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网友上网时的最大疑问之一——“为什么短视频网红们都要把钱说成米”,最近终于获得了权威性的解答。
长久以来的传言是,一些特定的词语会被平台限流,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用某种“黑话”代替。
多少钱叫“多少米”,气死叫“气S”,美美的叫“米米嘟”,在哪儿买的叫“在哪儿M的”……
在一群教人如何“赚米”的网红之间,真正卖大米的人反而显得格格不入。(bushi
前两天抖音副总裁终于公开回应称:“平台没有规定提‘钱’会限流,把钱说成‘米’是用户和运营教程里的以讹传讹。”
此言一出,每天都在忍受手机上各种奇怪错别字的网友们,当场破防了。
“现在你说不限流,那这些年来我被‘赚米米’‘达不溜’‘啵啵间’污染的耳朵,都算什么?!”
不论你愿不愿意,如今整个社交平台已经变成了一场巨大的加密通话。
主播、网红们每天都在进行赛博版“仓颉造字”:错别字和缩写字母齐飞,emoji和奇怪断句共色。
如果有个人从5年前穿越到现在,刷手机时很可能会以为人类在几年里突然产生了什么爆炸性的进化——
因为屏幕对面的嘴巴里虽然在说中国话,但自己一个字都听不懂。
“欢迎宝宝们来到啵啵间,我们家产品是可以做代代的,敏敏肌用没问题。”
“这个面霜可以抗火火,那个精华可以米白白,还会给您打包三个咩咩的粉扑,三个小太阳立刻给大家咻咻。”
“结婚十年发现老公找了2+1,心痛s了,夜里只能靠8+1来疗伤。”
博主模仿一些直播间的“造词黑话”@别说话了好不好
如果说网友们自发造出的抽象梗,背后至少暗含着某种情绪。
那么这些短视频“密语”,则体现为一种简单但又心照不宣的同义词替代。
重灾区当然是各种直播间——哦不,在短视频的世界里,它叫“啵啵间”。
主播也不叫主播,而叫“煮啵”,不仔细看还以为是哪个奶茶店出的新品。
@小王正常点
根据直播间卖的东西不同,主播们有自己的专属造词库。
美妆医美直播间钟爱各种叠词:痘痘肌是“小包包”,雀斑是“小雀雀”,打玻尿酸水光针统统称为“打biubiu”。
卖包卖衣服的,则对各种动物的叫声了如指掌——
“最近降温,上班时只穿咩咩大衣(羊毛大衣)已经不管用了,还得是这件百百分(百分百)的嘎嘎绒(鸭绒)才最保暖,颜色跟我的金牛座(牛皮)包包还特别配。”
@大程
有时候巴别塔效应会短暂浮现,不同领域的主播们得以共享一种语言。
比如福利一定要说成“浮力”或者“fl”,现在是“现现”,商品秒杀是“商品秒秒”。
“新进啵啵间的宝宝们可以右上角点击煮啵头像小关小注一下,也可以嘶我或+我V,我们这里浮力多多谁买谁省米。”
没想到,有一天连汉字都会让人出现恐怖谷效应。
@🐷萍
“钱”,古时候也被称为帛、币、阿堵物。
而在短视频平台上,它如今大名人民币,字“米米”,号馒头、鸡腿、达不溜。
可能是因为用“米”代替钱的情况太普遍了,去年把钱称为“馒头”的势力开始抬头,如今已经席卷半个社交媒体。
这一波我愿称之为“南北主食争夺战”,目前面食组正后来居上。
以前吐槽“数学学了没用”的人,在越来越复杂的短视频密语面前纷纷打脸。
@肥嘟嘟
@公瑾情感
如果说数字密语还对网友的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提出些许要求的话,那么更常见或者说更“泛滥”是字母缩写。
@白衣特工队
@天台庞周律师
而在所有“密语”中,“某”堪称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字。
“语某文对于小阶娃(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这个产品可以祛某斑、燃某脂”。
@何妈说育儿(小小号)
“咱家宝贝不仅能瘦某身燃某脂,还能促进新那个陈代那个谢,感兴趣的宝宝点击上方小关小注一下,加我某书也可哦~”
事实上,这些“密语”的最初出现,的确是一些电商主播试图规避平台的监管和限制。
在抖音副总裁那条评论区的底下,有不少人都在抱怨“谁想说错别字啊,还不是因为不确定有些词说了会不会被限流甚至封号,只能一刀切地都换掉。”
于是就像你家的咪咪在小区猫圈可能叫丧彪,几个社交平台也各自都有了专属的“小名”。
@蓝掌柜
“这个东西在哪里可以买?”“在地球。”
对于平时上网的普通人来说,一开始当然会对这些密语一头雾水。
上个网好像来到了赛博黑市,到处都是看不懂的词汇和emoji。
但如今社交媒体的触角几乎已经深入到了每一个群体,“挣达不溜”“远离S渣男”“教你防诈p”,甚至开始变成了让人不过脑子就能理解的表达。
最先被腌入味儿的大概是主播等电商工作人员。
平时直播多了,连逛街都会习惯性问老板“这个多少米”。
@大脸妹
但跟很多被网友自发捧红的流行梗相比,它们更像是网络生态和商业逻辑合力,对大众语言的一种不由分说的“入侵”。
而更可怕的是,习惯了流量逻辑的普通人,也在主动让自己说这种被“污染”的语句。
不然十几年后,我们跟朋友的聊天可能真的要变成“今天被同事气S了,下班回家来杯8+1,再敷个面某膜缓解下脸上的小包包,明天继续赚米”了。
作者:指听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