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西省委重要决定

政务   2025-01-14 14:51   江西  

中共江西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决定

(2024年12月28日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结合江西实际,作出如下决定。

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

(1)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推进改革开放走深走实”“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等系列重要要求,大力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行动,用足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改革开放成为新时代江西的鲜明标识。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是贯彻“三新一高”战略导向、加快打造“三大高地”、深入实施“五大战略”的迫切需要,是健全完善现代化江西建设制度机制、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全省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迫切需要。全省上下必须全面学习、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奋力打开江西改革发展新天地。

(2)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省,坚持系统观念,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破立并举、先立后破,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加快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3)目标任务。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文化强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建设美丽江西、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江西、提高党的领导水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到二〇二九年,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制度性成果、打造示范性品牌。到二〇三五年,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成,中部地区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基本建成,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保持全国领先水平,赣鄱文化引领力传播力凝聚力全面提升,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落实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切实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重要保障。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按照共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着力畅通经济循环,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打造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战略支点。

(4)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省属国有资本形成先进制造类、基础设施与功能保障类、现代服务类等产业布局,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健全国有企业聚焦主责主业体制机制,完善投资监管制度体系。健全国有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建强有色金属、军民融合等领域创新平台。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完善江西国控集团、省投资集团、省交投集团等省级平台,构建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格局。推进市县国有企业向实体化、市场化、效益化转型,试点“市带县”协同发展模式,建立省市县三级国有资本联动机制。

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健全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协同,健全国资国企“大监督”体系。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有序推进能源、铁路、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5)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体制机制。制定江西省民营经济促进条例。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建立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和向民间资本推介的重大工程、产业链供应链、特许经营项目“一库三清单”制度。完善支持民营企业承担省重大科技项目的政策,健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民营企业开放共享机制。健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推广“银行+商会+担保+民企”助贷模式。支持和促进民营企业合规建设,建立全省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

强化“12345”热线、省非公有制企业维权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功能,打造“赣企通”综合服务平台,完善民营企业政策直达快享和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开展规范涉民营企业执法专项行动,全面推行设立“企业安静期”和涉民营企业行政执法检查事前报备制度,推行“综合查一次”“监管一件事”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联合检查。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完善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构建在民营企业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的长效机制,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政企沟通协商机制。

(6)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推进江西省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完善南昌、赣州、景德镇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运行机制,实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建立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机制,加快形成适应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发展的新型监管模式。建立重大政策措施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机制,完善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快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信用监管体系,支持萍乡打造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深化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改革。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有序推进水、能源、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优化居民阶梯水价、电价、气价制度。

完善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和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采购等实现全流程电子化管理。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健全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

完善流通体制,加快发展物联网,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进“一单制”“一箱制”试点,促进多式联运发展。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建立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共享共用机制。探索“产业集群+物流枢纽”协同发展模式,完善临空经济、临港经济发展机制。健全江西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7)完善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健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完善规划统筹协调和衔接落实机制。健全专家参与公共决策制度,深化江西特色新型智库改革。

健全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机制,建立稳定可预期的政策体系。探索实施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制度。健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核算体系,推进民营经济统计监测机制改革。加强产业活动单位统计基础建设,优化总部和分支机构统计办法,逐步推广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统计。

(8)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预算制度,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统一预算分配权,完善预算公开和监督制度。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打破“基数”概念和资金固化僵化格局,健全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评估机制。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绩效评价制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探索开展成本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完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省市县财政关系,提升各级政府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适度强化省级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转移支付体系,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推动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衔接落实中央税收改革任务,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积极拓展地方税源。落实税收征管改革。

(9)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激励约束机制。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升级工程,完善企业上市服务工作机制。优化地方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完善央地协同金融监管体制。健全金融监管问责制度。加快建设省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深化金融风险信息数据共享与综合运用。健全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机制。

健全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完善“益企成长”计划,加强对省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推进“投贷联动”等多元投入方式改革。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建设。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支持政策,培育多元化创业投资主体。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建立科技保险体系。支持抚州探索科技金融改革试点。

