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风丨亲情相伴时光暖

时事   2025-01-02 09:41   内蒙古  



岁月流转,亲情永恒。一次目送、一场团聚、一个电话、一盏明灯……都是亲情往事的密码。


打开往事,体味岁月的深远、亲情的浓郁。


——编者

璀璨在时光里的爱 张和平/摄


亲情(外一首)


□丁彦(临河)

一声姥姥 
鸟儿驮着太阳飞入了我的视线 
一树一树花开的声音传来 
我飞奔过去 
把你举过头顶 
转啊转 
云朵上 
一汪碧蓝的湖水 
托起了你柔嫩的笑脸 
突然间 
眼泪涌出了我的眼眶

岁月有痕

天空中 
白云踏上了征程 
歌声细数着光阴

菜园中的母亲 
弯腰割着韭菜 
夕阳漫过她的白发 
将那些熟悉的事物洇开 
一些声音 
在我的记忆里 
变得亲切又温馨


背影


□张松岩(临河)

每个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洒在你渐渐远去的身上 
总想让你快一些成长 
又不舍此刻单纯的模样

匆匆走进学海茫茫 
你没有把心爱的礼物带上 
如果功课压痛了肩膀 
会不会把童年的快乐遗忘

每个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都会变成一段温暖珍藏 
从那些送别慈爱的脸庞 
随风飘散成淡淡忧伤

小小身影背负的希望 
谁知道需要付出多少力量 
未来的道路会很漫长 
愿你坚强不会受伤

每个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你像小鸟张开翅膀 
还没说完注意事项 
你已开始跌跌撞撞地飞翔


致儿子


□王方(五原)

我多想拥有一双巨大的翅膀 
为你遮挡人生的风雨 
可我只有一双渐渐昏花的老眼 
默默地在时光里把你注视

我多想成为一棵挂果的大树 
为你送去果实 
为你撑出一片阴凉 
可我却只有一副羸弱的肩膀 
即使用尽全力也难以将你托举

同世间所有母亲一样 
我也有一颗母亲的痴心 
虔诚地祈愿你茁壮成长 
长成一棵大树 
为自己遮风挡雨 
虔诚地祈愿你快乐长大 
拥有一双自己的翅膀 
在蓝天上自由翱翔


爸爸的棉坎肩


□闫振武(临河)

爸爸给我他的棉坎肩 
说暖和,穿上不感冒 
我欣然接受 
虽然有点儿旧,但它暖身 
虽然不时尚,但它暖心

爸爸的棉坎肩 
伴着我的健康 
伴着我的人生



目送


□何知音(前旗)

早就想将此篇文章完成,可每次提起笔,目送你们离别时的情景仿佛又重新回到了眼前,泪水洗刷着双眼,不得不将手中沉重的笔一次又一次放下。曾记得,从离家求学,到后来远嫁他乡,每一次离家远行,父母送别时的叮咛和转过身悄悄拭去的泪水,都让我难过不已。

这一次的目送互换了角色。今年,父母长途跋涉来陪我过春节。相聚团圆的日子开心快乐,却总是短暂。过完元宵节,父母便要回家了,我心中万般不舍。凌晨四点的火车站清冷清冷的,母亲搂着前来送站的外孙子,一遍又一遍地叮嘱:好好学习,听爸爸妈妈的话,放假回姥姥家,姥姥再给你烙你爱吃的糖烙饼……

父母拖着沉重的脚步,渐行渐远。我强忍的泪水哗哗落下。

车站,承载了多少离别与相聚。突然想到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那“背影”震撼着我们心灵的力量有如撞钟,余音不绝。原来,在父母与子女的相互目送中,那个渐行渐远的背影最是打动人心,催人泪下!

莫让亲情空等待,愿我们不再留给父母落寞的背影,而是轻轻转身,给他们一个幸福的拥抱。


那盏油灯一直亮在我心中


□向华(杭后)

我的母亲年轻时是个大美人。现在,她八十岁了,容颜虽已苍老,但依旧有种知性美。

母亲自小学习优异,可高考时因神经性头痛晕倒在了考场,耽搁了考试。没能上大学成了母亲一生的遗憾。

母亲是姥姥姥爷手心里捧大的,平时啥活儿都不舍得让她做。上中学时,有一天,吃过早饭,母亲非让姥姥歇着,自己来洗锅刷碗。结果,一不小心,母亲把一个瓦盆掉到了锅里,把锅砸了个洞,锅里的水都流到了灶坑里。母亲又急又怕,可姥姥姥爷非但没有责备,还一个劲儿地安慰她:没事没事,锅烂了,咱再买一个不就行了?锅破了,中午没办法做饭,姥爷步行十里地到县城买了一口锅回来。

1963年,母亲远嫁他乡。那时候的日子真是艰苦,好在母亲一直都是个思想积极上进的人,也十分勤劳。通过向别人请教、自己摸索,母亲学会了生火做饭,学会了针线活儿,学会了织毛衣毛袜,还学会了做农活儿。母亲手巧,衣服裁剪缝制得特别好,左邻右舍的媳妇大妈都愿意找她帮忙。记得我念高中时,母亲给我和妹妹每人做了件棉坎肩,紫罗兰色,滚着黑边,结着桃疙瘩扣子,不肥不瘦,穿在身上真有点大家闺秀的样子。我非常喜爱这件棉坎肩,穿旧了也没舍得扔,现在还压在箱底呢!

