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国家需要,服务产业发展
熊涛:科技成果转化要服务产业发展。因此,高校科研人员要充分了解产业现状及需求。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水果原料生产国,可果蔬加工率却不及发达国家,每年新鲜果蔬采后损耗率达25%以上。面对难题,我们把益生菌发酵技术引入果蔬现代加工领域,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果蔬发酵专用菌库。但实验室里选育的菌株再好,如果不能进行工业化应用,就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经过一次次实验,我们开发出高活性的果蔬发酵专用益生菌剂,建立起直投式益生菌发酵果蔬生产新工艺。目前,相关技术和产品已在江中食疗、江西旷达等10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
李季:中国电科目前已与31家高校签署60份合作协议,探索实施了学院共建、联合实验室、人才交流培养、联合科研等多种合作模式,将成熟度高、转化应用价值大的高校成果纳入中国电科科研生产成果体系。例如,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在太赫兹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首创性成果;与北京大学院士团队开展碳基集成电路关键技术研发,打造了国内首个8英寸碳基集成电路工艺平台;等等。
记者:科技成果转化涉及高校、企业、政府等多个方面,需要协同发力。目前,在体制机制上有什么探索和突破?
刘欢喜:我所在的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学校专门负责知识产权申请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职能部门。科研人员只要提出需求,我们就会定制专业的转移转化方案。这种服务体系,既保障了转化的合规性、安全性,也提升了转化效率,解决了科研成果“不能转”的问题。与此同时,还建立了一支由体制内外混编的高校成果转化专员队伍,专员全程参与成果披露、价值评估、专利申请与维护、技术推广、对接谈判等,解决了科研人员“不会转”的问题。目前,技转专员服务的科技类成果转化项目累计超过400项,成功签约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近20亿元。
王纾:前段时间,首个省部共建的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江苏落地。该中心以南京和苏州作为核心承载区,聚焦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和先进材料3个产业方向,搭建全国高校开放共享的“一站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为推动全国优势高校与区域优势产业强强联手,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作出了新的探索。
记者:如何把科技成果转化与育人模式有机融合,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记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还存在哪些堵点,下一步应向哪些方向努力?
来 源:人民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