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教话传承|苗芬家庭:用勤劳致富,用爱心发光

政务   2024-11-06 16:20   内蒙古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良好家风、共同创建文明家庭,内蒙古文明网策划推出“家风家教话传承”专题。今天,为大家讲述苗芬家庭的故事。

  苗芬、刘治家庭家住乌海市海南区纬二街黄河北路四街坊。夫妻二人从事家政服务行业24年,一直秉持着社会效益为先,热心公益、扶危助困的理念。他们热心助人,为社会下岗失业人群、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再就业机会,20多年来先后帮助30多名无业人员实现就业,累计为20000多个家庭提供优质的家政服务。他们热心公益,关心弱势群体,长期为特殊困难家庭提供义务清扫服务,为儿童福利院、农村留守儿童、特困家庭捐款近万元,让温暖与真情在社会间流淌。2019年苗芬、刘治家庭被评为第二届全区“文明家庭”。

苗芬(左一)一家。

  2000年,苗芬和刘治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踏入家政行业,夫妻二人便与这个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2009年,市妇联成立乌海市海南区家政服务协会,他们抓住这个机会,毅然加入创业大军中。起步之初,他们一无资金、二无场地、三无人员,处境十分艰难。但不服输的性格让夫妻二人愈发坚定创业的初心,后来,凭借勤劳的双手和家人、朋友的支持,最终租下了一间仅20平米的房子,“苗芬家政”的牌子便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挂了起来,也开启了他们的创业历程。

  创业之初,每天清晨天还没亮,苗芬和丈夫刘治便奔忙于早市发放招聘家政服务员的名片,早市散场后,他们又分头跑社区、劳动力市场,从日出走到日落。创业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他们却以顽强的品质一次又一次地攻克了难关,一辆电动车、四条腿、两张嘴和两颗真诚的心,便是他们工作的“工具”,二人忙碌的身影让幸福的生活逐渐变得更加清晰。

  “我们一定要满怀诚心做好事,以真心赢得人家的信任”是苗芬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夫妻二人不懈努力下,一些下岗失业妇女、进城务工人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到公司队伍中来。随着队伍逐渐壮大,为了让员工们有更多活干,夫妻二人在招兵买马的同时又马不停蹄地开拓市场,跑机关、进企业、访社区,风餐露宿,只为寻找更多的客户源,正是这份执着、勤劳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客户,纷纷与他们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让实惠和满意成为金字招牌。早晨七点半,苗芬夫妇已经开启了一天的工作。“今天的任务有点儿重,我安排一下,你俩去如意小区,我俩去神华小区,咱们把这点儿活干完以后,一块去王喜清家,帮老人把家收拾收拾,玻璃擦一擦。”苗芬对身旁的员工说道。安排妥当后,夫妻二人便与员工们带着清扫工具赶往今天的第一位雇主家中。进门后换上自带的干净平底鞋和整洁工服,便开始认真提供各项清扫服务。两小时后,窗明几净、井然有序的房间呈现在雇主面前。

  苗芬夫妻不仅在事业上做得细致入微,收获一众好评,在助力社会公益方面他们也十分热心主动。从农村来到城市,他们受到过不少好心人的帮助,如今条件好了,遇到有困难的人就想主动帮一把。王喜清老人因年岁增长腿脚不便,膝下无儿无女,老人十分注重家庭清洁,日常家中卫生、整理等家务就成了老人的心病。苗芬夫妻俩了解情况后,就主动承担起了老人的日常家务,这一干就是9年。时间久了,老人把苗芬像亲闺女一样看待,“我这儿一有事儿打电话她们就马上过来看我,帮我的忙,他们对我可好哩。”老人满怀感激地说道。像王喜清这样的孤寡老人,夫妻俩前前后后照顾了有10多位。

  多年来,苗芬夫妻二人始终优先安置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上岗,公司坚持最低收费标准,只为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对于那些承担不起服务费的特殊困难家庭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他们发动公司员工成立了巾帼志愿服务队,他们亲自带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几乎每周都到服务对象家中服务一次,累计为几十个家庭提供了无私的志愿服务。

  “百善孝为先”,苗芬夫妇始终牢记记于心,为了让老人们住得舒适,他们通过努力给双方父母都买了楼房,面对家庭的种种变故,婆婆和公公身体患有多种疾病,夫妻俩也是不离不弃,悉心照料,用爱心和孝心让老人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加舒适,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办
审核:刘 佳 
编辑:郭慧文 校对:冯伟达
往期回顾
警惕!内蒙古一家庭及时挽回100余万元
直招军官!800余个岗位→

文明内蒙古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