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浅浅夜深深,人静无言花有阴。五色玻璃三面月,试从珠海听潮音。”
河涌潺潺,树影婆娑,骑楼架空,高屋宅门,推窗不见月,却望见地上被窗玻璃映照得五彩缤纷,这是《广州竹枝词》里的广州味。
△ 广州博物馆举办的满洲窗展览相关图片。图/广州博物馆
窗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文解字注》里说:在墙曰牗(yǒu),在屋曰窗。墙洞是牗,在屋子上凿洞就是窗了。早期的窗只是为了通风、采光,而窗的形态结构在审美上的积累则是在实用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形成的,亦是经济发展的标志。
△ 中国传统窗户的长窗与短窗。 图/《图解<营造法原>做法》
△ 南宋·夏圭《梧竹溪堂图》中有详细刻画了当时流行的窗子的式样。
贝聿铭祖籍苏州,苏州园林是印刻在他血脉里的乡愁。一窗一世界,作为中华美学的集大成者,苏州园林的窗棂体现了中国窗实用性与美感的完美结合。
△ 苏州狮子林的玻璃花窗。图/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莱昂·巴蒂斯塔·阿尔贝蒂把绘画比喻为窗户,人们通过窗框通向另一个世界。在西方艺术史上,窗户成了人们开眼看世界的象征。
△ 《窗边的女人》,卡斯帕尔·大卫·弗里德里希。
在中国,窗户同样是联系屋内的人和屋外世界的渠道,它延续了中国水墨画的淡雅古朴,蕴含着丰富的情趣。中国的窗是中国人内心向外探索的体现,亦是世界返照在人心底的映像。
在《水浒传》里,潘金莲嫁给武大郎是不合心意的,书里写“原来这金莲自嫁武大,见他一味老实,人物猥琐,甚是憎嫌。”直到有一日,潘金莲像往常一样百无聊赖地关窗结束又一日的煎熬,“妇人正手里拿着叉竿放帘子,忽被一阵风将叉竿刮倒,妇人手擎不牢,不端不正却打在那人头上。”于是,这扇没能关上的窗子让幽怨的主妇遇见了她命运中的劫难,构成了悲剧的导火线。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窗内窗外的世界尽在人心。李清照倾吐寂寥用“小院闲窗春已深”;贺铸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概叹物是人非;苏轼一句“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道尽夫妻离别,十年生死两茫茫。李商隐有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悲怆;在当代,有乐队“复刻”了晚唐这段忧伤的情话:"西窗的雨,轻轻地吟唱。我美丽年华,今向何方。愿若流水,无心何妨,再化作云雨,某夜倚你西窗。"
美学家宗白华在《美学散步》里这样说:“中国诗人多爱从窗户庭阶,词人爱从帘、屏、栏杆、镜以吐纳世界景物……中国这种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意识,已经成为我们宇宙观的特色了。”
邻国日本,很多文化传统传承自中国,传统建筑和窗户的样式也多和中国相似。作家江户川乱步有一部推理小说《D坂杀人事件》,其中有一段关键性的情节就是侦探明智小五郎用窗格子独特的光影推测出凶手的作案手法和作案时间,由此窗户在文艺作品里发挥了实际作用,从象征手法上升成了具象的道具。
满族风格的窗户是我国北方地区满族传统建筑特有的门窗形制,以沈阳和北京为中心。满族窗的特点包括:花格,木板门的两侧设置耳窗(支摘窗),门上是亮窗,顶上又设置扁长的横披窗,这样的设计和内蒙古、东北地区以及华北地区要经历漫长的冬天有关,一方面室内要充分满足采光,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温。现在故宫的窗户还有这种风格的遗存。
△ 故宫倦勤斋。图/首都之窗 朱文鑫
而满洲窗是广州及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建筑特色,既坚守了中国的传统,又洋为中用。满洲窗的组合方式多样,大面积的岭南窗会采用类似满族窗吊搭窗的形式,在湿热的岭南地区既可以散热通风,又能较好地保护隐私。
木质框架的材料首选杉木,这种南方较常见的木材具有坚韧轻盈的优势,在高温湿热的气候中不易收缩变形。
△ 图/广州博物馆
彩色玻璃画在西方有悠久的历史,开始是用颜料直接在玻璃上作画,自然光线透过玻璃传递到室内,营造一种圣洁的氛围,主要应用在教堂等建筑内。
△ 巴黎圣母院的玻璃花窗。图/齐鲁壹点
满洲窗上的玻璃主要款式包括:平滑单色玻璃、菠萝片、单色磨砂玻璃、单色蚀刻玻璃;套色玻璃出现后也很快被应用于满洲窗上,有红、黄、蓝、绿、紫、金等颜色,以套黄最为名贵;随后,套色玻璃蚀刻画的工艺也被应用到了满洲窗的制作上,在玻璃上进行蚀刻、磨刻或喷沙脱色。
△ 图/广州博物馆
海棠、方胜、灯笼锦、四合如意,满洲窗的棂的花样透着期盼团圆美满、吉祥富贵的中国传统思想;窗镜内博古纹、兰草纹、山水纹、罗汉纹、诗词歌赋,充盈着中国式的写意;从东方花卉到西洋景物,从传统文人画到神仙士卒,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花样体现了偏居一隅的岭南地区自在悠闲的气质,以及重商文化孕育出的开放和包容。
△ 图/广州博物馆
石脚,青砖,高墙,乌光的木趟栊,斑驳的虎钮黄铜锁,青色的天台从大叶榕后面露出一角,流溢着赭红和靛蓝光彩的满洲窗,供着关公像的门角燃起袅袅香火,青石板路在巷子里像血管一样无限地蔓延着、铺展着,通向远方。或者说它们更像回南天里悄悄萌生的菌丝,只要有适合的环境就能肆意生长,填满城市的缝隙。能遮雨的骑楼下是听曲的人、下棋的人、喝茶吹水的人,生意没影响,生活照常过。
·《园冶》,计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营造法原》,姚承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图解<营造法原>做法》,侯洪德、侯肖琪,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满族风格门窗》,三宅门窗微信公众号
·《蜃楼志》,庾岭劳人,凤凰出版社
·《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
总策划/毕征
文/赵小满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