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彩礼”和“低彩礼”的集体婚礼简约温馨;红白事按照《章程》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文明新风尚;农村助餐服务实现全覆盖,孝老食堂飘出“幸福味道”……行走在沧州大地,眼中所见耳中所闻令人惊喜。
这些变化都是沧州市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沧州市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从“小切口”入手,以“小阵地”搭好“大舞台”、“小活动”推动“大实践”,引导广大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尚。
2024年5月20日,沧州市开展“公交迎亲”活动。
“无论风风雨雨,我都会伴你携手前行。”5月20日,河间瀛海公园内,11对身着传统中式婚服的新人,在亲朋好友的见证和祝福下,过喜门、行传统礼仪、立下爱情誓言。他们以简约又不乏浪漫的集体婚礼形式,践行着婚事新办的文明新风。
这是今年河间市举办的第六届“低彩礼”集体婚礼中的温情一幕。
“我觉得以这种方式举办婚礼,既温馨又有仪式感,特别有纪念意义。”回想起当时参加河间市第六届“低彩礼”集体婚礼时的情形,来自河间市龙华店乡孙常村的孙晨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举办集体婚礼的基础上,河间市将婚姻登记场所搬入诗经公园,建成全省第一所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公园式婚姻登记中心,还成立由2300余人组成的“公益红娘”志愿服务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适龄青年开展免费婚姻介绍。2021年4月,河间市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婚俗改革实验区。
2024年6月14日,青县组织文化惠民演出。评剧小戏《特殊的彩礼》剧照。
河间市持续深化婚俗改革,为沧州市婚俗改革树立样板。沧州大力推广河间婚俗改革工作经验,制发《沧州市关于倡导婚事新办、培育婚俗新风的实施方案》,成功举办“‘双争’有我 缘定狮城”沧州市首届中式“零彩礼”集体婚礼,指导婚姻登记机关完善六大功能室建设,推进特色颁证仪式、婚姻家庭辅导及婚姻调解工作常态化,将婚俗改革领域独具特色的“河间品牌”形成沧州经验,在全省、全国推广。
为确保婚俗改革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沧州市还积极引入社工、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才,组建全省首家县级婚姻家庭协会,并创新婚姻登记颁证服务,邀请党政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道德模范等为“零彩礼”新人颁证,引导广大适婚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今年以来,沧州市共提供结婚登记颁证服务280人次、开展家庭指导服务400余场次,《找准移风易俗“小切口” 引领文明婚嫁“新风尚”——沧州市蹚出婚俗改革新路子》被评为“2023年度河北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秀创新案例”。
2024年4月,沧州市开展“‘双争’有我 舞动狮城”活动。
“办丧事,不请乐队,不烧纸扎,不设烟酒,家属不穿重孝……”日前,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李子札村的红白理事会大厅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书榕指着《红白理事会章程》,一条条解读。
李子札村共有大小企业60多家,年纳税额超千万元,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为刹住人情风、攀比风,李子札村将厚养薄葬具体标准纳入村规民约。
“村里从1976年就成立红白理事会,并将红白事操办的具体标准纳入村规民约。这些年来,村里老人去世后全部火化,不论家庭条件怎样,都一个标准卡到底。”刘书榕说,村里谁家有白事,红白理事会成员帮着张罗,啥事都按照《红白理事会章程》执行,省心省力又省钱。
“婚庆涉及到的接送、典礼、录像、就餐等环节,均由红白理事会成员统一安排;办丧事一切从简,村里有祠堂,里面设有吊唁厅、骨灰堂……”说起村里办红白事的标准,东光县小邢村红白理事会成员邢增军侃侃而谈。
为杜绝红白事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的现象发生,2011年,小邢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并制定村民公约,对村里红白事统一标准、统一办事规程。
“村里每年都搞‘好儿媳’‘孝老模范’评选,如今,家家争着当‘模范’。”邢增军高兴地说。
李子札村和小邢村为丧事操办划定“硬杠杠”,是沧州市探索移风易俗长效机制的代表性做法。截至目前,沧州市18个县(市、区)都已完成《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章程》的修订,对红白事操办规模、待客范围、席面标准和礼金限额等均制定具体指导标准。
