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又称布氏杆菌病、布病、波状热,是一种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此病通过感染动物的排泄物或消费由感染动物制成的食品传播至人类。高危人群包括居住或旅行于疾病流行地区(如牧区)的人群,以及暴露于布鲁氏菌的职业人群,如屠宰场工人、肉类加工工人和兽医等。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特别是在环地中海地区、东欧、拉丁美洲、非洲、亚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中东地区。
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这些家畜得本病后,早期往往导致流产或死胎,其阴道分泌物特别具传染性,其皮毛、各脏器、胎盘、羊水、胎畜、乳汁、尿液也常染病菌。病畜乳汁中带菌较多,排菌可达数月至数年之久。
在我国经对大量布病病例的调查分析,未发现有确切的证据证明通过病人而传染引起的病例,以及病人家庭和医院内交叉感染的病例。因此,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播。
1. 直接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感染。
2. 消化道传播:
主要是通过食用被布氏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饮用生奶以及未熟的肉、内脏等感染。有的人喜欢喝生奶,吃生奶制品及生肉或做饭过程中生熟案板不分,均有可能引起感染。
3. 呼吸道传播:
常见于吸入被布鲁氏杆菌污染的飞沫、尘埃。皮毛加工企业职工、圈舍打扫以及布鲁氏杆菌实验室操作人员容易通过该种途径感染。
1. 发热,体温可达38-40度,不同人发烧的热型差别较大。有的人体温并不太高,波动于37-38度之间,持续时间长,处于长期低热状态;有的人体温呈波浪状,即高热几天,体温降下来几天,又开始高,反复多次,所以布病又称波状热。还有的体温忽高忽低,早晚变化大,病情凶险,呈弛张性发热等等。当前主要是长期低热者多。
2. 多汗,尤其发病初期更为明显,晚上汗更多,汗质粘稠,多出现在头胸部等。
3. 患者还经常出现骨关节疼痛、肿胀等。男患者易出现睾丸肿大(单例),女患者可有月经不调,流产,白带过多等。发病初期不明显,体温逐渐下降时骨关节症状相继出现。疼痛或骨关节活动障碍的部位多见于大关节。如,腰、骶、髋、肩、肘、膝等关节。常易误诊为风湿病。
4. 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等。
1.防止经皮肤和粘膜感染。防止由家畜流产物引起感染,接羔助产人员在接羔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死羔时,应做好个人防护,禁止赤手抓流产物。家畜的流产胎儿、胎盘、胎衣和死胎等,不要随意丢弃,要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皮毛消毒剪毛、收购、保管、搬运和加工皮毛的人员,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不要赤手接触皮毛,工作后应洗手、洗脸和洗澡,及时处理手上的伤口,工作场所应及时清扫、消毒,防止经粘膜感染。
2、防止经消化道感染。搞好饮食、饮水卫生,不吃不清洁或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物,饭前洗手,不喝生水。牛羊肉要煮熟后食用,特别是吃烤肉、涮肉时,一定要烤熟煮透,家庭加工过程中案板、刀具等做到生熟分开。尽可能减少与牛羊等家畜接触。各种奶及制品必须经过消毒处理,才能食用,布氏菌在乳及乳制品、皮毛中能长时间存活,但不耐热,在高温下即可杀死,因此,生鲜奶要“煮沸”后才可以放心饮用。
3、防止经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在清理畜圈时注意,可以在清扫前洒些水防止扬尘,加强个人防护措施,戴上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