推广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经验,支持开展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支持开展转型金融试点工作。健全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制度。探索完善“生态信贷通”、收益权质押贷款、环境污染责任险等绿色金融新模式。

统筹推进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优化赣金普惠平台征信服务功能。推广赣州、吉安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经验做法。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推广“农保贷”“流水贷”等信用融资产品。

加快构建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探索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建立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银发经济的金融支持机制。健全金融适老化改造机制。

引导金融机构提升数字化经营服务能力。健全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金融监管体系,增强数字化监管能力和金融消费者保护能力。

(10)完善扩大内需制度。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十百千万”工程,健全重大项目谋划储备调度工作机制。建立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落实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健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储备和推荐报审机制。

健全传统消费提升机制、服务消费促进机制、新型消费培育机制、品牌消费壮大机制,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完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机制。积极推进首发经济。构建创新型领军商业企业培育机制,健全商旅文体演展联动机制。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三、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高质量发展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深化落实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健全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1)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

完善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政策体系。健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机制,建立江西省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南昌、九江等地开展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打造一批“数字领航”企业、“小灯塔”企业和“数智工厂”等数字化标杆。加快质量强省建设,以质量、标准、知识产权、品牌赋能重点产业链,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优化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健全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机制。支持赣州等地申报全国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

完善“一产一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体系,优化集群规划布局和治理模式,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等优势产业创新政策供给,完善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和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健全技术创新、规模化应用、产业化发展等系统推进机制。

构建“创新策源、转化孵化、应用牵引、生态营造”的未来产业培育链条。加快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设江西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在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生物、未来健康、未来显示、未来航空等领域,建立未来产业技术转化孵化机制、投入增长机制、集群链式发展机制。探索实施未来产业创新产品首购首用政策。建立“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投资家”的未来产业联盟。

健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体制机制,完善“链主+”协同机制,建立“产业链+链主企业+产业基金”运作机制,健全产业引导基金投资决策、投后管理、绩效评估机制。引导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发展耐心资本。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承接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基地建设任务。深化矿产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

(12)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强新型工业化政策供给,健全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体制机制。健全产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供应链服务平台,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争取国家重大产业基金在江西布局,优化省内重大产业基金运作和监管机制。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探索自然资源资产储备供应机制,合理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

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数字经济发展赛道、项目、企业、集聚区、场景“五张清单”机制。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机制。建设江西省一体化数据汇聚流通基础设施平台,推进南昌、赣州等地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试点。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入实施“数据要素×”行动。完善数据安全治理监管机制。

完善数字政府建设标准规范体系,构建全省统一政务数据资源体系,完善数字政府决策指挥平台。促进全省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制定“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规范,健全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健全数字政府安全体系。

(13)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开发区“管委会+公司”模式和机制创新。完善开发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推动开发区进一步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建立开发区产业布局省级统筹机制。完善省内外开发区产业对接和信息交流机制,探索“飞地园区”“区中园”等多种发展模式。推行“零增地”技改、新型产业用地、产业用地混合利用等节约集约用地模式。健全开发区数字化治理机制。推进开发区碳达峰试点建设。

(14)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优化服务业核算。健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机制,培育壮大工业软件、研发设计、检测认证、法务咨询、知识产权等生产性服务业。健全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机制,健全民生与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完善中介服务机构法规制度体系。

(15)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完善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机制,推进先进算力等信息基础设施、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等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推行铁路发运全程“一口价”总包模式,深入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加快构建现代化水运体系,推进收费公路政策优化和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建设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

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教育、科技、人才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强省、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领域改革,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创新江西建设整体效能。

(16)构建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机制。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谋划部署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有组织的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健全“产业立题、企业出题、人才答题、科技解题”协同机制,围绕重点产业链集聚部署科教资源。探索建立“开发区+科研+教育”模式,依托省内重点开发区,联合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做大做强大学科技园。强化校企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和科技成果直接转化应用。

(17)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全过程各环节,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建设红色文化育人高地。

