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艺电车站台丨非遗篇:岁时烟火,非遗年韵

教育   2025-01-31 20:01   北京  






游艺电车站台


非遗篇



当电车穿梭于城市街头

是否也能承载非遗的故事?

当新春的鞭炮声响起

是否能在流动的车厢中感受节日的温暖?


“游艺电车”即将开动

这一次

您将邂逅非遗剪纸的精妙

年画的绚丽

舞龙舞狮的喜庆

甚至还能亲手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让我们登上这辆

穿越非遗与新春的时光列车

品味文化之美

共贺新春佳节

第一站:腊月站































剪纸窗花

腊月,是年味渐浓的时节,而一张张精致的剪纸窗花,总能为家中增添别样的喜庆。剪纸,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装饰艺术。窗花剪纸多以“福”字、龙凤、花卉、生肖为主题,既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也象征着驱邪纳福、迎祥报喜的传统信仰。家家户户在腊月间剪窗花、贴窗花,让窗棂焕发新春的生机。

如今,无论是传统手工剪纸,还是现代设计剪纸,都蕴含着浓浓的年味与文化情怀。一把剪刀、一张红纸,通过巧妙的折叠与剪裁,将吉祥的寓意跃然纸上。随着时代发展,窗花的样式愈加丰富,不仅传递了新春祝福,也成为非遗文化的鲜活符号。



中国结

在腊月迎新的日子里,一串串精美的中国结,总能为年味增添几分雅致与祝福。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结以其复杂的编织技艺与浓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传递吉祥、团圆与美好祝愿的象征。

中国结的造型多样,常见有双钱结、团花结、平安结等,每一种形态都蕴含特定的寓意,如“富贵平安”、“长寿百福”、“团团圆圆”。在腊月,人们将中国结挂在门窗、墙壁或新年饰品上,以祈求新年的幸福美满。

如今,中国结已不仅是一种传统手工艺,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传递着中华民族对和谐与幸福的追求。在这个腊月,不妨亲手编织一枚中国结,让这份独特的非遗艺术装点新年的美好时光!


























第二站:除夕站



















春联

当暮色四合,人们迎来旧岁的最后一天,贴春联便是一场古与今的对话。墨香晕染的字句,寄寓美好愿景,对仗工整间,流露着汉字之美。

春联起源于桃符,最初的桃符是两块桃木制成的木板,上面刻着传说中能降妖除魔的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驱邪避鬼,保家宅平安。 

五代十国时期,桃符有了新变化。后蜀君主孟昶在桃木板上题了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的对子,这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桃符开始兼具祈福与装饰的作用,表达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到了宋代,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与普及,纸张逐渐取代桃木成为书写春联的材料,“春联” 的名称也在明代正式出现。


年画

新春佳节,年画是迎接新年不可或缺的一束光。它以鲜艳色彩、生动图案,瞬间点亮房屋宅院。作为非遗明珠,年画承载千年华夏情韵,它起源于汉代人们对门户、灶火等的崇拜信仰,雏形为门神画,经宋发展,风俗画艺术影响及雕版印刷技术普及,年画真正形成,样式逐渐丰富多样。明清时期,年画技艺得到长足发展,发展出一套比较完整的套印制作工艺,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也均从明代开始兴起。

各地年画风格迥异:杨柳青木版年画细腻典雅,桃花坞年画具江南温婉,杨家埠年画质朴豪放。这些不同地区的年画,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第三站:新岁站






























舞龙舞狮

新年的开篇,舞龙舞狮欢腾而起,它们以刚劲的舞步和欢快的节奏,演绎着祥瑞之兆,传递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祈愿。

在传统农耕社会,雨水对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干旱时,人们常举行祭祀祈雨活动,舞龙便是其中重要环节。随着时间推移,舞龙不再局限于求雨,成为各种庆典活动的重要表演形式。唐宋后,舞龙在元宵节等节日庆典中频繁出现,增添节日欢乐氛围。

民间传说中,狮子是瑞兽,能驱邪避灾。《后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章帝时月氏国曾遣使献狮子,这种新奇动物激发人们模仿其形象与动作进行表演,逐渐发展为舞狮艺术



傩舞

新春佳节,傩舞也是江西、贵州等地重要的风俗。傩舞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一种驱鬼敬神、驱瘟避疫、消灾纳吉的娱神祭祀舞蹈。角色有吉神和凶神之分,面具材质多样,多为木质,形象包含鬼神兽等。动作以 “先娱神再娱人” 为宗旨,古朴粗犷,有 “方、圆、扁、仄、顺拐、拗诀” 等规则。以打击乐器为主,吹奏乐器为辅。2006 年 5 月 20 日,傩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四站:元夕站



















花灯

元宵节起源于西汉,繁荣于宋代。作为北宋最盛大的节日之一,在繁盛的商业发展下,花灯种类不断丰富,有在皇宫内高达五丈的琉璃灯山,金碧璀璨;有样式繁多的民间花灯,如罗帛灯、珠子灯、羊皮灯;还有小朋友拿的塔灯、纸灯,沿街摆放的龙灯、鳌山灯。在繁荣的文化背景下,文人墨客将谜语和花灯结合成了一种新游戏,演变出猜灯谜活动。人们将谜条挂在花灯上供他人猜谜,启迪智慧又富有趣味,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宛如梦幻的灯海。

元宵(汤圆)制作

华灯初上,百戏热闹非凡,在街头巷尾中,元宵节的另一大主角也深受人们喜爱。在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最初为糯米做的实心无馅丸子,后加入糖、果仁等做馅,做法是“滚”,把馅料沾水后在糯米粉中滚动。早期也无馅,后出现各种馅料。制作方式是“包”,将糯米粉加水和成面团,包入馅料搓圆。到近代,汤圆制作工艺细化,成为南方元宵节传统美食,在海外华人地区也深受欢迎。

其中,起源于20世纪初四川简阳的赖汤圆在2008年被列入非遗名录,其制作工艺精巧,需选用上等糯米、籼米,经淘洗、浸泡、磨浆等工序制成汤圆皮,馅料有黑芝麻、白糖、化猪油等。有煮制时不浑汤,汤圆香甜滑润、不粘筷、不粘碗、不粘牙的特点。此外,毕节汤圆制作技艺,当涂县护河镇沈氏汤圆制作技艺也都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各位旅客朋友们

新春列车即将到达终点

我们与各位旅客

同是这场文艺之旅的

见证者和传承者

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些古老瑰宝

让中华民族文化根脉

奔腾不息

绽放出永恒的华彩!


乙巳蛇年之际

我们全体列车员祝各位旅客

新春快乐

幸福安康

期待与您在新的一年再次相逢


点击福字翻看新年祝福





封面丨赛飞亚

文字丨部分来源于网络 米悦萱 张紫鑫 宋骏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

排版丨刘子涵 王修祺

责编丨单伯瑜 毛玉佳

北方工业大学学生会出品

北方工业大学学生会
学生之会,惠致学生!欢迎关注北方工业大学学生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