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于汉室的董承,其实是一位奸臣,他亲手扶持曹操上位!

文化   2025-02-02 22:01   安徽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不少经典的人物形象,比如曹操、关羽、诸葛亮、刘备等人,在演义中的形象,都和历史上的情况比较相似。当然,也有一些人遭到了《三国演义》的丑化或者美化,比如智勇双全的曹仁,就被罗贯中塑造为平庸之辈。而就笔者今天要说的董承,很多人将其视为忠于汉室的大臣。可是,正史上的董承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奸臣。

具体来说,董承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出场于第13至24回,被描绘成对汉献帝无比忠诚的大臣。曹操挟天子后,董承与马腾、王子服、种辑、吴硕、吴子兰、刘备共谋杀曹操。后得太医吉平帮助,欲在治曹操头风病时下毒杀之,不料家奴秦庆童因不满董承将密谋告知曹操,董承全家因之全被曹操所诛杀

但是,这毕竟只是文学作品的说法。在《三国志》等正史中,董承显然不是一位忠臣。

董承,河间人,是汉灵帝母亲董太后之侄,原为董卓女婿牛辅部曲。同时代的皇甫郦曾说董卓“外有董旻、承、璜以为鲠毒”。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董承原本是董卓的部下,而且,在董卓祸乱朝政的时候,董承非但没有阻止,反而助纣为虐。与此相对应的是,另外一位汉室忠臣——王允,则是积极谋划诛杀董卓,并付诸行动。

两人对比之下,孰忠孰奸自然是一幕明了。更为关键的事,董承后来护送汉献帝,显然是因为刘协是董太后抚养长大的,也即汉献帝会重用董承这位外戚。在此基础上,董承自然会坐视董卓废杀汉少帝刘辩,也即董承心中更看重地是自身利益,而不是汉室安危。

兴平二年(195年),占据长安、把持东汉朝廷大权的凉州诸侯李傕、郭汜之间的矛盾激发,举兵相攻累月,后经张济调和才罢兵。同年七月,汉献帝车驾驶出长安,董承受拜安集将军,与郭汜、杨奉、杨定随汉献帝车驾一起东归。在此期间,董承更看重地是汉献帝的归属权,也即他在极力避免汉献帝落入到他人手中。

为了躲避郭汜、李傕等人的追杀,汉献帝可谓是十分狼狈。一次,汉献帝乘船后,同船共渡的仅有伏皇后、宋贵人、郭赵两位宫人及杨彪、董承等数十人。

华峤《后汉书》、范晔《后汉书》及房玄龄《晋书》记载:在渡河之前,伏皇后手上拿着几匹缣,董承指使符节令孙徽(一作孙微)持刀抢夺缣,杀死了一旁的侍者,血溅到了伏皇后的衣服上。

袁宏《后汉纪》则记载:董承指使孙俨从人群中砍向伏皇后,当时左灵察觉,对孙俨说道:“你是什么人?”于是持刀抵御,误杀一旁的侍人,血溅到了伏皇后衣服上。

众所周知,董承的女儿是汉献帝的贵人,他这么对待伏皇后,显然是为了自己的女儿可以早日成为汉献帝的皇后,这会方便董承以外戚的身份掌控大权。换而言之,如果董承真的是汉室忠臣,根本不会对东汉的皇后如此无礼。

最后,建安元年(196年)正月,兖州牧曹操听从荀彧、程昱之言,派遣曹洪率军向西迎接献帝,董承与袁术手下将领苌奴拒险阻挡,曹洪不得通过。对于董承来说,明白曹操野心勃勃,不愿意汉献帝落入到他手中。

但是,事情很快就出现了变化。同年七月,汉献帝的车驾终于辗转进入雒阳,杨奉和张杨出屯护卫雒阳,董承则和韩暹留在京中守卫皇宫。此后,韩暹居功自傲、为所欲为、扰乱朝政,董承忧虑之下,秘召曹操勤王。董承之所以做出这一改变,目的是驱狼吞虎,也即希望韩暹可以和曹操两败俱伤,这样自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当然,董承的自己很快即落空了,曹操就抢过了汉献帝的控制权。同年九月,汉献帝在曹操护卫下迁往许县。从这一角度来看,汉献帝是董承亲自送到曹操手中了。之后,尽管被曹操加封为车骑将军,获得了开府的权力,可是,董承不愿意大权旁落,这才密谋诛杀曹操。最终,因为计划败露,董承被曹操诛杀,而这样的结局并不值得同情。



历史与人心
读历史,就是读人心。读人心,就是读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