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好人”王珍平:让“孤”勇家庭不再孤单

政务   2024-11-28 11:30   河北  

11月6日7时30分,“星月社”孤独症患儿家庭关爱团队负责人王珍平,把10余个面包分装到3个塑料袋里,放进电动车储物筐,骑车出了门。

此时,沧州市解放路小学会议室里,副校长杨晋整理好一摞书,等候着王珍平。

一个月后,解放路小学与“星月社”孤独症患儿家庭关爱团队,将举办一场活动。作为“星月社”发起人,王珍平赶来对接活动方案。

“这是我们准备捐赠的绘本,咱们可以在公益服务上多合作,陪伴帮助‘星月社’的孩子。”杨晋的几句话,让王珍平瞬间湿了眼眶。“有这样融入社会的交流太好了。这是‘星月社’孩子们自己做的面包,给您尝尝。”王珍平说。

“星月社”是沧州首个致力于关爱孤独症患儿家庭的公益团队。“发起这个组织,跟我女儿有关。”王珍平说。2013年8月,王珍平的女儿出生。女儿两岁时,她发现孩子极少说话,便带着孩子到医院寻医问诊,被告知孩子有孤独症倾向。

“孤独不是一种状态吗?怎么会是一种病?”“为什么是我的孩子?”……几近崩溃的王珍平抱着仅有的一丝希望,带孩子到一家特教学校做康复训练,惊喜的是,第六天女儿开口说话了。

虚惊一场,王珍平觉得自己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然而深夜睡前打开朋友圈,那些刚结识的孤独症患儿的家长们,有的询问还有没有办法进行干预治疗,有的焦虑孩子未来怎么在社会上生存……

王珍平想做些什么,“如果我们对孤独症还没有应对之力,那就先救大人吧”。

“星星”代表孤独症孩子,“月亮”代表家长,2016年9月2日,王珍平发起成立“星月社”。她组织生日聚会,带着大家外出游玩,10余个孤独症患儿家庭抱团在一起,互相加油打气。

“孤独症孩子也可以学习一技之长,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孩子也能实现生活自理。”2019年10月,在郑州听完一场公益讲座后,王珍平兴奋地回到沧州,“我们要做疗愈课程和活动,抚慰他们的心灵,帮助表现出特长的孩子发挥天赋、施展才华。”

为了引进优质课程,邀请专家到沧州讲课,王珍平干脆卖了一套房,带头捐款成立了“星月社教育基金”。从第一个绘画班开始,5年里,一个又一个特长老师从报纸、公众号、朋友圈、抖音看到王珍平寻找公益教师的消息,来到“星月社”,为孤独症孩子免费提供书法、剪纸、器乐、体能等10余种课程,覆盖超过200个家庭。

11月6日15时,沧州百狮园运动广场,7个孤独症孩子在公益老师李亮的指导下,开始了一堂体能训练课。

“宗润加油!”13岁的宗润跟着老师坚持跑完圈,妈妈李晶站在场边开心地为他鼓掌。

去年开始在“星月社”参与活动后,宗润的情绪越来越稳定。“以前他说不明白,我们猜不到他心里去,他一急就撞墙、咬手,手指头都咬烂了。这半年,再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李晶说,“原先不能接受现实,对孩子打过、骂过,在‘星月社’大家互相分享经验,一起听专家讲课,慢慢地我开始接受他、理解他。孩子在成长,我的状态也越来越好。”

在王珍平心里,“星月社”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规划。“我们希望做到小龄有疗愈、中龄有培能、大龄能就业。‘星月社’会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让孤独症孩子及其家庭不再孤单。”王珍平说。

■记者手记

牵着蜗牛去散步

很多孤独症患儿家长非常喜欢一个小故事《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讲的是,牵蜗牛去散步,想走得快些,可蜗牛用尽了全力也只能前进一点点。当感到绝望松手时,却突然发现已置身美丽的花园。

如果说孩子是家长一生的功课,那么孤独症患儿家长的这门课,格外难。幸运的是,有王珍平这样一群人,在疗愈着这些“孤”勇家庭。

2024年发布的《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估计,全国0—14岁的孤独症儿童约有200万人。让这个群体有尊严、有保障地融入社会,让家长从焦虑中解脱出来,这需要更多人“看见”他们,充分理解接纳,给他们关怀;需要切实的制度保障,用政策机制打造一个包容温暖的空间。

为孤独症患儿“托底”,迎接他们回归到正常社会中来,我们在行动。

今年,《河北省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出台,我省将从筛查干预、康复服务提升、教康融合、家庭暖心等方面展开行动,解决孤独症患儿及其家庭急难愁盼问题。(记者 孙 青)


来源:河北日报

编辑:孔飞  陈博

编审:杨涛  安娜  魏安乐



文明河北
传播文明 引领风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