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1岁的杜信文是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小桑村青山屯人,现为小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县级芦笙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因父亲是当地芦笙制作的能工巧匠,他从小就受到芦笙制作艺术的熏陶。2017年,杜信文毕业后,选择回家向父亲学习制作芦笙,想把这项民族技艺传承下来。
在杜信文家中的作坊,处处都是竹子、铁锤、木工锯、刮刀等制作芦笙的材料和工具,杜信文坐在工作台前认真打磨着手中的竹子,同时不忘跟学徒们讲解传授芦笙制作技巧。
如何打造出高品质的芦笙?选材非常严格。为了能第一时间寻找到适合的制作材料,杜信文一家种植了一片郁郁葱葱的苦竹林,这是他芦笙制作成功的第一步。
多年的芦笙制作经验,杜信文还练就了精准的眼力和耳力,只需用嘴一吹,或是用手轻轻一弹,放到耳边一听,他就能判断出芦笙簧片好不好、音准对不对、音质是否纯正,坚持严格把控好自己制作出来的每一把芦笙的质量。
杜信文说:“芦笙制作,最难也是最关键的一项工序便是打磨簧片和定音,我必须认真打磨,严格把控质量。”
经过多年的钻研芦笙制作,杜信文制作的芦笙造型美观、技艺精湛、芦笙声音响亮、音调准确,在融水周边地区小有名声,不仅深受本地群众的喜爱,还销往三江、融安等地,一年能卖出300余把。随着近期各地节庆活动增多,杜信文的芦笙制作进入生产旺季,他加班加点赶制芦笙订单,满足市场需求。
“每年11月份的时候最忙,加班加点赶工制作芦笙的同时,还得腾出时间来维修旧的芦笙。我制作的芦笙能得到大家的喜欢,我很自豪,这让我看到了传承的希望,也有了坚守的动力。”杜信文信心满满地说。
芦笙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安太乡把芦笙产业作为推动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要抓手,通过对传统芦笙制作技艺的传承及创新,使芦笙产业逐步发展壮大。
杜信文说:“芦笙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但村里会制作芦笙的长辈年纪越来越大,作为苗族后代,我有义务把这份技艺传承下去。”
值班校对丨黄杏俏
责任编辑丨梁立明
责任审核丨何 成
责任监制丨龚祥友
出品单位丨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醉美融水》APP、《秀美融水 风情苗乡》微信公众号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该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