1982年,我上了高中,开始了住校生活。那时候是单休日。冬天的一个周日,我回了家,母亲问我学校里的情况,我说学校里煤炭不够烧,上晚自习时教室里特别冷,有时手脚都冻麻木了。当晚,我们姐弟四人都睡下了,母亲最后一个上炕。她把油灯移到窗台上,披上棉袄,拿起我的棉裤就开始拆线。我问母亲要干啥,母亲没有抬头,一边拆一边说:“你的棉裤有点薄,我再续点棉花。你快睡,明天还要上学。”我没有多想就睡了。一觉醒来,也不知是几点了,母亲还在缝着我的那条棉裤,墙上映着她瘦瘦的身影。我望着昏暗的灯光下母亲那慈祥的脸说:“妈,睡哇,这都多晚了。”母亲还是没有抬头,一边缝一边说:“快缝好了,你明天上学还要穿的。你睡哇,休息好了脑子清醒才能好好学习。”我翻个身又睡了。当我再睁开眼时,窗外已发白,不知鸡叫过几遍了。我转头看到母亲吹灭油灯,将棉裤压在我的脚底,然后就下炕了。我知道母亲是去做一家人的早饭去了。眼泪夺眶而出,我悄悄将头蒙在被子里。过了一会儿,听见母亲将柴火放在灶台下,唤我的小名,叫我起来洗漱,早点收拾去学校。看着母亲被油灯熏黑的眉眼口鼻,我心里涌起一阵酸楚。

那个早上,我一句话也没说,默默地骑着车子走了。我好像突然长大了,心里珍藏了很多很多无法表达的情怀!那一盏油灯也一直亮在我心里,永远,永远……


我欠奶奶一场升国旗


□王远霆(中旗)

国庆放假前,我们一家人商量今年国庆怎么过。每年国庆假期,我们都会去姥姥家,今年母亲却说哪里都不去了,要抓她店里的生意,让我带奶奶去旅游。

去青岛看海,去杭州游湖,去黄山观山……我做了几套适合老年人的旅游方案,却都被奶奶否决了,原因是腿疼腰困,走不动,哪如在家舒服了。于是,带奶奶去旅游这件事情就暂且搁置了。

奶奶今年72岁,没念过书也不识字,但快手、微信都会用。国庆前一天,我和母亲下班回到家,看到奶奶正聚精会神地玩手机。我凑了过去,原来,奶奶在看一个微短剧。这个微短剧叫“走,看升旗”,讲述了1949年、1999年、2024年三个年代的人排除万难,奔赴北京看升旗仪式的故事。我注意到奶奶的眼睛湿润了。每一位中国人此生必赴一场升旗之约,这不仅是我们对祖国的深情告白,更是镌刻于心的独特浪漫。于是,我对奶奶说:“走,我也带你去北京看升旗。”这次,奶奶出乎意料地不做声。按奶奶平时的反应,她不想做的事情会立刻制止,不做声就是默许。奶奶拒绝游山玩水,却不拒绝看升旗。

我随即打开手机订票,像预想的一样,国庆黄金周,一票难求。

我对忽略了一个老人的愿望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奶奶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对祖国的情感更加真挚、热烈。此次虽未成行,但我暗暗发誓,有时间一定带奶奶去北京看场升旗。



岳母的故乡


□刘利元(广东江门)


对岳母的记忆,停留在她失忆以前。


谈恋爱时,向妻子询问,你妈妈姓什么?妻子说姓李。我脱口而出问她是不是叫李秀兰,她说是。我没有提前打问过,在她说姓李的时候,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位勤劳朴实善良憨厚的中年妇女形象,她是我们村的一位邻居。


妻子带我上门探望。院里院外站着许多人,有亲戚,也有附近的邻居。一位穿一身蓝布衣裤,梳剪发头,中等个子,看起来五十多岁的农家妇女站在门口,看我俩走进院子,走上前来对我说,我是她母亲。声音不高也不低,短短几个字,感觉有一种为母则刚的威严和力量。


