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全国各地各类非遗体验活动热度一路飙升,氛围直接拉满。尤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在这个蛇年春节更是大放异彩。锦江区各大演出一票难求,整个城市都被川剧的魅力点燃。
大家春节期间有没有走进剧场,亲身感受川剧的独特魅力呢?值此佳节,我们特别推出川剧系列报道,对话川剧大咖,探寻川剧的魅力源泉,感受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蓬勃生命力。
专访陈智林
陈智林在川剧《草鞋县令》中饰纪大奎
陈智林个人简介:
# 陈智林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剧协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院长,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获得者、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研究员、教授,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成渝十大文旅领军人物、四川非遗年度人物。
作为川剧的领军人物,陈智林曾在《巴山秀才》《易胆大》《草民宋士杰》《草鞋县令》等作品中成功塑造秀才孟登科、名优易胆大、书吏宋士杰、县令纪大奎等令观众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
陈智林在川剧《梦回东坡》中扮演苏东坡
TALKING
专访陈智林
锦
江
融
媒
您15岁进入梨园行,26岁拿下第一朵梅花奖,先后两次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如今从艺已经45年。在您看来,川剧最大的魅力在哪里?是什么让您一直坚持传承和传播川剧艺术?
川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多彩巴蜀文化的重要代表,确实拥有无穷的魅力。然而,要找到这种魅力的支点,我认为关键在于深入了解并真正传承这一文化。只有深入其中,我们才能发现其延伸值和可塑空间。我15岁入行时,还完全是一个处于朦胧期的少年。进入这个文化浩瀚的“大海”后,川剧不断滋养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从一个茫然无知的文艺爱好者成长为文艺人。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一旦你踏入这个领域,它就会成为让你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平台,其延伸值和发展空间是巨大的。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川剧在每一个阶段都会展现出特殊的魅力,扩展我们的视野空间。
无论是川剧这类非遗还是其他传统文化,它们都源自传统环境中,激发我们对价值空间的深刻思考。这种文化的力量,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像灯塔一样引领着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锦
江
融
媒
四川省川剧院扎根锦江多年,对锦江的文化氛围影响深远。您在省剧院工作多年,对锦江整体的文化氛围感受如何?有哪些和锦江相关的剧目?
无论是省川剧院还是我个人,其实与锦江的缘分都很深厚。我在成都长大,到后来参加工作,这几十年里,基本一直在锦江这个圈子里打转。我觉得锦江文化一直在滋润我的成长。而在省川剧院的发展中,从状元街20号到指挥街108号,短短几十米的距离,在我看来并非简单的搬迁,而是犹如大树生长窜根,窜到了重新支撑川剧活力的一个根基点。在这里,川剧从生根发芽到开花结果,一直在锦江这片文化沃土上耕耘创作。《金沙江畔》《白蛇传》《卧虎令》等许多优秀作品通过省川剧院这个平台展示,逐渐被大家接纳并喜爱,甚至走向世界舞台。2023年我们共计演出835场,2024年接近1000场。人们都冲着成都和锦江的文化氛围而来,文化人聚集在这里,必将产生许多文化故事。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文化,更实在地说,是以文化人,培养人的情感、情操以及人格。陈独秀在《论戏曲》中提到:“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教师也。”我们也就是借助文化文艺的力量来塑造人物,形成社会共识、树立典范。锦江诞生了很多文化名人,比如说李劼人先生,改编自李劼人同名长篇小说的《死水微澜》可谓是川剧史上的不老传奇,自1996年推出至今,不断地推举着一代代川剧人登上时代舞台,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20年,四川省川剧院对此也进行了复排演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锦江这片文化沃土,能支撑起用川剧讲述的中国故事。
锦
江
融
媒
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地方戏剧和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下,川剧作为四川重要文化载体,在继承和发扬上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趋势,川剧艺术的未来既充满挑战也孕育着无限可能。近年来,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川剧同仁们不懈努力下,我深切感受到川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所取得的长足进步,川剧后备艺术人才正茁壮成长。相比挑战,我觉得,今天面临更多的是一系列的机遇。
四川制定《四川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四川省振兴川剧五年行动方案》等文件,将深入实施振兴川剧和曲艺工程作为重要内容;9月1日起,《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简称《条例》)同步实施。这是全国首次在文化领域开展的省际实体性协同立法。政策引领、立法保护为川剧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和法治保障,让我们这些川剧的从业人员更有底气和信心了。川剧作为四川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正步入其传承创新、全面复兴的最好时期,艺术发展未来可期。
锦
江
融
媒
您曾提到川剧需要“守正创新”,四川省川剧院在推动川剧创新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不断尝试跨界合作,能否举例分享?这些为川剧的传播带来了哪些新机遇?
省川剧院作为振兴川剧领军院团,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立场、坚持守正创新,勇担川剧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时代重任,全力建设全国川剧根据地和川剧创作、川剧演出、川剧人才、川剧推广中心。其中守正创新的守正就是守旧,就是历史传承,没有这种正本清源的传承就没有价值的所在;而没有创新,它的生命力就会受到影响。所以我觉得守正是价值,创新是生命力、是源泉。
今年以来,沿着东坡足迹,省川剧院新编历史川剧《梦回东坡》展开全国巡演,已在北京、上海、徐州、杭州等11个城市巡回演出40余场。近年来,省川剧院创排的《草鞋县令》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梦回东坡》荣获第五届四川文华剧目大奖。此外,《白蛇传》《和亲记》《绣襦记》《鸳鸯谱》等经典传统剧目的传承演出,口碑和票房反响也不错。以上这些都不断激励我们做好川剧的传承与传播,在作品的创新创造中寻找“破圈”之道,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中探索川剧创新发展之路,进一步讲好四川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有观众欣赏是川剧振兴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我们也在积极尝试川剧跨界融合的新路径。计划通过“川剧+”探索,让川剧融入到游戏、流行音乐、动漫等领域。在这个环境里面其实压力也挺大的,但是动力也挺足的。
锦
江
融
媒
年轻的川剧人在传承与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积极作用。目前,四川省川剧院是如何培养年轻一代的川剧演员的,他们表现如何?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
阵地不能失,人才不能丢。锦江就是最好的阵地,而人才是川剧保护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年轻的川剧人不仅展现了川剧艺术的精湛技艺,更是川剧代代传承发展的希望。省川剧院通过加大川剧领军人才培养力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通过学校委培、创建戏曲名家工作室等方式,坚持以剧育人、以演育人,加强中青年川剧专业人才培养,推出一批能挑大梁、演大戏的青年“新秀”。剧院还通过剧目创排带动人才培养,编剧、舞美设计、灯光设计等年轻主创迅速成长,推动川剧传承薪火不断、后继有人,为川剧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无论是在演出还是日常排练,我感觉年轻一代的川剧演员表现都很出色,其中也不乏00后新星冉冉升起。现在的年轻人正生逢佳时,与过去只有耳提面命的教学方式相比,现代年轻人有“1+n”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为他们提供了更多成长机遇。
希望年轻川剧人能够珍惜这个时代给予的机会和平台,不断锤炼自己的技艺和修养,艺无止境,不管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基本功不能停。此外除了努力和才华,年轻一代也需要抱有我们曾经坚守和执着的态度,在创作过程中继承传统,同时融合时代审美,在守正中创新,探寻自己的时代特色,成为真正的川剧艺术传承人。也期待川剧艺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文字|胡金华
图片|锦江融媒、受访者供图
编辑|胡金华
校对|李鑫雨
责编|游敦莉
审核|张红波
锦江融媒
锦江融媒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锦江发布*
往期精选
分享、在看与点赞,让我拥有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