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吃的人,哪儿都想去
来了,坐会,喝杯茶。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香港西边海傍的繁忙商街,在此经营南北行的生意人,潮人占多数,他们代表的是100多万生活在香港的潮人。
2021年8月底,香港潮州商会迎来百周年庆。会址位于香港上环的香港潮州商会,前身为旅港潮州八邑商会,百年商会组织在香港走过的历程,也是潮人的香江印迹。
长时间服务香港潮州商会的林枫林对潮人居港历史十分熟悉。他向记者介绍,海味街转角的狭长小公园,从前是著名的“潮州巷仔”,挤满二、三十个档口,各种潮州美食应有尽有,后来因卫生考虑改造。
海味街
“潮州巷仔”不再,海味街仍有潮州味。名店售卖的“打冷”吸引城中名人,卖传统潮州粿品的小摊常有游客探访,小巷内的粿条店,干脆就叫“潮州人”。
上环西环海傍,是香港早期对外货物进出的重要地带。彼时,供应香港的米面都由这里的“三角码头”进入,较为贫困的潮州乡亲初来乍到,首站大多选择在此谋生,搬米抬面粉。
早在十九世纪中叶之前,就有潮人来港谋生,二战后数量最多。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副所长郑宏泰告诉记者,旅港潮人并非全是穷人,部分更是富裕人家,香港开埠后,早期移民东南亚的潮州米商以香港作为中转站,进口大米到内地去。直至1950年代之前,潮州人将北货销往南洋、美国、巴西,再进口南货,香港转口贸易的兴盛,潮商扮演重要角色。
“以前潮州人在香港,能开间米铺已经算是顶刮刮。”曾任香港潮州商会会长、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主席的许学之,高中毕业后来港便在米铺打工。他对记者说,“当时打工很拼搏,不比现在的年轻人轻松,几十斤重的货我扛在肩头,一点都不辛苦。”
辛苦工作之余,许学之半工半读,就为了掌握一项有竞争力的专业技术,后来以药材作为事业起点,也是因这一行的专业性,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
如今已届九旬的许学之,依然坚持每天上班。他直言,潮州地小人多,拼搏和团结都是环境逼来的,最重要的是拼完后有路可走。
潮州人素有“中国犹太人”之称,工字不出头,稍有积蓄便想做生意。“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潮人似乎能洞悉每个出头机遇,在香港经济腾飞的时代留下浓重色彩。
香港首富李嘉诚以塑料业起家,曾被封为“塑料花大王”。此外,“制衣大王”林百欣、“钟表大王”庄静庵、“牛仔裤大王”马介璋,这些潮商见证香港在1950年代后,从转口贸易向轻工业、制造业的蜕变。
积累一定资本后,潮商看到了地产发展的力量,加上香港股票市场开放,一批制造业商人得以转型地产。其中李嘉诚的生意更是涵括了香港人的衣食住行。
在各行各业有所建树,潮州人知恩图报,尤其重视教育。位于九龙塘的香港浸会大学,正是香港潮州商会已故前会长林子丰在1956年创办,当时的香港浸会学院,如今已是亚洲百大高等学府之一。香港大学首任华人校长黄丽松、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岭南大学现任校长郑国汉,都来自潮汕。
讲起潮州人,大家的印象都是“赚大钱”,潮人在香港留下的文化财富也不可估量:农历七月举办的盂兰胜会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亚洲达芬奇”之称的国学大师饶宗颐精通甲骨文、梵文、诗词学,通音律,更是香港的一颗璀璨明星。
正如林枫林所说,潮州人并不拉帮结派,上环一带有很多福建人,同样经营海味药材生意,也有不少福建地区的社团组织聚集,长期以来两个地方的人相处和睦,潮闽一家亲。
据统计,香港约有七分一的人口是潮州人或潮州后代,潮州文化和饮食对香港的影响可谓深入人心。
就拿娱乐圈来说,到底,港星最爱帮衬哪些潮州菜馆,娱乐圈对潮州菜有着怎样深厚的情结,接下来,我们就来八一八吧~
©www.hkcnews.com
上环有一家名叫“尚兴”的潮州菜,店外每晚泊满了劳斯莱斯、法拉利等名车,它们的主人像英皇老板杨受成、余文乐、张智霖,不断吸引来狗仔队,久而久之,尚兴也成为了一个窥探名人明星私生活的是非地。
▼
停在尚兴门口的郭富城和爱车兰博基尼
在还没流行微博以前,狗仔队最热衷通过吃饭,来缕清明星的感情线和友情线,像尚兴这种年老失修、环境地踎的馆子,明星同约吃饭的不是好朋友,就是家里人。
经常被拍到的明星有周星驰。
星爷被拍过和前女友一起吃饭,亦被拍过电影杀青和同事庆祝,就是没拍到过和哪个圈中明星吃过饭,从侧面也印证了他真的没什么圈内好友。
▼
▼
▼
▼
©mrchichi1988
©fonc
©chrislammakeup
©www.hkcnews.com
©film-pilgrimage.com
©foodxphotography
©breakkker
©eatmudyeah
仔细深究下来,不难发现香港精彩的饮食和电影文化,深受潮州美食的影响,我们不妨再走远一点,到马来西亚、新加坡,也能感受到贵刁、豆仁方等当地美食背后的潮味。
其实,潮州美食早就已经深深地拥抱世界。
©kc_koo
非著名食客聚集地,带你吃遍五洲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