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绝子!不愧是登上春晚的川剧大女主

文摘   2025-02-04 11:30   四川  

编者按

在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全国各地各类非遗体验活动热度一路飙升,氛围直接拉满。尤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在这个蛇年春节更是大放异彩。锦江区各大演出一票难求,整个城市都被川剧的魅力点燃。


大家春节期间有没有走进剧场,亲身感受川剧的独特魅力呢?值此佳节,我们特别推出川剧系列报道,对话川剧大咖,探寻川剧的魅力源泉,感受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蓬勃生命力。  




专访陈巧茹




千变万化上台演,唱念做打样样精。川剧作为中国戏曲宝库中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历来被世人称道。无数川剧人穷尽一生,投身于这门艺术的传承与发扬之中,陈巧茹便是其中之一。她凭借深厚功底与细腻表演,塑造了众多经典角色,两摘“梅花奖”;她积极推动创新,融合现代元素让川剧与时俱进。同时,她悉心培育新人,开展推广活动,让川剧走进大众,为川剧传承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光与热。


从艺四十余载,如何找到塑造不同川剧人物角色的那把“钥匙”?每一个角色、每一出戏、每一段经历给她带来了怎样的感悟与震动?如何让川剧更好地传承发扬下去?带着这些疑问,锦江融媒对陈巧茹进行了专访,也走进了她绵延近半个世纪的“戏梦人生”。




陈巧茹简介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两次获得者、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两次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陈巧茹师承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张光茹,工花旦、武旦、青衣,是一位“全能型”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是川剧剧种标志性人物之一。代表剧目有《四川好人》《白蛇传》《欲海狂潮》《尘埃落定》《好女人、坏女人》《烈火中永生》《红梅记》《目连之母》等,被专家、学者誉为“声、色、艺俱佳的文武全才”。曾多次以她主演的剧目到世界各国及港澳台地区演出,为川剧赢得盛誉。


陈巧茹登上2024年央视春晚


从蜀地出发

走向世界舞台 


 " 

锦江融媒:


从小开始学习川剧,一直到现在与川剧相伴几十年,回过头来看,您觉得自己的川剧生涯经历了哪些不同的阶段?川剧给您带来的最大收获和感悟是什么?


陈巧茹:


我12岁开始学习川剧,到现在已经45年了。以十年为尺,我将这45年划分为人生的不同阶段。我出生在云贵川三省的交界地叙永县,因为父母都是当地的川剧演员,在我12岁那年,也就是1979年,我开始进入叙永县川剧团学习川剧。一直到1989年,这十年间,我不停地学戏、演戏、看戏,并跟随叙永县川剧团走遍了四川省很多地方进行演出,虽然演得不一定好,但却为我积累了大量的戏曲基本功和舞台实践经验。所以对我来说,这是学习、实践的十年,是我艺术道路中最关键的十年,也是我最珍惜、最怀念的十年。


随后到了1990年,再往后,是我带着川剧走遍全世界的十年。20世纪90年代,风靡川渝和云贵部分地区的川剧市场步入低迷。受当年市场环境影响,只有部分川剧演员继续坚守舞台,川剧发展步入困境。那个时候我也曾彷徨迷茫过,但我内心始终有一种声音,我热爱川剧艺术,我热爱这方舞台,我得坚持下去。于是,从1992年底开始,我就带着川剧《白蛇传》《四川好人》等前往欧洲进行巡演。在法国、瑞士、德国、西班牙等国家,我们所到之处,皆掀起一阵川剧热潮,每一场演出都座无虚席。演出结束后,他们常常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不少人还意犹未尽地围到后台,想要更深入了解川剧的魅力,这让我深刻感受到川剧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特吸引力,也坚定了我继续演川剧的决心。可以说,这是我人生中坚持和坚守的十年,如果没有大胆地走出去,我在川剧的道路上或许就无法走到今天。


再到2000年后,一直到现在,我所做的就是将传统川剧传承好、推广好、发扬好,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能被川剧吸引,主动走近这门艺术,成为传承与创新的新生力量,让川剧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戏如人生

人生如戏


 " 

锦江融媒:


演了大大小小那么多川剧,您最喜欢的角色或人物是什么?两度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对您而言,它除了是奖项,还有其他更特别的意义吗?


陈巧茹:


对应人生的不同阶段,我喜欢的川剧角色和人物也各有不同。最早喜欢的是《白蛇传》里的白素贞,不仅因为是它让全国观众认识了我,也是这出戏陪我走向了全世界。虽然在很多剧种里都有《白蛇传》这出戏,但川剧的《白蛇传》非常独特、有个性。其中,白素贞一角尤以唱做繁难著称,十分锻炼人的基本功。此外,剧里还加入了蛤蟆精王道陵等角色,更全面也更有可看性。1992年,我凭借《白蛇传》《四川好人》《打饼》等川剧获得第一朵中国戏剧“梅花奖”。可以说,我从叙永县带着《白蛇传》走到成都,又带着《白蛇传》走到首都拿到“梅花奖”,更把《白蛇传》带向了全世界。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提升,眼界也更加开阔,更能对一些复杂而深刻的角色共情。1996年到1997年间,著名剧作家徐棻老师专门为我量身打造了一出《目连之母》,这出戏非常现代,剧里刻画的自尊自爱自强的女性角色,放到现代都十分具有代表性与启发性。正是这出戏让我拿到了中国戏剧节最佳演员奖,我也带着这出戏参加了法国《龙之声中国文化季》的交流演出。


越往后,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多元,《红梅记》《马前泼水》《尘埃落定》《欲海狂潮》……每一个角色、每一出戏,都引领着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断思索与蜕变,让我能借助角色洞察人性幽微,于戏中领悟生活真谛,在戏曲与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很感恩川剧给了我体验不同人生的机会,正所谓“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回想起来,从1992年获得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到2011年再次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一路走来,确实挺不容易。“梅花奖”对我们戏曲演员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是对我们几十年努力的一种肯定和回报,但它并不是我们戏曲从业者的终极目标,而是戏曲生涯又一个新的起点。“梅花奖”就像一个里程碑,它让我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也激励着我勇敢地向更高的艺术高峰攀登。




和锦江区的缘分

有太多故事可以讲


 " 

锦江融媒:


一说到川剧,便不得不提到锦江区,锦江剧场更是无数像您一样的川剧人梦想开始的地方,您当初是怎样来到这里学戏的?听说您和锦江区的缘分颇深,其中有不少曲折又动人的故事,能否给我们详细讲讲?


