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岁末的临近,圣诞节的钟声似乎也未能唤醒街头的热闹。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节日气氛显得格外冷清,特别是在平安夜的电影院,原本熙熙攘攘的场景如今变得门可罗雀,引发了人们对今年圣诞节冷清现象的思考。
一、经济环境的变化对节日气氛有着直接影响。
回顾双十一,这个曾经全民狂欢的购物节,今年也显得较为平淡。消费市场的低迷从那时起就已显现,到了圣诞节更是明显。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较10月份的4.8%有所放缓,反映出居民消费趋向保守,对于非必需品的消费更加谨慎。在这种背景下,圣诞节期间的消费热情自然不高,那些华丽的圣诞装饰和昂贵的节日大餐不再能轻易吸引人们消费。毕竟,在生活成本上升而收入增长有限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务实消费,圣诞节的浪漫消费也只能退居次要。
二、公众对西方节日的新鲜感也在逐渐消退。
圣诞节,作为一个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的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商家的营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开始回归理性,不再盲目追求这些外来节日。没有了商家的大力推广,圣诞节的宗教文化内涵在中国难以生根,导致其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回归到普通日子的行列。
三、近年来民众的爱国情绪也在悄然改变着节日的格局。
早些年有人提倡抵制西方节日,虽然影响不大,但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本土节日的价值。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情感,与圣诞节相比,在文化深度和情感共鸣上更具优势。人们并非有意排斥圣诞节,只是在文化寻根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更多热情投入到本土节日中,使得圣诞节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宠爱。
四、聚焦到平安夜的电影院,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这种冷清。
今年12月14日至12月25日的圣诞档期,电影票房仅有7629万,与往年相比出现了断崖式下跌。短视频的兴起对电影票房的冲击不容忽视,它以快速、便捷的娱乐方式分流了大量潜在观众。与此同时,“舔狗经济”的衰退也影响了电影院的刚需群体。当前社会舆论的转变,使得男性在恋爱支出上更加谨慎,结婚率和生育率的下降也反映了这一点。曾经因约会需求而火爆的影院情侣座,如今鲜有人问津,毕竟谈恋爱的人减少了,为约会去看电影的自然也减少了。
此外,优质电影的缺乏也是关键因素。纵观全年,令人印象深刻的特效大片屈指可数,好莱坞也陷入了“政治正确”的困境,产出了许多“伪大片”。观众的观影热情本就受到大环境的影响,缺乏佳作的吸引,更是失去了走进影院的兴趣。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疫情对电影行业的严重冲击,导致投资人望而却步,高投入高风险的大片制作变得更加谨慎,形成了恶性循环。
今年的圣诞节,不仅街头巷尾冷清,更反映出经济、文化和消费心理的多重变化。它是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映射出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