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丨浅谈河套文化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事   2024-12-30 13:00   内蒙古  


如页面未加载,请刷新重试


浅谈河套文化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课题组

核心提示


河套文化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背景下,讲清楚这种从属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河套文化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也是从河套文化的角度对北疆文化理论建构贡献力量。


河套文化是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地方文化,是人类发展史上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内陆文化与边塞文化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一体多元、和谐共生的文化渊源之一,是各民族先民生生不息、相互融合、发展进步的见证,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呈现出文化的交错、融汇与和谐,体现出深厚的包容性、多元性和广泛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汇聚力和孕育力。





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是自治区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实际行动,更是推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河套文化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背景引领下,讲清楚这种从属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河套文化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也是从河套文化的角度对北疆文化理论建构贡献力量。


河套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河套”是一个地理名词,黄河由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起源,经宁夏往北流,至巴彦淖尔东转到托克托又南拐,这一段黄河形成了一个套状的地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几字弯”,河套文化就发生在这个特定的自然地理区域内,具体指黄河中上游河道从西、北、东三面围绕的高原地域及其外侧支流流经地区。河套文化是指代特定自然地理区域的地域文化,是生活在这个地域的人们在漫长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发现、创造和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河套文化是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地方文化,是人类发展史上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内陆文化与边塞文化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一体多元、和谐共生的文化渊源之一,是各民族先民生生不息、相互融合、发展进步的见证,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呈现出文化的交错、融汇与和谐,体现出深厚的包容性、多元性和广泛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汇聚力和孕育力。


河套文化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地缘关系和文化实质看,河套文化是北疆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疆”正是历史上的“朔方”,这里的“朔方”是一个整体的地理概念。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熔铸形成的过程中,无论具体疆域如何界定,北疆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众多的草原民族和政权在这里上演着形成、发展、壮大或消亡的故事,历史上先后有匈奴、鲜卑、敕勒、突厥、党项、蒙古等民族在此活动。其中,匈奴、突厥、蒙古声名显赫一时,在历史上曾经发展到一定规模,并创造了辉煌功绩。他们与中原政权不断交往交流交融,或建立局部的统一政权,或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统王朝,成为推动中国历史不断向前演进的重要力量。


在北疆这个舞台上,河套地区地理位置重要,是北方边疆的襟要之地,沟通着中原腹地和边塞交通,是中原王朝和北方民族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战略资源的关键。各王朝把河套作为发展经略之重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破林胡、楼烦,辟地千里,移民屯垦;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退匈奴,秦朝徙谪戍、筑长城、修直道,“新秦中”田连阡陌,欣欣向荣;汉朝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河套地区是汉匈主战场,更是胡汉并存、游牧农耕共生之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先后在巴彦淖尔建立前赵、后赵、前秦、后秦等政权,后北魏统一北方,河套地区成为《敕勒川》中的游牧圣地;大唐盛世,突厥归唐,河套地区尽为唐有;后西夏王朝占据,蒙古灭西夏后纳入元朝版图,明代瓦剌、鞑靼与明朝争夺河套,在一次次的争夺交战后,河套地区从烽火狼烟走向和平交融。九原郡、朔方郡和受降城等,正是中央政权在河套地区的行政设置。


今天提出的“北疆文化”,既是以内蒙古为核心的区域文化概念,也是具有明确政治空间形态的标识性概念,无论是地理范围,还是行政区划,河套都是北疆的属地,河套文化当然地作为北疆文化的属地文化存在,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文化渊源和发展演进看,河套文化与北疆文化同属中华文明的北方文化系统。河套文化既是北疆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独立成体系的地域文化。


北疆文化是包含河套文化的更大范围的区域文化,有着其特定的渊源和演进过程,具有突出的政治战略性、资源整合性、思维系统性和内涵丰富性,而在北疆文化体系中,河套文化区域涉及较广,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天顺教授在其著名的河套文化著述《河套史》中指出,河套地区原始文化发展序列明确,以河套地区为中心,分布范围横跨黄河两岸,东连冀北、西接陇东,南与晋陕交界,显示出较强的自身文化特征,有其自身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在漫长的地质演变和人类进化史中,河套地区的文明演化留下了清晰可辨的历史遗迹。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化石区距今约7500万年至1.2亿年,是中国乃至中亚最重要的、也是最大的晚白垩恐龙化石产区,被内蒙古自治区确定为“重点恐龙化石保护区”。


区域内发现了石器时代古人类开采制作石器工具的制造场,如位于乌拉特中旗的“火石梁”,当地人称“厚契勒托拉亥”;又如乌拉特前旗明安川新石器遗址等。


分布于磴口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境内东西约220公里、南北约60公里范围内的阴山山脉的沟壑石壁之上的阴山岩画,数量庞大、题材丰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真实记录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和社会风貌,是该地区先民生产、生活、生存的重要见证,更是中国古代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和不断升华的实物载体,起到了证史、补史的重要作用,被国内学术界引作黄河流域文明的起源。还有古墓葬、障塞古城、长城、乌拉特后旗霍各乞矿区的铜矿古冶炼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址,共同揭示了远在数万年以前,河套先民就在巴彦淖尔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始终参与着中华民族的缔造和不断发展的伟大历程,所以说,河套文化与北疆文化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文化内涵和文化形态看。河套文化包涵了北疆文化概念中的大部分文化形态和文化要素,是北疆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典型代表。


北疆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形态多样,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面貌多维,北疆这个地理范畴内孕育着多个地域文化体,如河套文化、红山文化等。文化结构多元,在本质文化层、物质文化层之上,明确地包含着精神文化层的内容,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的精神标识。


