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匹马可谓是文物界的“顶流”,这匹马膘肥身健,疾足奔驰,侧面看相当帅,正面看却有点儿“疯”,正是铜奔马。1969年9月,国宝级文物铜奔马出土于武威市雷台汉墓。而武威也被称为“天马的故乡”。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在诗人岑参笔下,那个歌舞繁华、边地情调浓郁的凉州,正是如今的甘肃武威。凉州,曾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枢纽,是丝绸之路由东向西进入河西走廊后的第一重镇,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都市。昔日古凉州,今日新武威。近日,央视频大巴车走进武威,“零距离”沉浸式体验打卡,用全新的视角打开了这座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邑。武威是一座拥有历史长度与文化厚度的城市。这里东连兰州,西接敦煌,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战略地位,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在这里融汇传播,汉唐盛世之下的古凉州不仅经济繁荣,文化发展更是盛极一时。
乘着大巴看中国,武威汉唐天马城怎能错过。大巴车探访团在大汉赋馆感受凉州人民的市井烟火,在凉州词馆倾听边塞诗人的家国情怀,在天马歌馆触摸“天马故乡”的魅力……仿佛穿越时间,回到汉唐盛世,赏遍河西之美。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攻打匈奴,为了彰显他的武功军威到过此地,才将此地命名为“武威”。汉朝军事力量强大,得益于当时骁勇善战的骏马。据统计,汉武帝时期,汉军的战马数量超过了60万匹,这之中,就有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的大宛国汗血马。在雷台汉文化博物馆前的下沉广场,陈列着99组气势磅礴的车马仪仗俑,让我们震撼于其间汗血马的矫健高大,也感慨于马踏飞燕所展现出的力量美学。
踏马如风,飞燕如云,无名的雕刻工匠将战马奔腾的瞬间定格,也勾勒出来自千百年前的大汉雄风。武威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区域,处于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可以说,武威的历史就是一部同风沙作战的抗争史。“八步沙,出门八步就是沙。”曾经风沙肆虐的八步沙林场,如今却长满了白榆、柠条、花棒、红柳等植物,一望无际的广阔绿洲上,书写着以“六老汉”为代表的三代治沙人“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
“沙漠里种满树”,浇灌的是汗水,凝结的是智慧。大巴车探访团体验了“麦草压沙”植树方法,也见证了科技赋能治沙防沙的新林场。在与沙漠抗争的同时,武威也注重将自然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已建和在建的风光电项目总装机量已达到1200万千瓦。在民勤县智能风机制造基地,大巴车探访团近距离感受到“风光”资源的魅力,见到了长达100米的风机叶片。据工作人员介绍,叶片的制造均采用环保材料,设计使用年限更是高达20年。
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新高原的交会地区,武威自古就是“人烟扑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堪称得天独厚。近年来,当地农业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农业增加值连续十年稳居全省第一,已成为全省乃至西北重要的优质瓜菜、肉类、食用菌生产基地。
天祝县是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这里海拔高、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水源清洁、土壤无污染,是食用菌种植的理想之地。
在松山镇食用菌产业园,大巴车探访团体验了蘑菇采摘、分拣等环节,看到的是让小菌菇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释放群众增收致富大“蘑”力。
在华藏寺镇南山村,舌尖上的原生态的美味让大巴车探访团赞不绝口。小小农家乐“柴火鸡”发展出了富民的“路衍经济”。
武威之美,美在汉唐盛世流传至今的文化底蕴,美在古凉州豪气干云的历史厚重。从大漠戈壁到高山草甸,千百年间,武威将不变的雄浑壮阔展现给世人,也将“沙漠变绿洲”的焕新故事讲给世人听。武威之美,在韵味,也在惊喜。前不久,第三届甘新蒙青“四省十二城”区域文化旅游联盟大会在武威召开,来自甘新蒙青十二座城市的代表齐聚一堂,共议文旅发展良策,共同感受了武威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文化魅力。就在武威旅游热度逐渐攀升之时,总台《乘着大巴看中国》借助融媒体传播优势,用多元技术手段向全国观众推介武威的城市风光、特色美食、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为当地文旅产业的持续发展再添一把火。不仅如此,总台打造的精品短视频《超绝“三套车”可口到爆表》和《AI上这座城:因霍去病而得名的武威》,也将为城市形象的提升与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