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国时期,合纵是东方六国联合对付秦国的外交手段。为了对付和拆解东方六国的合纵,秦国采取连横策略,即联合东方六国中的某一国,用以破解合纵,以解除秦国面临的外交和军事危机。
史书记载,战国早中期,最早进行合纵的都是魏人,即名家的惠施和纵横家的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地缘环境非常恶劣。因此,魏国在率先变法强盛后不久,就在齐、赵、秦、楚四国的围堵以及自身外交失误下,由盛转衰,被迫重启外交攻势以图生存。
公孙衍早年在魏国为官,后入秦为将,助秦攻魏。后来,魏人张仪入秦,得到秦惠文王赏识,排挤公孙衍。公孙衍返魏,准备助魏攻秦。
与此同时,惠施亦在魏国为臣。惠施和公孙衍主张“合齐、楚以按兵”。到了魏惠王后元十年(公元前325年),齐、魏击败赵国以后,魏国又与韩、赵、楚修复关系。
同年,魏惠王和韩威侯在巫沙会盟相王,会后一同带各自太子入朝于赵。此后不久,魏国通过太子嗣入质于齐、公子高入质于楚,结好了齐楚两国。这样,魏与韩、赵、齐、楚四国友好的态势就形成了。五国有了合纵对秦的基础。
合纵趋势的出现,引起了秦国的高度警觉。为防止齐楚魏合纵对秦国带来的威胁,秦国国相张仪软硬兼施,极力破坏公孙衍、惠施的合纵策略。
魏惠王后元十一年(公元前324年),张仪亲自率兵攻取魏国陕县,作为进攻中原的基地,同时筑上郡塞,巩固上郡的防守,欲迫使魏国依附秦国。
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前323年),张仪又与齐楚两国大臣举行蘖桑会盟,连横拉拢齐楚,从而破解了齐、楚、魏三国合纵。
在这种形势下,公孙衍为了合纵,于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公元前323年)拉拢韩、赵、燕、中山四国,发起了“五国相王”。从这年起,赵、燕、中山三国也开始称王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是想要联合各国,共抗秦国,但效果不佳。
同年(公元前323年),楚国为了迫使魏国依附楚国,要废掉魏国的太子嗣,送立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为太子,并派昭阳在襄陵打败魏军,取得了八个邑。
另一说是,楚魏襄陵之战的魏军主将即公孙衍;同时齐军也伐魏,公孙衍在承匡不敌齐军。这时韩国也趁机攻打魏国,但公孙衍派人说服其退兵。
至此,五国君主虽互相称王,但是合纵抗秦的初衷却没有达成。
可以看出,早期的合纵主要是魏国君臣为了图存和抗秦而采取的外交策略,但由于魏国恶劣的地缘环境,以及秦国的打击,另外齐楚赵等国也不愿看到魏国重新强大,因此列国各怀鬼胎,不能真心合纵抗秦,以致魏国合纵策略屡屡失败。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江南西道大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