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绽放的忘我瞬间,艺术心灵应运而生,这就是美学中神奇的“静照”时刻,它与道家性命双修的内涵有着奇妙联系。
静照起始于心灵的澄澈之态,要将所有的繁杂思绪排空,内心毫无阻碍,就像道家修炼时对心灵的净化过程。这时,一缕敏锐的感知觉醒,静静地审视世间万物。万物就像在澄澈的湖面中映照,清晰明亮,各自呈现出本真的模样,此为“万物静观皆有妙处”之境。这些自在且富有生机的存在,在安静中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有诗人曾言“静能晓万物之动,空可容天地之广”,还有人说“于尘世之路前行,似在幻镜中游走”,都展现出这种空灵的感觉。敏锐的感知容纳万物之象,万物之象又融入人的生命,赋予人独特的灵性,这如同道家性命双修中,灵魂与生命相互交融、相互提升。有人说“初涉艺术之域求空灵,空灵则神韵自来”,这神韵出现之时,便是事物有了灵魂和魅力之时,也是美感萌发之刻。美感的形成关键在于“空”。这种“空”能让我们和事物之间产生距离感,使自身不被事物所束缚,让事物独立存在,形成一种独特的境界。舞台上的纱幕、画作的留白、雕塑的基座、建筑的装饰线条、音乐的停顿节奏,从窗口看到的花园、黎明中薄雾笼罩的城市、星空下宁静的原野,都是在这种距离感和间隔化作用下产生的美妙画面。有词写道“清风似羽光似箭,偶见花丛蝶舞影斑斓”,还有“朱檐映柳翠如屏,半缕霞光里,迎朝晖”,自然元素成为营造间隔化的美好助力,那如梦似幻的景象,是诗意之境,也是艺术之美。中式建筑中的屏风,是营造典雅氛围的重要元素,因此常被艺术创作所关注。有艺术家曾说“烛光下创作,正如隔纱赏星,隔雾观花”,这说明了“隔”在营造美感中的重要价值。然而,这只是外界物质营造的“隔”,更重要的是像道家修行那样在心灵内部达成的“空”。
在艺术的理论中,将艺术心灵描述为“清泉映月,新镜照魂”,把艺术人格形容为“飞花无声,人雅似荷”“韵出天然,雅不可言”。精神上的淡雅,是艺术走向空灵的核心条件,这与道家追求的宁静致远相呼应。
有评论家讲得精彩:“静谧淡雅,此难绘之韵,创作者有此感,欣赏者未必明也。故热烈奔放,表意浅近之物易察,而平和沉稳,意趣幽远之心难现。”静谧淡雅、平和沉稳,是艺术人格的魅力所在。这种魅力能让人有超凡之感,艺术的韵味也随之而生。有智者所崇尚的“清心人”,便是这种境界的体现。他在诗中写道:“筑屋在世间,却无喧嚣声。问君何以然?心宁境自宁。赏梅庭院中,悠然望雪峰。雪光映日灿,飞鸟绕林鸣。此中有真趣,欲语却忘情。”这位智者喜爱茶,有人说“茶正使人人自宁”,这“自宁”是心灵的一种内在平静,类似道家性命双修中对心灵境界的修炼。正是“心宁境自宁”的智者,才能够悠然望雪峰,并体会到“此中有真趣,欲语却忘情”。由此可见,艺术境界中的“空”并非虚无,而是从中获得“充实”,从“心宁”迈向“真趣”,其中的深意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