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就弱小的韩国,接连输掉三场大战,最终不堪一击!

文化   2024-11-29 20:52   安徽  

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对于韩国来说,通过吞并郑国和申不害变法,也在战国时期短暂强盛过一段时间。不过,在战国中后期,韩国的存在感越来越低。特别是在秦灭六国中,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消灭的诸侯国。

并且,韩国在抵抗秦国大军的蚕食中,可谓是不堪一击。对此,在笔者看来,除了地理位置、人口、疆域面积等客观条件之外,接连输掉三场大战,无疑是韩国一蹶不振的重要原因。

一、宜阳之战

具体来说,韩国输掉的三场大战,分别是宜阳之战、伊阙之战、陉城之战。首先,宜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308年到公元前307年。宜阳之战距离申不害去世不过三十年时间,也即韩国还有一定的实力。所以,在这场战役中,韩国将士也确实体现出一定的韧性。

公元前308年,秦国名将甘茂率军在韩国的宜阳一带同韩国的军队展开较量。在宜阳之战中,韩国的防守让秦军损兵折将。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韩国境内有当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宜阳铁矿,拥有发达的工商业和最先进的兵工业,韩弩、韩剑、韩甲都是战国时期一等一的武器装备。史载:“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之外。”

在这些武器的加持下,韩国将士依托有利的地形,确实能够让秦国将士苦不堪言。在秦军信心发生动摇的背景下,秦国主将甘茂将个人的钱财用来赏赐给手下,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秦国大军因此士气大涨,最终一鼓作气攻破了韩国的重镇宜阳,并且斩杀了6万韩国将士。

对于宜阳之战来说,让韩国损失惨重,被迫派遣使者到秦国求和,从此,秦的疆域扩展到了中原,而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险。而韩国在面对秦国的进攻时,也失去了有利地防守位置。

二、伊阙之战

其次,在宜阳之战后,韩国又在伊阙之战遭到重创。相对于宜阳之战,伊阙之战的影响更加深远,并且,这场战役的参加国家也不止韩国和秦国。

伊阙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93年,是秦国为打开东进中原通道,由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各个歼灭韩国、魏国、东周联军的作战。在伊阙之战中,秦国大将白起率领了10万多的兵马。与此相对应的是,韩国、魏国、东周的联军则达到24万人,也即在兵力占据优势。

不过,在伊阙之战中,韩国和魏国却是互相观望,也即都不愿意主动出击。对此,白起利用了这一情况,先是用少量兵力牵制住韩国大军,从而迅速率领主力击败魏国大军。取得胜利后,白起立即挥师进攻韩国大军。就这样,魏国、韩国、东周的24万大军,几乎被全部歼灭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伊阙之战后,白起率领的秦国大军攻占伊阙,夺取魏国数座城池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面对气势汹汹的秦军,魏、韩两国无奈选择割地求和。因此,这场战役直接造成韩国精锐力量损失殆尽。在这之后,面对秦国的进攻,韩国只能够步步退让了。

三、陉城之战

最后,陉城之战的名气相对较小,但是,这场战役和后来爆发的长平之战存在密切的关系。

根据《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陉城之战是公元前264年,武安君白起率军攻占韩国陉城等9座城邑的作战。公元前264年,在秦昭襄王的命令下,白起再一次率军进攻韩国。此战,白起率军接连攻拔韩国陉城等九座城邑。除了攻城掠地外,白起还在陉城之战中斩杀了5万韩军。在陉城之战后,韩国选择放弃上党地区,这也引起了秦国和赵国的激烈争夺。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宜阳之战、伊阙之战、陉城之战后,韩国的精锐力量基本上都被秦国消灭了。所以,公元前233年,韩王向秦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在俯首称臣后,秦国于公元前230年派兵消灭韩国,并最终实现了一统天下的目标。



历史与人心
读历史,就是读人心。读人心,就是读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