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巫山县峡谷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有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人物——张碧
她在2024年第三季度荣登“中国好人榜”
获“孝老爱亲”称号
1986年,张碧出生于贵州毕节。2006年,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她远嫁巫山,开启幸福生活。2008年,命运无情转折,丈夫意外离世,留下1岁半的女儿和1个月零几天的儿子,以及年迈的公婆。年仅22岁的她,独自挑起家庭重担。众人劝她改嫁,她提条件招赘婿。2010年,她带着公婆招赘婿重组家庭。如今,一家9口人和和美美。
张碧用柔弱身躯扛起生活,诠释至善之美。她的故事感人至深,温暖着无数人。“新春走基层”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好人”张碧。
张碧的每一天,都被忙碌与充实填满。
小年这天,凌晨6点30分,边陲小镇尚在沉睡,张碧就被闹钟叫醒。她简单洗漱后,7点准时到达重庆农商行当阳分理处的厨房。这里是她一天忙碌的起点,她要为银行4名工作人员准备早餐。
一进厨房,张碧便迅速投入,择菜、洗菜、切配,动作娴熟流畅。记者问:“每天起这么早做饭,肯定很辛苦吧?”她微笑回应:“不辛苦,大家能吃上热乎饭,我才安心。”
7点50分,4份香气四溢的早餐准备妥当,银行工作人员品尝后,对她的厨艺纷纷称赞不已。从银行出来,张碧没有丝毫停歇,急忙赶到两位老人的家中。她贴心地为老人准备早餐,仔细打扫房屋卫生,还贴心地询问老人昨晚的睡眠情况。待老人吃完早餐,将一切收拾完毕,时针已指向9点30分,她这才有机会坐下休息半小时。即便生活如此忙碌,她却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短暂休息后,10点,她又走进厨房准备银行工作人员的午餐。直到下午1点安排好众人用餐,她又急忙前往同村一位接近失明的老人家中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张碧身兼三份工作,除了银行厨房帮工、照顾老人,家中事务也一肩挑。照顾接近失明的老人,对方每月仅能拿出200元,只够摩托车燃油费。即便生活艰难,她也从不抱怨,始终乐观坚韧。
张碧用勤劳双手,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些繁重的工作,努力为家人撑起一片天,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成为身边人坚实的依靠。
腊月二十四,小年的氛围在当阳乡悄然弥漫。张碧从清晨便开始为工作忙碌,直到下午3点,她才骑上摩托车,前往已故丈夫的父母家中,为晚上的团圆饭做准备。
一到公婆家,张碧就一头扎进厨房,洗菜、切菜、烹饪,动作麻利。与此同时,她还抽空贴上春联,让家里充满节日的气息。经过几个小时的忙碌,晚上6点,一桌丰盛的菜肴摆满餐桌。
此时,已故丈夫的父母、现任丈夫的父母、丈夫以及3个儿女都陆续回到家中,一家9口人终于团圆。温馨的灯光下,一家人整整齐齐坐在一起,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随着相机快门声响起,这珍贵的一刻被定格。
饭后,张碧拉着4位公婆试穿新衣服,一家人其乐融融,温馨满溢。
当团年饭的欢声笑语渐渐散去,家人安然休息,张碧独自坐在角落,心中涌起对远在千里之外娘家亲人的思念。三年多没回家,故乡的一切都让她牵挂。犹豫再三,她视频连线了兄弟,看到熟悉面容,她努力挤出笑容……
这个小年,张碧在忙碌中收获了团圆的幸福。
平日里,一得空闲,张碧就会坐在家中昏黄的灯光下,专注地织毛线棉鞋。为了能多织出几双棉鞋,她常常织到深夜。
近两年,张碧已陆续送出20双自己亲手织的棉鞋,将温暖传递到那些需要的人手中。
张应香老人最近就收到了张碧亲手织的棉鞋。老人告诉记者:“这一针一线,都是张碧的心意啊,她总是想着我们这些老人。”
张应香深知,这一双双棉鞋,凝聚着张碧无数个日夜的心血与浓浓的关爱。
不仅如此,今年张碧还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将自己的公益性岗位让给更需要的人。这个公益性岗位,对于张碧来说,原本是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能为她的家庭减轻不少负担。但她看到身边还有比她生活困难的人,急需这样的工作机会,她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让出。
有人劝她慎重考虑,毕竟她的家庭也并不富裕,家中还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料。但张碧态度坚决:“我现在的生活慢慢好起来了,看到那些比我更困难的人,就想尽自己的一份力,这个岗位能帮到更有需要的人,我心里才踏实。”
张碧送出的是棉鞋,传递的是温暖;让出的是岗位,彰显的是大爱。她的善举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在这个寒冷的冬日,她用自己的方式,让当阳乡的人们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情。
记者 董存春 郭双双 谭瑜州 实习生 陈秋雨
来源 巫山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