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南阳理工学院关工委积极响应教育部关工委、省教育厅关工委组织开展的“读懂中国”活动,组织青年学生深入采访学校“五老”代表,聚焦原校长薛谦让的办学梦、退休教授孙保瑞的非遗传承和退休干部郭书云的诗意晚年,这些故事展现了学校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生动诠释了一代又一代南工人的责任与担当。今日正值重阳节,通过分享“五老”的事迹,激励师生不忘初心,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共筑中国梦。
心有半亩田 圆办大学梦
——记南阳理工学院主要创业者、
原校长薛谦让
38年前,一署名“辛秉良”的作者在《南阳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今年我区的高招结果和南阳人才输出形势”的文章。文章指出,南阳的高等教育基础太差,发展太慢,如不采取措施,形势将越来越严峻。文章呼吁,办教育是造福子孙的圣德之举。创办南阳大学是名垂南阳史册的伟业,愿此事早早办成!
38年后,花开四季,才留南阳。南阳理工学院(原南阳大学)在南阳人民对急缺人才的期盼中萌芽、在南阳市“科教兴宛”战略实施中诞生、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成长、在翻天覆地变化的新时代中快速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10余万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先后获批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产教融合项目学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系统能力培养试点学校、科技部众创空间、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河南省首批高校科研院所双创基地、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省课程思政特色化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等诸多荣誉,为南阳和中原高等教育格局注入新动能,为服务南阳和中原更加出彩贡献积极力量。而我们——莘莘南工学子,更是他心中半亩田里,种出的桃,种出的李,种出的春风。
这位辛秉良,就是辞县委书记不做、秉着良心在麦田地上办成一所大学的南阳理工学院第一个拓荒者、首任院长薛谦让。
一次诚恳的废话
办大学是薛老的梦。薛老说,自己的使命在1993年元月(国家批准成立南阳理工学院时)就已经完成,而且很有“成就感”。但为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他老骥伏枥自奋蹄,带领全体师生在从无到有、从有到初具水平的发展路上继续奋斗了11年,把一个具有良性发展基础的本科高校——南阳理工学院推向了21世纪。退休之际,他心心念念的还是要把南阳理工学院建成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好这所大学?他诚恳地建议,理工学院由专科教育升格为本科教育有着更深层意义,不应把它看做大家身份(包括干部身份)的高升,未免庸俗。他犀利指出,作为新升格的几乎毫无学术声誉的本科院校,学校面临着重点院校和老本科院校的压力,也面临优秀高职高专的挤力,自身更面临着生均教育经费、教职工结构、校风滑坡三大危机。办学之初,薛老曾设想了一个大学领导者的理想化要求(学者、政治家、职业教育家)。他建议下一届班子起码要做到真正懂得点政治、以学养为基础做内行和比较内行、要当职业教育家。并表示,除了人和钱不管外,业务上的重大决策将关心到底,尤其是规划,退休了,也不会装哑巴。
一份未发的交代
薛老于2004年底退休,从那时起他就没有在公开场合置过一词。有人对此有点小意见,质问:老薛在南阳理工学院这么长时间,连一句交代也没有就退了?基于此,薛老认为,从1986年筹建到退休,自己在学校干了十八个年头,作为主要负责人,在学校的所作所为自然有相对较大的影响,因此有责任向南阳理工学院的历史作出交代。在2005年的“一份从未发出的交代”中,薛老说,一是他随时继续诚恳接受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和追究;二是他要向两种人道歉:品德好、勤恳,却仍然受到过他苛刻责备的人。相信他关于南阳理工学院美好前景的描绘和许诺,来到并留在学校的学术技术骨干,但自己却未能向他们兑现许诺;三是退休后,除了休闲、看书外,他还有三件小事,那就是挂个理工学院校友联谊总会会长、南阳中日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的空名,做好一名果园的技术指导工作,并许诺3-5年内,使之成为校园内一个观花观果的景点之一。他对当时的领导班子说,我对你们工作的最大支持是“不插言、不干扰”。现在,薛老全心经营的果园因为学校发展已经另作他图,但曾几何,每到开花挂果之际,薛老的果园都是学生心中的打卡地,老师孩子们的采摘乐园。
一块石刻的深意
