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溧阳何以成为新能源产业人才高地?

百科   2024-09-10 08:02   江苏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创新链和服务链、创新链和资金链对接”。为推进“四链”深度融合,近年来,溧阳依托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做大做强“全国动力电池第一县”产业基础,聚力打造“新能源产业人才集聚区”,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各要素系统集成,加快构建协同融通、互促共赢的创新生态。2021年、2023年,溧阳先后入选江苏省首批、国家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
2016年,溧阳携手龙头企业江苏时代扬帆起航,先后吸引6个百亿级新能源项目落地;2023年,溧阳动力电池产业规模全国县域第一,出货量占全省的39.1%,全国的15.7%,吸附产业链人才超3万名。七年时间,溧阳不仅实现了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更迎来了行业人才的蜂拥而至。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前瞻布局、抢占风口,铸就千亿级产业集群。产业布局需要眼光,更需要魄力。早在2012年,溧阳就将绿色能源产业作为园区发展的重点方向,规划了近4.3平方公里的新能源产业园,并以敏锐嗅觉引入美国波士顿电池公司。后来,因产业政策调整和经营管理问题,该项目停产,但这并没有阻止溧阳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并最终于2016年,成功引进宁德时代长三角基地项目——江苏时代,由此迎来了产业发展的全面转折。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江苏时代龙头牵引作用凸显,其周边慢慢集聚上汽、科达利、璞泰来、联赢激光等上下游知名企业近百家,涵盖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结构件等产品,产业链完整度达97%,动力电池产业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新兴势力”的加盟有力促进并带动了本土智能电网及光伏企业的成长,新能源领域“发储送用网”产业闭环不断完善。2023年,溧阳以动力电池为主的新能源产值达175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1.7%。

江苏时代

——舍得等得、厚植创新,打造高能级引才磁场。发展新能源产业的7年,也是溧阳产学研共建的7年。为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溧阳第一时间与大院大所开展合作对接。当时,恰逢中科院物理所数十年技术积淀落地转化的“临界点”,溧阳前瞻性的新能源产业布局成为突破城市能级、导入创新资源的“最大砝码”。2017年,溧阳市政府联合中科院物理所共建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投资5亿元进行项目一期建设,由“中国锂电之父”陈立泉院士出任名誉院长。2018年,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选址城市绿心,打造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溧阳成为物理所全国“一村三湖”布局中的唯一县级市。在平台发展的过程中,溧阳以足够的定力和包容心支持科创平台建设,给予充分的信任和研发自主权,耐心护航硫化物固态电池、低温电解液、低成本储能电池等原创技术的孵化落地。在“中科系”的有力加持与吸引下,智能无人装备产业创新中心、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中关村节能环保研究院等5家与新能源产业密切相关的科创平台落户,各有侧重地开展原始创新、技术服务、产业孵化等市场化运作,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生动格局。截至目前,5家科创平台中获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拥有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约650名,硕博占比超40%,其中省级以上人才45名;均已实现自我造血,平均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成为溧阳引育人才的最亮名片和领跑赛道的最大底气。

智能无人装备产业创新中心

——转化孵化、成果裂变,营造高活力创新生态。溧阳引建科创平台旨在借助产业“试验田”,实现高效畅通的科技成果转化,这也成为许多科技人才来溧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据统计,5家科创平台已累计孵化新能源企业54家,产业布局涉及全固态电池、钠电池、电动船舶、智慧储能等各个领域,发挥出显著的强链补链延链功效。得益于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的桥梁纽带作用,2017年,年仅30岁的中科院物理所博士罗飞来到溧阳,依托物理所22年硅基负极材料开发经验,推动技术孵化和工程放大,并实现规模化量产,成功创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天目先导,2023年完成销售收入2.5亿元,市场估值超70亿元,目前已启动IPO上市计划。2022年,毛明院士工作站暨江苏智能无人装备产业创新中心,引进由清华大学硕士刘超率领的世界500强德国大陆集团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组建的核心团队,经平台孵化成立速豹科技,勇闯新能源重卡“无人区”,企业获评省潜在独角兽企业,接连获得红杉、厚德等知名机构投资,目前市场估值近20亿元,在手订单2000多辆。此外,还吸引了如吴凡、尹良、杨旭三等一批海归青年科学家,在产业一线攻克技术难关、推动成果转化。

天目先导

2019—2023年,溧阳高新区以“时代系”和“中科系”为引领,以产业与科技“双轮驱动”,在江苏省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中实现“五连冠”,产业人才的空间吻合度、结构匹配度、发展协同度持续提升,“产才融合”成为集聚区建设最鲜明的“主题主线”。

