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政之道,察吏为先。”考察谈话作为干部考察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掌握干部现实表现、精准描绘干部“画像”的重要手段,谈话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考察成效。考察组要早做打算“备”,刨根究底“问”,多方印证“察”,找对考察谈话的“门道”,精准识别更多堪当重任的好干部。
干部考察工作通常时间紧、任务重,若单纯为了加快工作进度,不对考察谈话对象进行区分,“一个模子往下套”,则会造成谈话名单、谈话提纲趋于单一、内容雷同,从而降低考察工作成效。因此,要扎实做好干部考察“前半篇”文章。一方面,结合干部人事档案、业绩采集表等纪实材料,广泛了解考察对象主要经历、工作实绩以及专业能力,初步描绘干部“基本轮廓”;另一方面,要认真审核考察单位提供的谈话名单,注重从“管他的”“他管的”“他服务的”“他身边的”知情人中确定谈话对象范围,切忌对考察单位产生依赖、照单全收。同时,要系统梳理符合任职条件的核心要素,将其作为设计谈话提纲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明确“想跟谁谈”“想要谈什么内容”“想要达到什么效果”,确保谈话有的放矢。
有的谈话对象持有“好人主义”心态,讲成绩“大谈特谈”、提问题“避而不言”。这就需要考察组善于发问、抽丝剥茧,引导谈话对象敞开心扉、娓娓道来,从零碎的谈话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要注重提升谈话技巧,在认真倾听谈话对象意见的基础上,仔细观察其语气音调、神态举止等微表情,耐心品味、用心揣摩其中隐含的信号,听懂“弦外音”、善解“言外意”;要着重关注谈话中的“异见”“异言”,尤其是模棱两可、欲言又止的重要线索,要及时追问、深度挖掘,引导谈话对象罗列数据事例支撑,综合研判是合理批评还是恶意中伤、是偶发事件还是共性情况,确保把问题谈开说透、了解到底。
考察谈话是一个相互参照、互为印证的过程,需要用心观察、辩证分析,见人见事、见行见效,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在撰写考察报告时,要运用好不加粉饰的“第一手资料”,从只言片语中看干部的脾气秉性、能力特点,从细枝末节中看干部的一贯表现、作风形象,用真实鲜活的事例把干部的特点提炼准、形象绘到位;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综合对比、反复核验,把民主测评同个别谈话结合起来、把领导评价同群众意见结合起来,把个人总结同单位鉴定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干部考察评价精准度。对于存疑待验的问题,既不能主观臆断、凭空猜测,也不能轻描淡写、视而不见,要原汁原味记录、如实对上反馈,结合信访举报和政务热线提供的问题线索,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开展集中研判、核实甄别,坚决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