健全高等教育布局优化调整机制,推动省部共建行业特色高校,鼓励高水平本科高校与地方共建产业学院。推进“双一流”建设攻坚行动,完善监测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推动南昌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分类推进全省高校改革,健全动态调整、分类投入、考核激励机制,做优做强研究型高校,推进应用型高校转型。健全科教融汇机制,建立科技发展、产业升级和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理工农医类以及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完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机制。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深化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改革,完善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优化促进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激励机制,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城乡融合发展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深化县域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改革,建立城乡学校共同体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健全校园安全工作体系。

(18)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科技创新平台系统布局、统筹管理、分类支持机制,完善全省实验室体系,建立省实验室培育和管理机制,深化省重点实验室“积分制”全周期动态管理机制改革。

探索省市联合支持基础研究机制,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健全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协同攻关机制。建立重大科技专项全产业链协同布局机制,实施省级重大专项“2030先锋工程”。

健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深化重点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改革,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攻关体系。完善科技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全域推广实施企业创新积分制。健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机制,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鼓励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加大金融支持科技力度,优化“科贷通”工作机制,健全科创基金管理机制,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加快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围绕产业链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构建科技成果验证、中小试及产业化链式支持体系。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成果转化尽职免责等改革。

健全科技计划和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建立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在团队组建、技术路线选择、经费支配等方面赋予更大权限。建立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健全科技社团管理制度。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强化科技监督体系建设。

完善区域科技合作机制,主动对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粤港澳大湾区等科创中心建设,加强与中西部优质科研力量合作。优化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机制。

(19)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双招双引”工作机制,分产业出台专项人才政策。完善柔性引才、“一事一议”引才、特聘岗位引才、以赛引才等方式,构建更具竞争力、更强针对性的引才机制。健全多学科交叉、产学研联动的协同人才自主培养机制。优化省级人才计划和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遴选机制。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完善高技能人才支持举措,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

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拓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的交流通道。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机制。

五、完善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全面协调发展格局

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和区域共同繁荣。

(20)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健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的城市规划体系。完善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体制。深化赋予特大镇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改革。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管护机制,推进县域城乡公共服务资源一体化配置。支持鹰潭打造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政策,健全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成本分担机制,推动转移支付、要素配置等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居住证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衔接机制,稳步推进居住证与户籍“同城同权”。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

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进“好社区”建设。完善城市智慧高效治理体系,推进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建设。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推广城镇生活污水“厂网一体”“按效付费”模式,落实国家优化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

(21)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坚持“大稳定、小调整”,有序推进全省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健全承包地集体所有权行使机制。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村产权交易体系,深化新余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国家试点。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

(22)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加快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健全生产、加工、流通、供应、销售“五端”联动推进农业产业化机制。完善优势特色产业推进机制,健全“赣鄱正品”全域品牌建设机制,做好“土特产”文章。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外引内培机制,全面延伸“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链条。完善农产品市场营销机制,健全农产品电商监测、商超餐饮对接等机制,拓宽农产品线上线下、国内国际营销途径,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完善利益共享机制,创新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优质平台+基地+农户”等联农带农模式。

(23)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强化金融支农,健全政策性保险、商业性保险等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健全覆盖全省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分层分类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和重点地区。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完善“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推进机制。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推广机制,提高农民种粮综合收益。完善产粮大县奖补制度,加强对产粮大县财力支持,取消产粮大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县级配套要求,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统筹推进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完善产运储加销全链条节粮减损制度,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

(24)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建立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与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挂钩约束机制。落实储备耕地机制,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完善高标准农田“乡村主建、农民主体”建管机制。探索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开展耕地种植用途管控“一张图”试点。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构建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牵引,与产业、人口发展需要相匹配的土地管理制度。建立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协调机制。优化城市工商业土地利用,加快发展建设用地二级市场,完善土地混合开发利用、用途合理转换机制,开展各类产业园区用地专项治理,完善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制度,支持萍乡、九江等地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国家试点工作。