最让薛老牵挂的还是学生,他深知校友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退休后,薛老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校友联谊会工作,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友活动,如校友论坛、校友座谈会、走访校友等,增强校友之间的凝聚力,为学校与校友之间搭建更加紧密的沟通桥梁,为学校招生、就业、科研、专业建设等方面带来了实质性的帮助。同时加深校友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校友与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为学校的发展持续注入新的活力。建校之初,在北大门的正中央矗立着一座又小、又瘦、又有棱角的小雕塑。作为南阳理工学院首位院长,他把“不甘示弱”作为学校精神,以石刻形式让它屹立在南工校园。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来自孟德斯鸠的名言:大自然既然在人间造成不同程度的强弱,也常用破釜沉舟的斗争,使弱者不亚于强者。2021年,薛老79岁,他还亲赴杭州参加校友会工作。在杭州校友座谈会上,薛老再次从民族精神谈了南阳理工一脉相承的不甘示弱精神。他说,中国有一种独特的民族精神—“勇于抗争”精神,自己却不知道,但正是这种精神才使中华民族几千年屹立不倒。南阳理工精神的针对性比较强。相较于清华北大,我们的学生大多是高考的失意者。首先要正视自己,人是有差别的,敢于承认自己是弱者是自信的前提。没有全能的强者,也没有完全的弱者。任何人的潜能都是极大的,能否由弱变强,关键是所谓“弱者”有没有“破釜沉舟”的拼搏精神。他勉励成功的校友可以设立“南阳理工校友不甘示弱奖励基金”,以便更有利于“不甘示弱”的学校精神传递下去。
“我叫薛谦让,是你们最早的校友之一。今年过80岁了,还有机会给大家拜年是我的荣幸!与校友们共度“南阳理工”的岁月,是我一生最重要的经历,值得回味的感慨很多。但作为创建时期的主要负责人,我最感惭愧的是没有为同学们创造应有的学习环境。缺憾无法弥补,只有祝愿: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即将到来的更加严峻的考验,祝愿大家坚定民族复兴的伟大信念,坚持不甘示弱的激情,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同时,争取事业的更大进步!”作为南工学子,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每年春节我们都会收到一份来自“老校友”的特殊的祝福。他让我们看到了梦想的力量,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的可能。我想,这就是教育家精神最具体的生动体现吧?!(作者: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李磊 何淑雅)
启迪智慧,引领前行
——记南阳理工学院教授孙保瑞
孙保瑞,这位名字里就蕴含着智慧的老教授,总能在人群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那是一种由岁月沉淀下来的从容与淡然。虽然他的头发已略显斑白,但那双眼睛却如同星空中最亮的星,闪烁着对学术无尽的热爱与追求。
一场讲座,打开走进非遗的大门
我认识孙教授,缘自入学后的第一次讲座。孙保瑞教授的登场令人难忘,当他步上讲台的那一刻,整个礼堂瞬间安静下来,连窗外的风也仿佛停止了脚步,似乎想要驻足聆听。孙教授没有急于开始,而是先露出了一个温暖的微笑,那微笑仿佛蕴含着某种无形的力量,瞬间拉近了我们与他的距离。随即,他用幽默而风趣的语言,开始讲述自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经历。从岩画到烙画,二十多年来,他在伏牛山间探索,为我们展现了南阳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讲座中,孙教授娓娓道来伏牛山周边早期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让我们仿佛置身其中。我仿佛真的看到了陶片上的精美纹饰,感受到了石斧的匠心独具,遐想着陶纺轮的应用。这场讲座不仅为我们打开了非遗文化的大门,也让我深切感受到孙教授对南阳文化的热爱与执着。
随着讲座的结束,礼堂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孙教授站在讲台上,微笑着鞠躬致谢,他的神情依旧平静且温和。讲座内容虽然简短,却充满了力量与温情。那一刻,我意识到,这场讲座不仅让我学到了丰富的知识,也让我感受到了孙教授对学生的关怀与鼓励,以及他对文化传承的无限热情。
流连忘返 重新认识非遗
听完讲座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开始深入探索孙教授的研究成果。首先吸引我的是他对岩画的研究,特别是讲座中展示的珍贵岩画拓片。他向我们详细讲解了岩画的组合规律,还提到了在南召杏花山猿人遗址附近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阿舍利手斧”,这一发现为中国史前文明的研究带来了重要突破,也让我对孙教授的科研成就更加肃然起敬。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联系到孙教授,并请求到他的工作室,希望能够一睹“历史痕迹”的风采!孙教授欣然接受了我们的请求。到达他的工作室,我们便看到堆满的尚未整理的岩画拓片,他向我们介绍了这些是他退休后深入伏牛山区一年来的研究成果,这些珍贵资料为南阳早期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在节假日带领学生深入山间考察写生,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拓宽了他们的文化视野!
