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分担心,
在2006年,我们组织了来自七个不同国家的专家,对长江和鄱阳湖、洞庭湖这两个大湖展开考察。我们当时已经知道长江里的白鱀豚数量非常少了,因此非常担忧它的未来。而此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寻找最后的白鱀豚。
但不幸的是,我们没能成功,一头白鱀豚都没发现。所以在次年,就是2007年,我们发表了一篇论文,宣告白鱀豚可能已经灭绝或者说功能性灭绝。这无疑是一场悲剧,因为白鱀豚是仅存于长江的水生哺乳动物,如果在长江中消失,就无法在世界其他地方找到踪迹。我们必须从白鱀豚的灭绝中汲取教训,从那以后,我们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长江另一种鲸豚类——江豚的保护工作当中。
长江有点特殊,长江里至少曾有两种鲸豚类。长江江豚作为鲸豚类动物,同样面临着白鱀豚所遭遇的各类威胁,因此它们的数量也一直在持续减少。在20世纪90年代初,数量大约有3600头;但到了2012年,只剩下大约1000头。因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长江江豚列为极度濒危物种,这一濒危等级仅次于野外灭绝。
这一次,我们绝不能让江豚重蹈白鱀豚的覆辙。
给江豚找新家
那我们是怎么做的?首先,我们提出了三项保护措施,即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
鲸豚类的迁地保护以前从没有人尝试过。事实上,我面临着来自国际科学界的很多质疑。他们说:“王,你不能这么做,迁地保护这根本做不到。”但鉴于长江的复杂情况,特别是人类活动一直在快速扩张,我十分担心,也许有一天,长江江豚会像白鱀豚一样无法在长江中生存下去,这一天或许很快就会来临。所以我想着,我们必须把一部分江豚安置到某个适宜的地方,让它们能更安全地存活。至少,我们可以保住长江江豚种群的火种,并期盼有一天它们能够重回长江干流。
至于人工繁育,我们并不指望人工繁育能够拯救鲸豚类物种,因为这确实难以做到。但对于我们研究人员来说,圈养一小群江豚,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去研究这个物种,更深入地了解它们,从而帮助我们开展野外保护工作。此外,我们可以借助这个设施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促使他们给予我们的保护工作更多支持。
那么,什么是自然迁地保护?我们首先选择了一个牛轭湖,名叫天鹅洲故道。所谓“牛轭湖”,就是它以前是长江的一部分。就拿天鹅洲故道来说,长江原来是几字形流淌的,但后来截弯取直,留下的这部分就形成了牛轭湖。所以说,牛轭湖过去属于长江,它们的生态环境条件与长江干流十分相似。
我们将这个区域作为首要的重点保护区,并从长江干流捕获了一些动物,将它们迁移到这里。早在1992年,第一批长江江豚就被迁移到了这个区域。事实证明,这种动物在此不仅能生存,还能成功地自然繁殖。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着,我们既不需要接触它们,也不需要喂它们,它们是真正的野生动物。这里给大家展示一张照片,当时的我比现在年轻许多,还有一些头发。
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江豚的数量一直在增加,2021年已经达到了约100头,所以这次迁地保护是非常成功的。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后,我们又挑选了另一个牛轭湖。实际上,这个牛轭湖比天鹅洲故道大得多,它名叫何王庙/集成故道,长约33千米,宽约在1到2千米之间,并且它的一端至今仍与长江干流相连通,所以它的水质很好,鱼类资源丰富。
2015年,我们引入了第一批江豚,之后我们又引入了更多的江豚。到了第二年就是2016年,我们在这个牛轭湖中就发现了一些新生江豚。
一共有20只江豚被引入这个故道,加上2016年开始出现的新生幼崽,目前这里的江豚总数已接近40只。
这张照片拍摄于2019年。前面我提到过,当我们第一次提出对长江江豚采取迁地保护措施的时候,没有人同意我的想法,而且我面临了相当多的质疑。但后来他们了解到我们的一些进展,对此非常好奇,就来请求我:“王先生,您能邀请我们去看看你们的保护区吗?”所以我们在2019年举办了一次会议,30多位外国专家来参观我们的江豚保护区。不知怎么的,江豚似乎知道有外国友人来这里看我们,它们就一直围着船游来游去,所以大家都非常开心。
目前,我们设立了三个自然和一个半自然的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的迁地种群建立起来了,一共有约160头,而且每年都有超过15头长江江豚出生。这是全球范围内对鲸类动物开展迁地保护并取得成功的唯一范例。
正如2017年国际捕鲸委员会科学委员会年度报告所述:“事实证明长江江豚的迁地保护是有效的,祝贺中国政府、王丁教授和他的团队取得的进展。”最终,我们的努力得到了科学界的认可。
接下来,我要稍微讲讲人工繁育。上边这只江豚名叫“淘淘”,它是2005年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出生的。中间这只江豚E波出生于2018年。而下边这只江豚汉宝诞生于2020年,它是淘淘的儿子。
淘淘其实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它的女儿小久久在出生的时候,我们做了线上直播。我简直不敢相信,有2.2亿人次在线观看了这次直播,真是难以置信!即使是在人口数量庞大的中国,竟然同时有这么多人关注一只动物的诞生,2.2亿,你能相信吗?小久久现在非常健康,也非常受人喜爱。
守护江豚就要守护长江
已完成:50% //////////
所以,我们的保护工作算是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我们真的能保护江豚免于灭绝吗?
这实际上是一个大问题。最终我们还是必须保护长江,才能保护长江江豚,这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2016年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实施大保护,避免大开发。这是中国中央政府制定的政策。正如你们所知,中国政府如果想做一件事,就一定会做成。
从2020年1月1日起,我们保护区首先实施了禁渔令。从2021年1月1日起,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即包括长江干流、部分重要支流和部分湖泊的整个长江范围内,实施了为期10年的禁渔期。11.1万艘渔船、23.1万名渔民全面禁止捕捞。当然,政府必须提供一些补助,帮助渔民找到其他养家糊口的方式,这是一大笔钱。
202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在江豚保护上,我们已经在长江干流和洞庭湖及鄱阳湖建立了8个自然保护区,可以说,长江的环境好不好,江豚说了算。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长江江豚位于食物链的顶端,如果长江江豚不行了,说明长江的生态系统也不行了。
我很高兴与大家分享这些好消息。过去,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快速减少,但是,在2022年的上一次调查中,长江江豚的自然种群数量停止下降了,而且,还出现了历史上的首次增长,与2017年相比增加了23%。
我们必须守护生物圈的未来
我们并非只关注长江江豚,甚至也不是只关注长江。我们必须看清大局,必须找到与大自然、与环境、与地球共存的方法。
于是,人与生物圈(MAB)计划应运而生。自1973年起,中国就加入了MAB计划,我们建立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人与生物圈计划国家网络。保护区数量从1993年的45处增加到今天的200处,其中34处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所有长江江豚保护区都加入了这个网络。
那么,我们从中国的人与生物圈实践中可以学到什么呢?
在生物圈里,人类是许多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根源,但人类也可以成为解决问题或防止问题发生的主导力量。
没有什么是容易的,但如果我们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就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有所作为。
在宇宙中,地球生物圈也许是唯一的。为了我们人类永续的未来,需要与生物圈和谐共生、相携而行。
这是在鄱阳湖拍摄的照片。现在,我们可以这么说,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保护好长江最美的微笑。
最后,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2025年在中国杭州举行,期待大家相聚杭州!
谢谢!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