——集聚政策资源,推动“引才聚才”与“产业方向”相融。针对新能源产业,实施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量质并举高效引才,强化集聚区建设人才支撑。

加大支持倾斜力度。依托“天目湖英才榜”人才政策,健全新能源产业创新创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分层分类支持体系。坚持“远近兼顾”,一手抓“青年人才”,三年在重点企业周边布局建设“智溧”人才公寓1.5万套,配套实施“生活居住双资助”,全面满足新能源产业人才安居需求;一手抓“急需紧缺”,制定出台《紧缺型产业人才目录》,给予能源动力、化学工程等专业的人才额外奖励。2023年,溧阳引进新能源产业人才约4000人。

智溧国际人才社区

提升计划牵引效能。编制《新能源产业人才专项规划》,将新能源专项纳入招商评比、工作考核范畴,一体推进“双招双引”,每年引进新能源领域科技人才项目20个以上。灵活运用“一事一议”“拨投联动”等方式,给予人才(团队)精准支持,塑造高峰、领军、青年有机衔接的产业人才雁阵队形。精选一批种子期项目予以提前资助、全程帮扶,优先推荐向上申报各类人才计划,近年来入选的22个省“双创计划”项目中,新能源领域的有14个,占比超过六成。

畅通人才汇聚渠道。为促进新能源产业人才双向奔赴,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定期开展“名城名校合作行 创新创业赢未来”,组织相关企业和平台,赴新能源领域产业集中、学科领先、人才集聚的城市和高校进行集中招聘,建立引才合作长效机制;同时邀请全国各地名校学子、新落户人才参加“城市体验营”,通过实地参观、试岗体验,真切感受新能源发展势头,增强引才活动的实际成效。

学子城市体验营

——集聚创新动能,推动“育才用才”与“事业发展”相融。鼓励企业、平台开放合作,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加速新能源人才成长链与产业价值链共同成长。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为新能源企业用才提供最大便利,给予企业育才、留才奖励;赋予重点企业人才举荐权,不设学历、职称限制,是不是人才由企业说了算;鼓励柔性引才,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打破社保限制,享受在溧人才同等待遇;扩大“双岗互聘”在新能源产业人才中的运用,支持企业人才到高校、平台交流锻炼……鼓励企业建设中试验证平台、工程研究中心等,提升自主创新和成果吸纳能力,江苏时代、溧阳紫宸等新能源企业拥有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50余家。

创优平台运营模式。出台《关于进一步释放科创平台引才聚才新优势的实施意见》,促使科技、产业、人才政策从“各管一段”转向“高效协同”,聚力推动科创平台向更高能级、更强效能攀升。持续引导科创平台鲜明市场化产业化导向,积极探索行而有效的新型运营模式。如中科院物理所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依托完备的仪器平台和工程化平台,设立19个科学家工作室,充分架起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桥梁,给予入驻团队为期2年的科研资助,“优胜劣汰”筛选产业化技术,累计孵化企业14家;智能无人装备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以“院士工作站+产业创新中心+投资基金”为核心的创新共同体,成立总规模5亿元的投资基金,推动成果转移转化,加快新能源“水陆空”三位一体产业布局,成立2年内孵化并参控股企业14家。

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

发挥联盟纽带作用。积极搭建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产业创新联盟、新能源产业人才创新联盟等需求对接和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市场、人才资源,加深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平台之间在技术攻关、生产验证、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合作,支持引导江苏时代、安靠智电等针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统筹上下游企业、科创平台、高校院所开展协同攻关,追求协作、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日益浓厚。

新能源产业人才创新联盟

——集聚功能形态,推动“爱才留才”与“城市品质”相融。全方位优化人才服务体系,为新能源产业人才构筑品质生活高地、成就梦想舞台,构筑人才与城市之间的深度链接。

打造新能源人才小镇。聚焦“新能源 新城市 新生活”主题,在省级特色产业小镇—锂享小镇的基础上,按“智能生产”“智享生活”“智创未来”三大功能区划,串联智溧国际人才社区、创智园孵化器、邻里中心等服务资源,建设“产创商居娱”多业态交织的新能源人才小镇,实现生产生活和创新创业零距离交互,打造“科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本。