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发现孙教授不仅在岩画领域有着显著成就,作为一位学者型艺术家以及西画家,他还在南阳烙画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以火为笔,绘就丹青”,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散发着无穷魅力。作为中国烙画协会的顾问,孙教授多年来致力于降低烙画的制作成本,让这门艺术重新回归寻常百姓家。他与科研团队共同发明了“快速烙画器”,大幅提高了烙画的生产效率。此项发明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让我对他的创新精神深感钦佩。
此外,孙教授还与团队研发了“冰火烙画”的新工艺,并在北京宋庄第五届艺术节上展出。他们使用喷火枪代替传统的火笔,结合冰块与火焰交替创作。冰与火的交融,在那块椴木三合木板上发生了强烈的共鸣。瞬息变化的温度,让他们与其他材料一起撕裂着画板,产生了最原始的混沌之美!这种新颖的技法不仅为传统烙画注入了现代活力,还让烙画重新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引发了广泛关注!
以典型为榜样 勇攀未知的高峰
走出孙教授的工作室,一种对学术的敬畏与热爱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仰望天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我深知,正是因为有孙保瑞教授这样的杰出学者和导师,才让我们能够无畏地探索未知,攀登学术的高峰。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学者,更是一位永远值得敬佩和学习的楷模。孙教授的学识、智慧与人格魅力将会一直影响着我,激励着我不断前行!(作者: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 王利鑫)
但得夕阳无限好 只因晚情最动人
——记南阳理工学院退休干部郭书云
郭书云,系南阳理工学院退休干部。退休前,她是郭书记,郭部长,郭主席,郭诗人;退休后,她是传拓技艺项目非遗传承人,南阳电台叨闲姜特邀主持人郭大姐。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学术论文逾百万字,其中《秋雨观瀑》获1998年全国诗歌大奖赛一等奖。出版诗集《溪水潺潺》、诗文集《村月云海》、散文集《从现在出发》、电视文学剧本《姚雪垠》,学术专著《灵石吉光——南阳汉画内涵探究》和《易经入门》等。从乡镇书记到高校任职,从政、从教30多年间,情系诗文汉画,心牵世间人情,仿佛退休前所有的奋斗和努力,都酿成了退休后的一壶酒,都绘成了退休后的一幅画,愈加美好,愈加动人。
2013年,电台流行“方言热”,“叨闲姜”栏目应运而生,可收听率一直低迷,面临砍还是办的尴尬囧局。为找到一位“政治可靠,经验丰富,知识渊博,南阳话纯正”能挽救栏目的主持人,电台四处海选打听,最终,经学校文法学院院长推荐,说郭处长符合这四个条件,她答应可以,从此,便与“叨闲姜”栏目结下不解之缘。
2014年11月2日,初次走进直播间的她被告知,当天就要上节目,话题是比较敏感的医患关系纠纷。此时离直播不到20分钟,怎么说?理理思路硬着头皮说。她先从过去医患是“亲人”“恩人”关系说起,中间串烧老百姓顺口溜“医生门前过,请到家里坐;虽是冷热货,总能用得着”,最后结合自己乡镇工作期间老百姓看病难事例,分析了医疗改革后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由表及里,越说越想说。一期做完大家拍案叫好,重拾办好栏目信心。