(25)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建优势互补的全省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完善同区域协调发展相衔接的主体功能区制度。深入实施省会引领战略,健全南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机制,推进南昌与赣江新区、九江、抚州及周边市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完善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机制,完善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联动吉安对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江西南部重要增长极的政策体系,健全深赣协作共建产业合作园、赣粤边区域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机制,加快赣江中游(吉安)生态经济带建设,完善深圳与赣州、东莞与吉安对口合作机制,支持抚州与泉州开展对口合作。优化由上饶、景德镇、鹰潭组成的赣东北城市群合作发展机制,打造对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先行区。优化由宜春、萍乡、新余组成的赣西城市群发展机制,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强省内区域发展战略对接融入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26)健全县域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林则林,建立“一县一策”政策体系,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健全县与高等院校、科技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机制。建立县全面对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的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县打造卫星县城或市域副中心,建立人口总量较少的县组团发展机制。深化扩权强县改革,推广“市县同权、县乡联办”,优化人口小县机构设置,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活力。

六、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做好“双向开放、惠通四方”大文章

深化对内对外开放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重要路径。必须立足区位优势,以开放促改革,高质量建设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27)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健全完善“一带一路”综合服务体系。深化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

(28)推进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覆盖招商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政策服务体系,规范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政府+公司+专业机构”联动招商机制,完善产业链目标化、清单化精准招商机制。实施赣商成长计划,完善赣商回乡投资促进机制。推动设立创投基金、赣商发展基金等市场化基金,健全产业引导基金“以投促引”“招投联动”“投孵结合”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布局共享机制,创新“飞地”招商模式。创新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互联网+”招商模式。建立健全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机制。优化事前评估、提级报备、考核激励、招商容错等招商引资工作机制。

(29)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内外贸一体化改革,探索建立“经认证的经营者”(AEO)政策支持体系。推进通关模式综合改革,开展出口退税分类管理,建立完善包容、审慎、便利的监管服务体系。完善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工作机制,支持景德镇开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国家试点。建立完善数字贸易创新发展机制,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完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打造外贸自主出口特色品牌。健全贸易风险防控机制,建立调解、仲裁、诉讼相衔接的涉外商事纠纷解决机制。

复制推广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成果,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模式,完善中医药、赣剧、赣菜等特色文化服务“走出去”机制。创新跨境金融服务路径,发展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

(30)深化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对外投资管理服务体系,完善对外投资合作与对外贸易、吸引外资联动发展机制。完善“海外平安江西”建设体制机制。引导和规范企业境外投资方向,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

七、推进民主法治领域改革,有力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本质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推动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31)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新时代人大监督制度,强化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监督,建立健全政府债务管理情况报告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工作监督。健全人大议事规则和论证、评估、评议、听证制度。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完善人大常委会联系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

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完善协商民主体系,丰富协商方式。健全协商议政成果的采纳、落实、转化及跟进督促、及时反馈的常态化机制。完善人民政协资政建言、凝聚共识、民主监督机制。加强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联系服务界别群众机制建设,优化“赣事好商量”“委员工作室”等平台功能。

巩固提升群团改革成果,更好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和体系,拓宽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

(32)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落实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的政策举措,健全各级党委(党组)落实统战工作责任制的制度机制。坚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提高政党协商质量。健全组织部门、统战部门协作配合机制,建设高素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民族乡村对口帮扶机制。健全“五好”宗教活动场所建设机制,加强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完善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引领和作用发挥机制。落实港澳台和侨务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赣商传承”民营企业接班人培养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33)深化立法领域改革。健全保证宪法法律在江西全面实施的制度机制,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统筹地方性法规规章立改废释,加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民生领域立法,建立健全区域协同立法和“小切口”“小快灵”立法机制。完善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完善备案审查制度,健全立法快速反应机制。

(34)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法治政府建设体制机制,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机制,加快构建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完善行政处罚等领域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推动行政执法标准跨区域衔接。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推行将符合条件的申诉求决类信访事项依法有序导入行政复议工作。健全地方和垂直管理机构协作配合机制。优化事业单位结构布局,强化公益性。