锂享新能源人才小镇导览图

搭建高层次交流平台。依托新能源产业平台特色优势,打造“智汇走廊”,积极承接外部资源,平均每年举办全国先进储能技术创新挑战赛、全国固态电池研讨会、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创新论坛等高规格赛事论坛和学术峰会30余次,同步开展院士溧阳行、海外博士溧阳行等活动,吸引数十位院士、数千名专家学者来溧考察,在开放共享的浓厚氛围中,持续拓宽以赛引才、以才引才渠道,加快导入高端创新资源,让更多新能源产业人才为我所用、为我所有。

海外名校优生江苏行

配套集成式礼遇服务。通过“线上+线下”形式,联动做好人才服务实体支撑。深化人才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把“溧即享人才惠客厅”搬到新能源企业内部,提供帮办代办、咨询辅导“一站服务”;精准回应青年人才生活成长需求,深化人才公寓服务赋能,常态开展项目路演、人才夜校、联谊沙龙等活动,助力实现“一房安居”;面向高层次人才,发布“天目湖人才绿卡”,景区游览、餐饮住宿、健身观影等特色服务事项“一卡畅享”;搭建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人才政策红利“一键直达”,2023年,全市兑现人才政策专项资金1.2亿元。

溧即享人才惠客厅

新能源产业是江苏“1650”产业体系的重点领域,也是溧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和强力引擎。溧阳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的这一目标定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自觉把“新能源产业人才集聚区建设”放到更高站位、更大坐标中谋划推进,以“走在前、做示范”的具体行动,为江苏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聚焦一个关键,全力抢抓顶尖人才,助推产业再攀高峰。虽然溧阳新能源领域人才总量较多,但大多集中在动力电池产业,且处于生产制造环节,引领产业未来发展的科创顶尖人才总体偏少。下一步,将抓牢顶尖人才这个“关键少数”,放大在新能源领域人才政策上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拓宽引才视野,绘制全球新能源产业人才图谱,实时关注新能源领域重点专家动向,依托战略人才项目,有针对性地引进产业科创领域具有前沿引领力、科研资源集聚力、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顶尖人才,量身定制给予1000万元以上资金支持,加快打通“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产业”的正向循环,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汇聚资金链的“涌”、托举产业链的“优”,把科技自主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引领新能源产业始终走在发展前沿。

——锚定两个目标,全力建强科创平台,助推创新再提能级。坚持把科创平台作为引领产业发展、提升城市能级的战略之举和长远之策,在“提能级”和“强效能”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一方面,促能级提升,加快要素引聚。紧盯高性能动力电池、绿电储能等新能源未来发展方向,加强与国家科研机构、重大科学装置的协同合作,提升创新平台载体能级,全力支持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天目湖储能院打造世界级储能创新基地,推动清洁能源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级。另一方面,促效能释放,做实产业引领。深入对接南航天目湖校区、中航气动院南方分院等平台资源,科学布局低空经济、车联网等产业前沿领域,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打造“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深化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整合,畅通产学研成果对接和产业化机制,用好“揭榜挂帅”等灵活用才机制,推动“链主企业+科创平台+领军人才”协同突破关键技术卡点,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


——做强三个支撑,全力调动市场效能,助推生态再添活力。通过对相关人才、企业家的定期走访和问政问效,发现当前阻碍溧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创业空间不足、金融支持不够、应用场景不多。围绕上述问题,将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更优载体服务创业。加强集聚区规划引领,加快打造“孵化器—加速器—科创园”科创空间链条,推动科创载体向投资多元化、机制多样化、体系网格化、服务专业化发展。二是以更活资本赋能创新。增强人才母基金对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积极协调推动金融资源、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向新能源人才倾斜,提供“拨、投、贷、保、贴”多元融资方案。组建溧阳市人才集团,实行“人才+产业+科创+资本+服务”运营模式,畅通科技人才企业发展道路。三是以更多场景带动产业。聚焦见车率、见桩率、见板率“三率提升”,加快光伏储能、光储充一体站等设施布局,深化数字能源应用示范中心、电动公水联运示范基地建设,打造无处不在、无所不及的新能源应用场景。

人才因何而聚?这是打造人才高地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牵引性的命题。正是因为有了特色产业这个依托,并且舍得等得、一以贯之,新能源领域的人才在溧阳聚而能融、融而能兴,也因此吸引了更多的人才聚焦到这里。产业和人才在溧阳相互成就,也共同成就了“全国动力电池第一县”。


来源:江苏政研(原稿刊载于2024年8月23日第34期《调查与研究》)

作者:溧阳市委研究室  溧阳市委人才办

龙城科普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技术、倡导科学方法。是面向公众进行科普学习的移动平台,是市民身边的科普工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