那时候,娶媳妇娉闺女是一定要耍新人的,我们也不例外。新娘子的嫁衣和鞋子、袜子被藏了起来,得一件一件地找、一件一件地赎。一群人堵在门口,先是不让进,后来抱着新娘子要出门,又不让出。好不容易通过重重关卡来到车前,发现车子开不动了,每个车轮下放着一只青花大碗,碗里盛满了酒,得全部喝完才能走。可这几碗酒下去就真走不了啦,偏偏糖发完了,怎么办呢?计无可出时,岳母拎着满满一包糖,满把塞给一帮半大小子,帮我解了围。妻兄妻嫂常说岳母护女婿,最早便源于此。


妻子生小孩时,有岳母看护,我省了很多事儿。每天下班回来,岳母已将饭做好。吃完饭,岳母又去洗锅洗碗。一日,不知怎么,炉子忽然不旺了,怎么加炭,怎么用火钩捅,都没用。正是三九隆冬,我非常着急。岳母说,我有办法。第二天清晨,炉子熄灭了。岳母先清理炉腔和火桶,把能够得着的炭灰全部刮干净。然后找来几个蛇皮袋子,用一根长绳打结拴起来。又从屋后邻居家借来木梯,架在屋檐上,蹭蹭几下攀爬到屋顶,把绳头从烟囱里垂落下来,喊我抓紧绳头使劲儿拽。上下拉扯了几次,听到有东西在蛇皮袋子的摩擦下簌簌往下掉,之后竟然清扫出满满一大簸箕烟灰。再生火,炉子又旺了起来。


孩子大一点儿了,岳母要回家种地。我骑自行车送她去车站,二八自行车,前面有大梁,后面有车座。出了门,等岳母往车座上坐。以为她上车了,一蹬车,却感觉很轻。这时,后面传来“咚”的一声,原来岳母竟摔在了地上。地上有冰,很滑,生怕她摔坏了。好在岳母没事儿。我扶正车子,等她坐稳了,再骑车。


岳母回家后不久,我们搬家了。这次搬家是大喜事儿,新房子交工了,简单装修一下就能住了。这处新居,岳母没来过。一天傍晚,下班回家,发现岳母来了。原来,岳母早上出工,与村里人一起锄地,一位老太太说外孙在城里,想外孙了。岳母说,我也想了。村里每天只有一趟车到城里,天不亮就开走了。这个时间进城,只能到公社坐车了。于是,两位老太太骑着自行车往公社赶,连续骑行十公里,赶上了进城的车。我们买的是5303工厂对面的新楼,岳母没来过,但是知道地址。下车后她拦了一辆三轮车,一路寻找过来。


虽然一直在田间劳动,但是岳母对读书非常重视。经常听她讲,我的几位妻兄不好好上学,她怎么用棍子打。她连续娶了三个儿媳妇,四儿子重病,到女儿读书时,家底空了。岳母说,好不容易有个爱读书的,无论如何我也要供。妻子常说,那几年家里很困难,怕她开学带不上钱,岳母早早地借好钱,放在柜子里。


有次,带岳母和母亲一起看大戏,演的是粤剧,她俩一句也听不懂。母亲看得懵懵懂懂,岳母却看得津津有味,还一边看一边给母亲讲解,说两边有字幕呢!方才知道岳母识字。她们那茬人,农村很少有识字的,女人里面就更少了。岳母说,她是在城里长大的,上到小学六年级时才随大人回到农村。


2008年,我们举家搬往广东。路途遥远,经常不在一起,平时只能打电话联系。后来有了微信,时常打视频。家里人老说,岳母话越来越多了,可我从来不觉得,每次打电话也感觉不到什么异常。最近,妻兄说岳母病重了,我打视频,她管我叫外孙的名字。国庆回家探望,发现岳母非常苍老,头发花白,神情木讷,眼前常见的人,一个都叫不上名字来。问你女儿叫什么名字,说不知道。问你女婿叫什么名字,说不知道。但是问你爸爸叫什么名字,她双眼闪亮,毫不迟疑地说叫李延昭。再问一遍,还是说李延昭。妻嫂见过这位老人,说就是叫这个名字。


回想起来,岳母之前同我讲过,她老家在北京通州,她父亲原来是照相的。妻兄也说小时候经常在姥爷家玩,时常能看到很长很长的胶卷和好多相片。


“父母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以前感受不深刻。岳母平时留给我们的印象是好像把生命全部寄托在了儿孙身上,没想到在记忆即将褪尽的时候,牢牢记挂的居然是她的父亲。我忽然想起来,岳母多次同我讲过老家的情形,可我从来没想过带她去通州看看。



编辑:杨岚凯

校对:崔瑨

编审:吕珂慧

审核:王剑

终审:韦嘉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巴彦淖尔日报官方微信(ID:bynrrb)



河套融媒 巴彦淖尔新闻联播
“巴彦淖尔新闻联播”是巴彦淖尔市融媒体中心新闻栏目《巴彦淖尔新闻联播》的官方账号,是巴彦淖尔重大时政报道、权威新闻消息的重要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