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任省委书记,却只有小学文凭,后官至副国级,晚年回农村养鸡
一个出身农家、只有小学文凭的青年,如何一步步走上副国级领导岗位?一位位居高位的官员,为何在功成名就之际选择归隐田园?这样的人生轨迹,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并不多见。而毛致用的传奇经历,恰恰为我们展现了一位中国共产党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动人图景。
1929年,毛致用出生在湖南岳阳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虽然家境稍好于周遭,但生活的艰辛依然在年幼的毛致用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与同龄人不同的是,这个农家少年对知识有着异乎寻常的渴求。夜幕降临后,他常常在煤油灯下苦读,直到深夜。这份求知的执着,为他日后的从政生涯奠定了重要基础。
1947年,一场改变毛致用命运的机遇悄然而至。当时全国土地改革运动如火如荼,当地乡党委书记李慧林看中了这位会写会算的年轻人,多次登门邀请他参与土改工作。起初,习惯了农耕生活的毛致用并不愿意改变现状。然而,在多方劝说下,他最终走出了农家小院,踏上了改变乡村面貌的征程。
初涉政务工作的毛致用展现出非凡的才干与务实作风。白天走村入户了解民情,晚上加班研读政策文件;遇到不懂的问题虚心求教,面对困难时带头示范。正是这种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让他在1952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很快被提拔为岳阳县宣传部副部长。
1958年,一项重大工程再次考验着这位年轻干部。铁山水库的修建任务艰巨,14000余名工人只能依靠简陋的工具,在崇山峻岭中开凿水库。作为总指挥的毛致用与工人同吃同住,亲自跳入冰冷的河水中修理潜水泵。虽然工程因故中断,但15年后,当他已是湖南省委书记时,再次推动了水库复修工作。1981年,这座湘北地区最大的民生工程终于竣工,造福一方百姓。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时,担任湖南省委书记的毛致用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1979年,他率团考察深圳特区和香港,但回到湖南后,没有盲目效仿,而是立足本地实际,从最基础的农业抓起。在他的推动下,"田里种粮,山上种果,水里养鱼"的立体农业模式在湖南遍地开花,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1988年,毛致用调任江西省委书记。面对经济相对落后的江西,他再次展现出过人的治理智慧。他提出"两手抓"战略,一手抓农业发展,一手抓乡镇企业,同时推行"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布局。这些举措极大地推动了江西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担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期间,毛致用依然保持着务实作风。1998年华南洪灾期间,已经身患疾病的他仍坚持奔赴一线指挥救援,与武警官兵并肩抢险,在灾民安置点过夜,用实际行动彰显着一个共产党人的担当。
2003年,74岁的毛致用做出了令人意外的选择:主动申请退休,婉拒优厚安排,回到家乡西冲村过起了普通农民的生活。他用退休金在村里盖了三间普通瓦房,每天忙着喂鸡、种菜、钓鱼,日子过得简单而充实。这种选择让许多人不解,但细想之下,这恰恰体现了他"不忘初心"的精神品格。从政数十年,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始终与泥土和农民保持着最真挚的情感联系。
2019年,90岁的毛致用在家乡安详离世。他的一生平实无华,却处处闪耀着为民情怀的光芒:从基层干部到副国级领导,从推动改革到建设家乡,再到归隐田园,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为官清廉",什么是"知行合一"的人生境界。在这个功利浮躁的时代,毛致用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愈发显得珍贵。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往往是最务实的行动派;真正的政治家,总是与人民保持着最深厚的情感连接。这种精神品格,超越了时代和职务的界限,永远值得我们景仰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