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山/铜梁洞诗文选读 | 刘泰三《过赵伯宜别业》(总第06期)

政务   2024-10-18 11:47   重庆  

何以合川? 文象示之。何以文象? 诗文颂之。

本期要解构的文象是铜梁山/铜梁洞,主要文象视点为宿云崖、方崖、松风阁、博古斋、读书堂,要读取的诗文是刘泰三的《过赵伯宜别业》。


0文象信息

北宋灭亡后,南宋王朝偏安一隅,赵宋子孙及臣仆多来合川“选胜造境”,希望过上他们想要的安稳生活。他们在铜梁山上置产置业,留下不少遗迹。

据明万历《合川志·山川》载:“山即赵伯宜别业,有宿云崖、方崖、松风阁、读书堂、博古斋。旧有灵观、三清楼”。赵伯宜,即赵宋皇室宗子,被誉为逸士;别业,即别墅。由此可见,那时铜梁山不仅有险峻的山崖、茂密的森林,更有楼台亭阁、别墅文房、道观僧堂,是一方难得的清幽之地,充盈着自然和人文的灵秀之气。

根据文物部门的考证,现如今,铜梁洞的山崖上尚有周祜(1156年)、赵彦(1175年)、沈汝一(1185年)等那一时期留下的诗文题刻和“铜梁山”三个大字题刻。


合川铜梁山景

02 作者简介

刘泰三,字鹤坪,号砚农,清代合州(今重庆合川区)人。乾隆年间贡生。因屡赴乡试不第,毕生执教于乡间私塾。他的诗文多抒发对家乡山水的爱恋之情,以自由洒脱、质朴自然见长。著有《砚农诗钞》4卷。


合川铜梁山/刘勇  摄

03 诗文推送

过赵伯宜别业
别业开仙境,当年逸士踪。

苔深侵屐齿,洞僻隐山丛。

断壁泉流字,荒斋草覆虫。

云归千障黑,日落半江红。

博古人何在,探奇兴无穷。

高才名誉壮,应使气如虹。

释义:

别业,即别墅。仙境,即超凡的美景,这里指铜梁山。逸士,这里指赵伯宜。屐,一种木底鞋子,底下有齿,又称木屐。断壁,即陡峭的岩壁。泉流字,山泉四溢的样貌。荒斋,即荒弃的房舍,这里指赵伯宜别业。千障,即四处屏障一样的山峰。博古,为“赵伯宜书斋名”。高才,谓志行高尚之人。全诗大意如是——

赵伯宜的山居别墅开启了超凡脱俗的铜梁山仙景,留下了逸士高人(赵伯宜)的踪迹。踏过阴湿深厚的青苔,便能看见那隐藏在山丛中的铜梁洞。这里岩壁陡峭、山泉四溢,废弃的房舍早已荒草丛生,鸟驻虫鸣。放眼望去,因云的遮盖,千障涩涩;因日的斜照,半江滟滟,着实无比美丽。当年博古斋的人(赵伯宜)已不复出现,可我探奇寻古的兴致却极为昂然。通过与这些逸世高人的神交,我仿佛也沾上了他们那气势如虹的精神之光啊!


铜梁山二仙观雪景

04 鉴赏提要

山有仙境、世有隐者。作者既颂铜梁山的美景,更颂铜梁山的人文。显然,这是作者的一篇心迹之作,表现了他志行高尚的士子风范。

一朝上得铜梁山,在荒斋草覆、断壁流泉中探寻逸士文人的踪迹,总是让人兴奋不已。想起当年赵伯宜在“云归千障”处、“日落半江”下的书斋中,或吟诗作赋或交友会客的场景,作者与之似有神交。虽然科场不得志,但他的心境却不输任何隐士高人。

作者借用“高才”赵伯宜的“名誉”气势,喻示自己的士子志向,这志向有如雨后长虹,贯穿天际。


铜梁山松林/刘勇  摄

05 漫读拾遗


在铜梁山大石梁书岩上,有一方摩崖题刻,名曰:“道人有道山不孤”。其语出自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当中四句是:“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yū)。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用在这里,意思是说铜梁山独自耸立,曲高和寡,惟有道行深厚的世外高人才会也才配与之相傍、结庐而居。铜梁山景致的幽旷与道人品藻的高旷,共同构筑了铜梁山的诗文意象,二者相得益彰,交相辉映,这便是前人给予我们的启示。


△铜梁山“道人有道山不孤”题刻


• 本发布作品系作者根据个人读书笔记整理、编著而成,为原创作品,若要转载须经许可并注明来源。

• 为便于阅读,发布时未一一标注作者所参考的文献、书籍和资料名称,特作说明并向原作者致谢,其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 本发布所使用图片和摄影照片,除说明外,主要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处理。

• 本发布为严肃的公益学习交流活动,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并留言讨论。



书香政协 · 政协书香



点击下方合集

“何以合川 | 合川十大历史文象诗文选读”

查看往期内容

总编辑:杨 彪
副总编:尹红梅
编 审:吴显峰
审 核:蒲娅娜
校 对:王 利
责 编:罗孝琴
来 源:合川政协君

合川发布
合川区官方微信公众号,合川区委宣传部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