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月中旬造访甘肃武威天梯山石窟,一路满是惊喜。车窗外的远处,祁连雪山逶迤曼妙,阔叶林和灌木由绿染黄,好一出醉人的金秋视觉盛宴。
天梯山石窟对面的山水景色。【图片来源:栗佐平】
10月17日,“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网上主题活动媒体团走进甘肃武威,了解天梯山石窟的历史与文化,探寻“石窟鼻祖”的历史渊源。
自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远在印度的佛教通过西域逐渐传入河西地区,再由河西地区传入中原。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凉州,作为重要都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为佛教的传入提供了理想土壤。
天梯山石窟第13窟造像【图片来源:杨小玉】
“天梯山石窟是我国首个由君主主持开凿的石窟,早于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并影响了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因此,天梯山石窟被史学界尊誉为‘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宣教部副主任鲍睿说。
天梯山石窟第4窟胁侍菩萨壁画【图片来源:杨小玉】
鲍睿告诉记者,天梯山石窟在开凿过程中形成了一批能工巧匠,为北魏开凿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提供了样本和技术力量。
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迁宗族吏民三万户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云冈早期洞窟“昙曜五窟”就是凉州高僧昙曜主持修凿的。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利用开凿了云冈石窟的技术力量,在河南洛阳开凿了龙门石窟,这种艺术风格被承袭下来。因此,这一时期中原佛教艺术的成就也闪耀着凉州石窟的光彩。
“天梯山石窟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源头,而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则是天梯山石窟的继续和发展,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标志。”鲍睿说。
作为“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还开创了中国佛教石窟的“凉州模式”。
1986年,著名石窟寺考古学家宿白先生发表了题为《凉州石窟遗迹和“凉州模式”》的文章,他综合考察了新疆、敦煌、河西石窟群和炳灵寺石窟后,结合酒泉、敦煌、吐鲁番所出土的北凉石塔,把新疆以东现存最早的佛教石窟模式命名为“凉州模式”。
丝路石窟走廊示意图 【图片来源:杨小玉】
来源:中国日报网、新武威
END
本文为武威文体广电旅游微信公众号整合内容。如遇到:1、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2、标来源非第一原创;3、微信内容发现错误等情况,请第一时间私信“武威文体广电旅游”微信公众号或致电:0935—2211772,我们及时审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