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农大 | 《人民日报》报道我校科技小院助力农民丰产丰收

教育   2024-10-21 09:15   吉林  

10月20日,《人民日报》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劲头足足的》为题,报道我校吉林前郭水稻科技小院助力农民丰产丰收。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劲头足足的

人民日报记者 刘以晴

图为吉林农业大学师生正在查看水稻生长情况。  受访者供图

秋收时节,上午10点半,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凌凤楼带着几名学生走进稻田。

村民于东雪家的水稻近一米高,被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头。

“今年收成不错。”凌凤楼笑着说,又嘱咐几句,“赶在霜降前完成秋收,咱收下来的稻子也记得做好晾晒存储。”

“行,听您的。”于东雪答应得利落。

听闻凌凤楼来,不一会儿工夫,又有四五名村民聚到地头。“今年开春地温偏低,多亏凌老师教的侧深施肥,咱家稻子才长得结实。”于东雪俨然成了分享农技的“专家”,向大伙算起账来,“用了新方法,每公顷预计能多收200来斤稻,化肥量还减了两成,相当于每公顷多赚好几百块呢!”

“别看现在这样热闹,‘老把式’接受新农技,可是不容易。”凌凤楼笑着回忆。

2021年,吉林前郭水稻科技小院在吉林松原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平凤乡平凤村建成,凌凤楼担任指导专家。

科技小院的工作怎么展开?

“先摸情况!”进村后,凌凤楼就组织师生测土配肥。检测发现,平凤村土地轻微盐碱,依靠偏酸性的肥料,配合少量多次施肥,既能保护土地,又能很快见到增产成效。

技术推广并不容易。除了向村民摆数据、讲原理,凌凤楼还总会来上句,“先拿小块地试试,万一减产,我拿工资给你补。”正是这颗“定心丸”说动了于东雪。凌凤楼笑着说:“传播农技,要先走下讲台,站在村民角度考虑问题。”如今,小院技术推广辐射面积达到6000多亩。

临近晌午,于东雪地头的村民越来越多,有急性子村民发问:“除了调整肥料配比,还要干啥别的?”

“利用农机,将肥料‘埋到’地下5厘米处,直接作用在根系。”凌凤楼又补充道,“来年春天,我们还会到各家各户,手把手指导大家配比肥料、调试农机。”

在吉林前郭水稻科技小院,常年有五六名吉林农业大学师生驻扎。“农技推广,光说理论不行。只有参与耕种,才能让农技真正‘落地生根’。”被围在村民当中,凌凤楼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有啥问题,随时联系。”

晚上6点,暮色四合,回程车上,凌凤楼细致记录下一天工作。

赢得村民信任,工作步入正轨,未来怎样让科技小院的服务常态化?

近年来,吉林农业大学将田间服务时长、技术推广情况等指标纳入教师考核、评优体系。同时,学校还会定期选拔成果突出的科技小院,予以奖励……“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大家劲头足足的。”凌凤楼说。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苏高格

初审:张伟东

复审:苏高格

终审:丁雷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提供新闻报道和信息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