为推广简约文明的安葬理念、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落到实处,沧州市制定《沧州市推进殡葬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围绕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集中埋葬点改造、利用废弃地埋葬、提升火化率、规范红白理事会建设、推行丧事简办等六方面打造试点,同时积极推广节地生态安葬方式,连续六年举办免费海葬活动,共有284位逝者的骨灰在亲属的护送下,以碧波为家,回归大海。骨灰撒海作为一种文明、节俭、环保的安葬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市民认可和接受。
2024年10月30日,沧州市开展“‘双争’有我 咱村的那些事儿”村规民约故事讲述活动。
中午11时,姚秀香如往常一样,来到村里的孝老食堂吃午饭。“今天的午饭是白菜炖肉、素炒豆腐、小米粥和水果,吃饭免费,天天还不重样,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姚秀香笑着说。
这是近日发生在青县流河镇人和镇村的一幕。人和镇村是个只有430多人的小村庄,留守老人占现居住人口的65%。为解决留守老人吃饭难问题,2020年12月,村里设立孝老食堂。
“孝老食堂刚设立的时候,村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菜农免费供菜,志愿者们轮班做饭。”村党支部书记胡宗权介绍,光靠热心人出钱出力不是长久之计,为维持孝老食堂的长效运营,村里壮大集体经济,成立青县人和镇村青农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经营特色农产品,同时还建设“水上火锅城”和露天剧场。
老人们在青县马厂镇孝老食堂用餐。
人和镇村孝老食堂的设立,在青县并非个例。针对农村困难老年人、独居留守老年人生活质量不高的现状,青县从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入手,坚持“党建引领、村办民助、自愿参与、因村制宜”建设原则,着力建设村里办得起、村民用得上、服务可持续的农村孝老食堂,以互助养老模式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探索出一条县域农村老年助餐服务新路径。目前,青县共建成投用孝老食堂201家,占全县345个村的58.26%。孝老食堂还在助餐服务的基础上,拓展助洁、助医、助浴、助娱和精神慰藉等服务,惠及老年人超万名。
近年来,农村“年轻人外出、老年人留守”成为普遍现象,农村老年人“吃饭难”问题日益突出。沧州市积极推广青县农村孝老食堂互助养老模式,加快推进农村孝老食堂建设,重点保障农村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助餐、供餐服务需求。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孝老食堂1751家,实现全市农村助餐服务全覆盖。青县“孝老食堂”志愿服务项目入选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爱心小屋”建设经验在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现场观摩会(清河)上作经验交流。今年9月12日,省民政厅在青县组织召开全省养老助餐服务推进会议,会上,青县代表作典型经验发言。
2024年10月,沧州市举办“‘双争’有我 祝福祖国”2024沧州歌手大赛,累计观看人次36.3万。
在盐山县圣佛镇西圣佛村,有一家特殊的超市——爱心超市。超市货架上摆放的洗衣粉、卫生纸、米、面、油等没有标注价格,标注的却是“10分”“20分”“50分”……原来,这家超市的商品不能用钱购买,只能用积分兑换。
近日,西圣佛村爱心超市格外热闹。10分换两瓶醋、4分换一块香皂、50分换一桶食用油……村民们纷纷过来兑积分。“这个月我家又积100多分,打算换点儿米和油回去。”村民刘洪杰满脸自豪地说。
为提升村民在移风易俗、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参与度,自2022年以来,西圣佛村实施“文明实践积分制+爱心超市”项目,对村民践行婚丧简办、参与志愿服务、环境卫生维护等文明行为进行积分奖励,村民用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最初,村民大多是为能多得积分、多换东西才去做好事。渐渐地,村民做好事成习惯,人人争着为村里出力。”村党支部书记曹闯说,小小积分既“兑”出整洁的村容村貌,也兑出好村风、好民风。
2024年青县重阳节文艺汇演走进流河镇人和镇村孝老食堂。
盐山县圣佛镇西圣佛村推行“文明实践积分制+爱心超市”文明实践活动新模式,是沧州市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的一个生动缩影。
推进移风易俗,重在宣传引导。今年8月,沧州市组织召开“‘双争’有我 文明实践我行动”暨沧州市移风易俗工作观摩交流活动,传达学习全国、全省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要求,全力保障移风易俗举措落地落实、常态长效。各单位、部门发挥行业优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通过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今年以来,沧州市累计刊发移风易俗宣传报道1171篇,设置实体宣传栏3700余个,开设微信专栏122个,开展各类宣传活动2680余场,其中,共开展“‘双争’有我·咱村的那些事儿”村规民约故事讲述活动1640余场,参与群众达5.3万余人。沧州市县乡村5个案例入选《河北省移风易俗工作优秀案例选编》,盐山县作为典型代表在全省移风易俗观摩交流会上发言。
来源:沧州市民政局
河北民政
民政为民 民政爱民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