陈巧茹:


说起和锦江区的缘分,有太多故事可以讲。我13岁第一次到成都,就在锦江区当时的红旗剧场看了川剧大师阳友鹤的《贵妃醉酒》。我记得因为年纪太小,买不到票,就和大人们混进去,一个人坐在剧场二楼的过道上看完了整场演出,精彩绝伦的表演深深震撼着我,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我从小就想来成都学戏,但由于老家偏远,通讯又不便,总是错过戏校报名时间,我16岁那年又一次来到成都,可惜又刚刚错过,再等下一次招生需要五六年,我非常心焦,所以到锦江剧场找到张光茹老师,恳请她收我为徒。幸好老师对我有些印象,我13岁作为叙永县川剧团学生队演员来成都汇报演出时,张光茹、阳友鹤等川剧大师都是评委。我现在对刚刚拜师那会儿还记忆犹新,老师认真地要求我:20岁之前不能谈恋爱、不能化妆、不能烫发,要专心致志学戏,然后我把名字从“陈巧缘”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从那以后,我就开启了在成都锦江区的学戏生涯,而锦江剧场自然成为了我们的大本营。那时的锦江剧场还是一派楼台亭阁、小桥流水的景象,不仅有演出的剧场,我们办公、排练的场地也在那里。每天早上7点过,我们会先到锦江剧场外的华兴街上吃一碗热气腾腾的华兴煎蛋面,这时街上已经有了不少早起遛鸟的人。吃完早饭,大家换上练功服,开始排戏、学唱腔,往往一学就是一整天。直到下午5、6点下课,才和老师一起坐车回家。那时的生活虽然平淡且清苦,却满是纯粹的热爱与坚持,是我人生中难忘的一段回忆。


我和锦江剧场的缘分还不止于此。我的第一出大戏《武则天》就是在这里演出的,从排练时无数次的雕琢打磨,到登台前紧张又兴奋的忐忑,到演出时全身心投入的酣畅,再到获得观众热烈掌声的那一刻,至今我仍历历在目。




走远一点都没关系

还可以回来的


 " 

锦江融媒:


您觉得应该如何平衡好川剧保护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的关系?怎样做才能让川剧避免最终走向博物馆,持续在当代社会蓬勃发展?


陈巧茹:


我认为戏曲的保护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并不矛盾。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就针对戏曲的保护和改革提出“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八字方针。几十年来,我们成功抢救了一批老艺术家的艺术瑰宝,作为新一代,我们也肩负着将前辈技艺传承到位的重任。


在改革发展方面,我们这一代演员在传统戏、新编戏以及国外名著改编等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如今身处高科技时代,戏曲发展更应做到“多条腿走路”。一方面原汁原味传承老前辈的经典,另一方面大胆革新,例如在舞台、服饰、音乐等方面进行创新,这也是当代年轻演员需要思考的关键。而我始终觉得,大家就算走远一点都没关系,只要川剧的精神和内核还在,无论走多远都可以回来的。


众所周知 ,戏曲是活态的艺术,需要代代传承发展,否则只能走进博物馆。而其中,年轻演员是关键。


我经常会问我的学生:你们爱不爱川剧?如果你热爱、你喜欢,那么吃再多苦,到后面都会觉得这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我会告诉他们,一路走来注定不易,年轻演员一定要多演,积累舞台经验,也一定要明白,只有沉淀下来、钻研进去,才能拥有更高的艺术水平。同时,我们也更愿意推出我们的年轻演员,多给他们舞台实践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快速成长起来,青年是事业的未来,青年文艺工作者是文艺事业的未来。


舞台上的传承和舞台下的传承同样重要,在培养年轻川剧演员的同时,我们更要培养年轻的观众。只有让更多年轻观众愿意走进剧场,了解川剧艺术,才谈得上喜欢,然后才谈得上爱,最后才能忠实地传播。


2022年,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我位于锦江区的工作室入选首批四川省戏曲名家工作室。如今,我正依托工作室这一平台开展更多推广活动。比如开展川剧进校园,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打造“专属川剧课程”,不断激发他们了解传统戏曲的好奇心,提升他们对川剧的艺术鉴赏能力;举办川剧赏析沙龙活动,邀请资深戏迷与专家共话川剧,分享见解、交流感悟,在思想碰撞中增进大众对川剧艺术的深度理解。


我相信,在一代又一代戏曲人薪火相传、矢志不渝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传统戏曲一定会越走越好。


文字|王   岚

   图片|锦江融媒

编辑|胡金华

校对|李鑫雨

责编|游敦莉

审核|张红波





锦江融媒



锦江融媒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锦江发布*



往期精选

还得是锦江!赛博汪汪队亮相春熙路

新春走基层 | 他们用坚守呵护万家团圆

我在锦江过新年 | 快收好这份“撒欢”指南②→



分享、在看与点赞,让我拥有一个吧


锦江发布
这里是锦江区官方公众平台“锦江发布”,欢迎关注并随时与我们互动!《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00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