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巫山县峡谷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写作中的冉启春。 陈久玲 摄
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在大溪乡,七旬老人冉启春选择将浓浓的乡情诉诸笔端。
40年来,他的足迹遍访大溪乡13个村45个村民小组,还自费前往湖北、安徽、浙江多地探访,写下150余万字的《大溪乡志》,记录了该乡从公元前4500年到公元2016年的变化,包括人文历史、地名故事、衣食服装、移风易俗等方方面面。
最近,老人收到一个好消息——《大溪乡志》正由县里进行评审,力争今年编纂成书。
▲这些年来冉启春用过的部分笔墨。 陈久玲 摄
“编写乡村史志,就是留住乡村的根与魂”
1月10日,记者在大溪乡黛溪河社区见到了冉启春。虽已70岁高龄,但老人在交流中思维清晰。他从纸箱子里面翻出厚厚的一沓手写稿纸,小心翼翼翻开,一边介绍他编纂乡志的故事,“要从40年前说起了。”
冉启春出生在大溪乡,后在乡政府工作。1985年,巫山要编写县志,需要他们收集资料。当时冉启春就在想“大溪乡能不能也编纂一本乡志”。
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便趁着闲暇收集、采访了解大溪乡的风土人情。
“真正动手去写,是在2008年以后。”冉启春说,2008年,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大溪乡志》编纂工作启动,邀请冉启春任主编,组成20余人的编纂小组,面向全乡征集资料和史料。
“编写乡村史志,让村民口口相传的故事,变成文字、历史永久保存,就是留住乡村的根与魂……”在一篇日记里,冉启春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冉启春历时40年完成的《大溪乡志》初稿。 陈久玲 摄
一个人的乡志编纂小组
编纂工作启动后,得到各界关注与支持。很多大溪人尽己所能提供各种信息和帮助,先后有数十人来信来函表示支持并无偿捐赠资料,其中包括一些远在湖北、安徽及浙江工作的大溪老乡。
▲根据搜集资料,冉启春手绘的大溪乡历史地图。 陈久玲 摄
大病初愈后完成初稿
“整部《大溪乡志》资料中,涉及有名有姓的人就多达1003人。”冉启春告诉记者,为了让资料更加翔实,他无数次地走村入户,对一些亲历者或者了解情况的老年人,更是毫无遗漏地走访,有时为了核实一件事情,会走访七八户,有的一户就会到访五六次。
他甚至多次自费到湖北、安徽、浙江等地,广泛征集移民搬迁、农业发展、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资料。冉启春知道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还特别花钱,他就能省则省,晚上都只敢住那种几十块一晚的小旅馆。
搜集好资料后,冉启春开始奋笔疾书,年事已高的他不会打字,只能伏案手书。
很长一段时间,他每天清晨5点就起床写作,经常一写就是三个多小时,晚上还会加班编写。有一次,深夜两点过,冉启春忽然想到一个内容,怕天亮后忘记,就爬起来开始写,为此,老伴埋怨了他很久。
其实,冉启春身体并不太好,2019年10月,由于长期伏案工作导致腰椎劳损,他病倒在床。
在病床上,他还嘱咐亲人,无论如何都要帮他完成《大溪乡志》的编纂。幸得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和亲戚朋友、爱心人士的关心帮助,冉启春康复出院并顺利完成《大溪乡乡志》初稿。
记者看到,在冉启春的书房抽屉中,有满满一屉用过的中性笔,正是这样笔耕不辍,让家人担心他的健康。
如今,这部耗费了冉启春40年精力的《大溪乡志》已进入评审阶段,力争今年编纂成书,但冉启春并没打算就此停笔。
“我还想对编纂的乡志进一步完善。把历史记录下来,也留住大溪文化的根脉,让更多年轻人和后代能够鉴古知今、谋划未来。”冉启春说。
记者 陈久玲 实习生 冯文力
来源:巫山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