“叨闲姜”栏目直播时间是每天中午12点到13点一个小时,有听众电话互动。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她天天上节目,工作量很大。叨了半年后,栏目从台里17个栏目的倒数第一,成为仅次于新闻类栏目的正数第二。2018年,位列全省方言类栏目前三,由刚开始听众不上万,到现在收听终端近百万,“叨闲姜”栏目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品牌栏目。
对于这份没有报酬的任务,郭大姐一开始就很下功夫。每次开播前,她都会认真备课。有个“叨本”和与之配套的打印资料,“叨本”是提纲,资料是内容,现在,“叨一”到“叨十”和厚厚的打印页子堆放在一起,有一尺多高了。她觉得,叨闲姜就像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每期节目,我都会结合预设话题,从词语解释、文化传承、具体实例,到名言名句、小诗总结,让听众笑中有思,寓教于乐。就这样,时间长了,琢磨久了,风格自成一派,喜欢郭大姐的人越来越多。
俗话说,“话是开山斧”,郭大姐曾在乡镇担任党委书记八年多,开过无数场群众大会,现在仍然一对着话筒就兴奋。节目直播的时候,听友们争先恐后打进电话互动,问一些千奇百怪的问题,比如有人问:都说五千年文明,咋会今年是2019年?还有人问:妇联为啥没有男领导?还有人问:俺的媳妇恶得要不成咋办?还有人问:经济下行啥时候抬头?不管问啥,因为有开群众会的功底,她都能回答得令听众满意。
“叨闲姜”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快乐,还能缓解邻里矛盾,解决家庭纠纷。有一位听友打来电话说:“郭大姐,听你节目时不敢吃饭。”郭大姐问为啥?他说“怕笑喷”。有一位82岁的大爷打进电话说:“郭大姐呀,听《叨闲姜》前我都痴呆了,不想活了,听听你叨闲姜我又能了,又活出滋味了,不想死了,死了就听不成叨闲姜了。”
2018年夏天,一个老太太领着媳妇、孙子孙女抱着西瓜到电台大厅找她。原来,老太太以前曾打进电话哭诉儿媳妇可恶。婆媳关系恶化到老太太去房顶收衣服,儿媳妇一盆冷水扣头上的程度。经她开导劝解后,婆媳重归于好,家庭安顺和睦,所以就带一家大小到电台来感谢。她成了听友心中的“大明白人”,上节目前,常被人“挤”在大厅,下节目又常被人“堵”在大厅,有的有事找,为孙子起名字的,宅基地闹纠纷的……有的没事也找,就为了和郭大姐说说话。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严良教授听了节目,特意到南阳拜访她,他说:“这个老太太精彩,是最会解决思想问题的人,是国宝。”
随着“叨闲姜”影响越来越大,郭大姐的传播辐射圈也越来越广,拥粉无数。粉丝啥年龄都有,啥职业都有;叨友遍及全国各地,连日本、韩国、悉尼都有粉丝团。郭大姐现在出门打的不敢说话,因为一说话,司机马上就听出来她是郭大姐,怎么也不肯收车钱。
当然,她更是这个平台的受益人。2018年5月,郭大姐在晨练打拳拉伤了腰,疼得坐不成、站不成,为了使等候了一星期的听众不失望,她不请假,跪在椅子上对着话筒叨闲姜,忍着疼谈笑风生。搭档把她的姿势拍下来发到听友群里,南阳医专一附院宋新医生马上打来电话说,“你来我这儿,我拿出看家本事给你治好,叫你无病无痛叨闲姜。”不仅治好了她的腰伤,还一气治好了她顽固的老腰痛。
被人认可的成就感,很得劲儿。郭大姐想着,百姓离不开她,她也不放弃栏目。只要不痴呆,她就继续叨下去。现在,她开设了“郭大姐点金”公众号和快手,不仅更方便和听众沟通交流,还能对节目内容进行有效存储、丰富和更新。
但得夕阳无限好,只因晚情最动人。李嘉诚说,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郭大姐愿意发光,不辜负每一个可以起舞的日子。(作者: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张静文 蔡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