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兴城 以文传声——潮州奏响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交响曲

政务   2024-10-13 21:37   广东  



以文兴城 以文传声——
潮州奏响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交响曲

潮声阵阵,文化绵延。潮州,一座承载着两千多年文明的城市,以其独有的文化韵味,缓缓铺陈开一幅幅历史与艺术的壮丽画卷。青砖古巷间,回响着千年的低语,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潮州文化的底蕴。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潮州时指出,“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并嘱托“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新的文化使命,站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坚持跳出潮州宣传潮州,深入实施潮州文化大传播大发展工程,以文兴城、以文传声,推动城市形象跃升到新的高度,为潮州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潮人绣古城

“绣”出国家文化保护利用示范区



倘若将文化比喻为一座城市的灵魂,那么文物就是造就一座城市躯体的肌理,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每一砖一瓦、一器一物都承载着过往的记忆与故事,它们静默地诉说着城市的兴衰更迭,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今年来,我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扎实部署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展卓有成效。截至9月14日,我市已顺利完成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登记的276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复查工作,新发现了17 处不可移动文物。对潮州文脉的护源工作更加彰显了我市文化底蕴之深厚,保护潮州文脉的意义更显重大。

潮人绣古城,绣起潮州历史文物串珠成链的脉络,绣出潮州文脉丝丝相扣的场域。2023年11月,潮州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其中“潮人绣古城”更是作为第二批入选的示范区代表,肯定了我市这一创造性举措重大意义。而所谓“潮人绣古城”,是指我市活用潮绣文化的智慧,以潮绣针法中“缀绣”“垫绣”“拼绣”“贴绣”四种针法,将潮州文物串联、提升、整合、赋新文物资源,在文物保护上走出的独特潮州经验。


广济桥上的婚纱礼服走秀。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孤立的文物在文物保护中难以呈现群聚效应,多点联动的“缀绣”针法恰能解决这一问题。我市文脉绵延,文物间具有比较强的关联性,挖掘多处文物的内在关联,将之串联成线,构造带有强烈潮州地方特色的历史空间格局,形成文物保护、文旅发展的“聚合块”。在缀连各文物的同时,“潮人绣古城”中的“拼绣”思路则更好地将各个片区均衡起来。面对古城“人气”存在南北分布不均的情况,我市充分挖掘“冷圈”景观的特色,运用系统的思想加以整合,活化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沉浸式古城生活文化展览馆”,实现了“冷圈”引流,优化了游客游览格局。两种针法相互影响、彼此促进,展现了我市在文物综合治理方面统筹协调的局面。

精绣之下暖心“垫绣”,聚焦古城老民居的规划方显“潮人绣古城”的人文关怀。潮州古城是一座“活着的古城”,古城内有5万多居民,如何在开发城区、保护文物之余关注、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需要久久为功、从长计议,而潮绣中“垫绣”就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我市在推进古城文物精细修缮的同时,坚持保护当地居民的生活家园,让古城在开发的过程中保留有生活态、烟火气,呈现文物保护中的人文价值。

在原有文物的基础上精雕细作,增加文物的“附加值”亦是文物保护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潮人绣古城”中“贴绣”的思路。走进古城,随处可见游客在历史文物空间体验潮州特色的非遗项目。所谓“贴绣”正是在历史文物空间及街区建设完善的基础上融入潮州特色非遗文化,丰富文化空间的内涵,增添街区人气,活化文物保护形式,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更高的产业收入,一举多得之措吸引更多游客爱上潮州,让文物在当下重展新颜。

一针一线一城文脉,潮州以绣花功夫绣出城市的文化轮廓,绣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的标杆,在精细化的改造中让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厚植非遗土壤
多措并举为非遗传承添活力



绣针细密,彩线缕缕,一针一线绣出天地方寸,经纬交织刻印文脉精华。在潮绣艺人的手下,针线仿佛有了生命,用匠心独运的作品娓娓道来潮州非遗的文明记忆。2006年,潮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张展示潮州非遗项目闪亮的名片。

潮绣是潮州非遗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样凝结潮州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还有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工夫茶和潮州菜等,一张张文化名片绘就了一卷异彩纷呈的潮州非遗画轴。据统计,我市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2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7人;拥有国家级工作站1个、省级工作站1个、国家级基地2个、省级基地2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非遗文化之丰富也对保护措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英姿飒爽的布马舞。

