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同语言的人如何沟通?
首先,可以用最原始的方法,通过肢体语言、手势比划,并辅之以图画等形象,达到意会的目的,使双方大体能明白。
所谓“十里不同音”,古代受山川大河等地形阻隔,相同生活方式、联系紧密的人群往往只能在小范围内形成,就此形成了小范围人群交流的方言。不同区域的人,想要交流,除了用前面说的肢体语言和图画形式,还有其他办法。比如,更大范围内,文化形式、生活习俗相近的大群体,有共同的通用语。
比如,周朝时的雅言,就是各地诸侯会盟,各地贵族开会、交聘的通用语言。西周至春秋时期,各地诸侯国有各自的语言,但大家都会周朝官方用语雅言。
每个时期雅言不同,如秦汉隋唐时期是中原官话,因为中原文化势头强劲,占主导地位。而到了明朝,最初政治中心在南京,经济中心自南宋后也一直在南方。因此南方话语权提升,明朝官方用语是江淮官话。
另外,不同地区的人可以通过共同掌握的书面语交流。先秦、周朝是大篆,秦朝是小篆,秦汉后来发展出隶书作为民间交流通用书体。当然,这建立在周朝形成了统一的华夏身份认同,以及秦朝“书同文”后。
至于更大范围内人群交流,比如中原与北亚、东北亚、东南亚、南亚、西亚,这些地区,长期有做贸易的商人往来。长期的经济交流,让这些商人逐渐了解了彼此的文化和语言,商人、旅行家就可以承担两个距离遥远地区的群体之间沟通的翻译。慢慢地,翻译多了,两地就形成了稳定的交流机制。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江南西道大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