由国家和地方投资,在新疆修筑高速公路,为各行各业加快发展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在新世纪到来前夕,新疆有了从乌鲁木齐穿越天山到吐鲁番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其他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 与此同时,新疆已经开通了从乌鲁木齐到达国内各主要城市和乌鲁木齐到达新疆主要城市的空中航线和一些国际航线,从而,形成了快速、便捷、舒适的立体交通网。交通落后面貌的大大改变,有力地促进了新疆旅游业的发展,使新疆人民与内地的交往更加频繁,也使更多的内地人来到新疆从事各项事业,了解新疆,为新疆建设献计献策,出资出力。 新疆的冬季漫长、寒冷、干燥,有时气温达零下三十多度,五十年代,为了抵挡寒冷许多家庭住的是因地制宜临时搭建的“冬暖夏凉”半窑洞式的“地窝子”,一些简易平房的取暖全靠“火墙”(当地人用土胚或砖砌成的取暖墙),如果能有人用烤箱做饭取暖,这在当时称得上“奢侈”。由于靠烧火取暖,不时有人因煤气中毒而死亡。有不少地处偏僻的牧民,由于世世代代遗留下的流动性生活方式,他们的居住环境和设施更差。 六十年代,随着大批知青参加建设,给边疆带来了更多的文化气息,知识给了人们更多的启发,人们已经开始注意生产、生活和居住环境的改善,戈壁明珠——石河子就是最好的例证。如今,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已是今非昔比“鸟枪换炮”了,人们不仅仅追求吃饱穿暖,更加注重生活的高品位,注重环境的舒适、幽雅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可持续发展。 不但城市和乡村的居住条件换了模样,更重要的是通过大力普及教育、提高少数民族文化水平、示范教育等多种手段,改变以流动性生活方式为主的牧民们的观念,已经使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逐步接受了定居生活方式,由政府和牧民共同出资,选择自然环境较好的地区,帮助牧民建立新的家园,让他们享受到更多的文化教育,并不断改变旧的观念,享受新的生活,憧憬更美好的未来,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牧民们的生产、生活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几十年来新疆各行各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棉花(尤其是优质的长绒棉)生产基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新疆辽阔的地域蕴藏了丰富的石油、天燃气、钾盐、黄金等矿产资源,那些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建设者们战胜寂寞,战胜自己,在沙漠上修筑起公路,在戈壁风餐露宿,为新疆、为祖国默默地奉献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新疆旅游业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去新疆旅游已成为近十年来大西北的旅游新热点,它古老的文化,新型的城市,浩瀚的大漠,辽阔的草原,美丽的天山天池,具有欧洲风情、迷人的哈纳斯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坎儿井以及风味独特的新疆食品无一不成为人们探险、旅游、品尝的好产品,新疆旅游业的发展使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了解了新疆,宣传了新疆,为更多的人来新疆投资,为新疆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新疆五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是新中国政府重点扶持、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缩影,是新疆各族人民,是进疆部队的老战士,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垦人,是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从祖国各地来的知识青年,是一代又一代新疆人为之奋斗的结晶。在新世纪、新千年即将到来时,中国政府制订了加快西部发展的战略,它的实施将会给西部广大地区带来新的机遇,也必将为新疆的腾飞插上翅膀,使她飞得更快更高更好。 注释:本文部分史料参考了李广文编著的:《西北大剿匪》、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缩印本、《20世纪中国实录》文中: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分别转引自:李广文 《西北大剿匪》第161、161、163、164、164、164、179、182、194、162、291页 ⑿转引自:1980年版《辞海》缩印本第1490页 ⒀转引自:《20世纪中国实录》第44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