近年来,我市健全管理体系,为非遗良性发展提供保障,出台了《潮州古城提升行动计划》,提出了包括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潮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等六方面24条工作措施,建立了第一批26个重点项目库。组织编撰《潮州文化(湘桥)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潮州市湘桥区非遗集萃》《潮州市湘桥区非遗项目系列丛书》,举办“潮智汇”文化沙龙,夯实了潮州非遗文化的基础研究基底。


传承潮州非遗手拉朱泥壶。

厚培非遗土壤亦是非遗文化弘扬光大的重要举措。“百家修百厝(祠)”是充分发挥民间力量保护非遗文化传承空间的一个缩影、创建“博物馆之城”从多元维度呈现潮州的非遗世界、“沉浸式”非遗保护利用街区打破人与非遗间的界限,真正做到了依托城市空间活化非遗文物。


湘桥区博物馆剪纸展示。

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增强民众参与认同感的举措稳步前行。连年来我市举办多场次潮绣、剪纸、潮彩、潮剧、木雕等非遗公益培训班、连续10年开展的“暑期艺术欢乐季”免费培训班,让大众更便捷认识到了非遗之美。更有非遗进校园活动如火如荼,吸引更多青少年加入非遗保护传承。

以“文”促“旅” 以“旅”彰“文”
插上腾飞翅膀



追寻诗与远方的路途不息,文旅乘势而上,相融释放出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近年来,我市也抓住了旅游业发展的契机,借助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度赋能旅游业,提升潮州文旅品质,全力竞速文旅赛道。


“府楼猴”气模巡游。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里,潮州古城为每一位到访的客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旅盛宴——“心想事成,遇见府楼猴”大型文旅系列活动。在这场活动中,潮州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巧妙结合,通过府楼猴这一潮州古城旅游形象IP,为游客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沉浸式文化体验,不仅展示了潮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活力与创意,受到游客的热情追捧和广泛好评。

“潮州古城有着厚重的烟火味、人间气,是一座‘活着的古城’。”陈平原教授这么评价潮州古城。一座城市的烟火气,是构筑城市文化景象的底色,也是旅游发展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用“绣花功夫”实施“微更新”“微改造”是我市近年来城市旅游发展的努力方向,“百家修百厝”举措的推进创新了文物修缮保护机制,调动了社会力量积极性,众多古宅重新恢复潮式建筑原貌,活化利用为景点茶馆或民宿客栈,保留城市烟火气的同时为旅游业增添了浓厚的地域色彩。同时,以“潮人绣古城”为主题的传统社区“活态保护”,更加凸显了我市坚持精细化保护的决心,为城市文旅长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广济楼前的英歌舞表演。

信步于镇海楼,感受旧时府衙的建筑特色,购“府楼猴”文创产品,成为当下游客到潮旅游的时髦的打卡方式。在发展文旅的路上,我市坚持品质化服务,切实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完成镇海楼复建、下东平名人故居、文化综合体等项目,以潮州文化为圆心、以旅游服务为半径划出了一系列文旅新地标。巧妙以旧时镇海楼栏杆上的木雕装饰为原型打造了古城旅游形象IP“府楼猴”,让千年古城年轻、活泼了起来。


文化巡游——舞龙。

文化赋能旅游发展,旅游也为潮州文化传承发扬插上了翅膀。广济桥“凤城之光”灯光秀、镇海楼激光投影秀,用高科技的光影艺术呈现潮州文化,让游客在观赏的过程中体会到潮州文化的多姿多彩;“一里长桥一里市”非遗集市、“潮玩古城”活动,也是我市打造文旅体验场景的又一积极探索,实现了文旅产业的纵向延伸与横向融合。旅游承载了文化,文化更是我市旅游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


活力潮州古城受到游客的热情追捧和广泛好评。

潮水往复,奔流不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潮州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城市更新,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动潮州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活力。



“湘桥发布”编辑部

编审:纪家荣

责编:曾洁

编辑:蔡奕君、陈坚皓、许晓琪

源:潮州日报



1兴村富民 和美宜居

2一座“无形之门”,引领潮州向现代化新城蝶变!
3用心呵护倾力打造 千年古城“潮”前进

湘桥发布
发布湘桥区委区政府权威资讯,聚焦热点话题,提供便民服务,倾听群众声音,展现湘桥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