河套文化是在河套地区产生的各种文化的总和,是一个枝繁叶茂的文化体系,文化元素、文化形态、文化特征完美地与北疆文化内涵相契合。


从文化形态看,河套地区地理要素齐全,战略位置重要,几千年来,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移民文化、边塞文化等众多文化类型长期聚集、融汇、传承、积淀,尤为典型的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碰撞交融,文化包容性显著。


从文化内涵看,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这块土地集中演绎了战与和、守与防、迁与安,不同民族、来自不同地区的人民开发与建设、交流与融合,构成了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的发展格局,以生动的实践故事不断诠释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讲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佳话,塑造出忠诚勇敢、包容厚道、淳朴善良的鲜明人文精神。


从发展目标和时代价值看,北疆文化是由内蒙古各地域、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的,北疆文化和河套文化等各地域、各民族文化是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二者在发展目标和时代价值上高度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进河套文化就是助力北疆文化建设,是部分对整体的贡献和彰显。


北疆文化这一标识性概念,作为整体的北疆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中提炼出来的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增强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把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转化为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赋予河套文化深厚的底蕴,习近平文化思想又赋予了河套文化新的内涵。河套人民有着两千多年移民开发戍守边疆的接力实践,昭君出塞、乌拉特西迁、“走西口”、各族人民大规模开发农田水利,历史上各民族不断地融合形成了多民族开放交融、多文化和谐共生的格局,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经常对立的两种文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和谐共生的现实代表,铸就了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氛围和熔铸在血液中的开放、合作、互助、进取的文化基因,体现的是团结奋斗、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园的人文气质。


弘扬河套文化,就是要推进文化建设、增进文化认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在新时期引领大家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主动担当起祖国赋予的重任,守卫北疆、建设北疆。


从实践经验和实际效果看,河套文化的提出和建设起步较早,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进一步探寻和研讨河套文化,保护和传承河套文化,传播和弘扬河套文化,对于丰富北疆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助力北疆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2005年开始,我市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做了一系列整合资源、打造品牌的工作。


建立长效机制。成立河套文化研究所、研究会,组建河套人文学院,形成了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河套文化传承、弘扬、普及、教育的重要阵地。成立岩画保护与研究学会加强阴山岩画的保护与研究,积极推动申遗。


搭建“泛河套文化圈”,开展河套文化基础研究。从2005年开始,举办十届中国·河套文化研讨会,汇聚国内外知名专家,一年一个主题,由表及里、由宽泛宏观到具体微观展开研讨,对河套文化的生成及河套文化对于丰富中华文化内涵的作用予以揭示,概括了河套文化的重要特质和基本风貌,向国内外全面诠释河套文化的含义,确立了从恐龙时代、河套智人的起源、早于甲骨文的岩刻——阴山岩画、大漠南北——青铜器的源头、最早的古长城与关隘要塞、古代将军的摇篮与胡服骑射、北方民族的演进、秦汉开始的垦殖与水利、走西口及移民文化等完整的文化体系和文化脉络。汇集历届研讨会成果,编辑出版《河套文化论文集》《河套文化丛书》等,2006年创刊《河套文化》学术刊物,出版美术考古图录文献《阴山岩画》《阴山岩画解读·磴口卷》,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专题展示河套文化相关研究成果,扩大普及宣传和影响辐射。成功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自治区级课题8项。运用国家知识产权发明专利“光学色度比对法”进行岩刻断代,2012年内蒙古阴山岩刻被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注重成果转化、宣传展示。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制作播出的纪录片《河套长烟》,以近代河套水利开发为背景的电视连续剧《我叫王土地》,大型岩刻情景史诗《阴山·古歌》,国内首个以文化丛命名和展示的博物院——河套文化博物院,荣膺“中国十大节庆品牌”的河套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了21届,展示了河套文化建设成就。


可以说,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河套文化理论,在学术界立得住、说得清、有影响;河套文化建设,在现实中看得见、讲得明、有成效,形成了学术界承认、社会认可度高、不断深入人心并持续发挥作用的文化生态环境。河套文化的既有经验和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对北疆文化这个文化概念的弘扬、文化格局的建立都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贡献,河套文化自身建设、品牌打造的持续发力,对北疆文化的打造既提供了一种范式,又是成果性的贡献。这种关系,可以说是二者辩证统一关系中的实践部分。


河套文化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演绎着北疆大地上丰富而深沉的文化积淀,共同担负着新的文化使命。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巴彦淖尔考察提出,“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肯定了“塞外明珠”乌梁素海的治理成效和新时代“磴口模式”,评价河套灌区灌溉工程为“千年基业”。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保护、传承、研究河套文化,深入实施河套文化研究阐释、宣传推广、精品创作、遗产保护、暖心惠民、文旅融合“六大工程”,以河套文化成效助力北疆文化建设,为北疆文化品牌打造贡献巴彦淖尔力量。


(课题组成员金晶系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文博副研究馆员、黄河几字弯文化传播创新研究基地客座教授,郝瑞平系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黄河几字弯文化传播创新研究基地客座教授,李璐系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文博馆员)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编号JZW2024011)




编辑:杨岚凯

校对:崔瑨

编审:吕珂慧

审核:王剑

终审:韦嘉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巴彦淖尔日报官方微信(ID:bynrrb)



河套融媒 巴彦淖尔新闻联播
“巴彦淖尔新闻联播”是巴彦淖尔市融媒体中心新闻栏目《巴彦淖尔新闻联播》的官方账号,是巴彦淖尔重大时政报道、权威新闻消息的重要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