(35)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深化执法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完善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机制。优化党委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机构职能。推进法院审执分离体制改革。加强检察机关对立案、侦查、审判、执行等全流程监督,健全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推进地方公安机关机构编制管理改革,完善公安“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完善刑罚执行机制,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案件办理程序。落实和完善司法责任制,完善司法惩戒工作程序。深化法检财物设区市统管改革。完善警务辅助人员、聘用制书记员管理机制。

(36)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健全覆盖全省城乡的“有法帮你”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律师事务所示范等级评定制度,优化公证机构法律服务资源配置机制,完善仲裁机构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监督机制,推动“专精特新”司法鉴定机构改革。完善“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推动“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向社区、园区延伸。构建未成年人协同保护体系,完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机制。完善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措施。健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措施。优化涉外法治服务。

八、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赣鄱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内在要求。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新时代赣鄱文化新辉煌。

(37)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机制,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健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机制,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动江西日报社、江西广播电视台等省内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健全完善舆论引导、舆情快速响应与应对协同处置工作机制。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创新红色基因传承先行区建设新模式。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打造“德润赣鄱”文明品牌。完善文明乡风建设机制。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类群众性主题活动组织机制。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建立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健全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协同治理机制,完善“扫黄打非”长效机制。

(38)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完善“文韵赣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探索开展公共文化场馆总分馆制试点。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实施省属文化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优化文艺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推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改革。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支持赣州建设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高水平综合改革试验区。深化文娱领域综合治理机制改革。

完善文化遗产“大保护”“大传承”工作机制,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健全文物督查协调联动机制。深化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扎实做好景德镇申遗工作。建立分类科学、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加强江西书院文化传承与创新。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制度体系。创新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模式。

(39)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机制。健全全省一体化网络应急指挥体系和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完善网络数据安全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

(40)构建江西特色国际传播体系。加强国际传播体系建设,深化省内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打造多元立体的海外传播矩阵。统筹部门、地方、媒体、智库、企业、高校等力量,建立健全江西国际传播协同联动机制。提炼展示陶瓷、稻作、戏曲、客家、中医药、非遗等江西特色文化标识,加强“江西文化符号”对外推广。

(41)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文旅融合发展政策体系。实施“数字+文旅”工程,建设“云游江西”数字文旅一体化平台。健全文化和旅游产业链管理运行机制,建立文旅资源与金融资本对接机制。完善文旅融合品牌建设制度体系,推进“风景独好”旅游名县、名景区、名镇村建设。推进旅游景区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文旅市场监管长效机制。

九、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42)落实收入分配制度。落实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慈善事业发展制度体系。深化省属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各级负责人薪酬、津贴补贴等。

(43)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完善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健全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机制。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同步推进户籍、用人、档案等服务改革。完善“5+2就业之家”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赣字号”劳务品牌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培育机制。完善促进创新带动就业保障机制,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构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推行“劳动维权+就业帮扶”工作模式。

(4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促进城镇单位从业人员规范参加社会保险。完善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合理调整机制,实施基本医疗保险省级调剂金制度。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扩大年金制度覆盖范围,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完善全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稳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动普惠型商业医疗保险发展。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制度。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

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房地产市场会商协调机制、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赋予各城市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完善商品房预售制度,探索推行现房销售制度。健全保障性住房配售配租定价、封闭管理等机制,健全公租房信息化管理机制,完善“保障+市场”住房供应体系,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4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等机制。构建完善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体系。深入推进药品耗材集采、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方式、医保基金监管等改革。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高标准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优化省市县帮扶机制,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创新医疗卫生监管手段,推动医疗机构数据互联互通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健全民营医院规范发展机制。

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构建融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推动市县公立中医医院全覆盖。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江西)建设,支持宜春、抚州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健全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健全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46)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政策。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建立生育假期成本共担机制。建立生育补贴制度。优化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多子女家庭刚性和改善性购房差异化补贴机制。完善妇女儿童健康保障机制,实施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和出生缺陷防治行动。完善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完善与人口流动变化相适应的公共服务监测评估供给机制。

完善促进银发经济发展政策。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健全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完善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的优惠扶持政策。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建立乡镇敬老院县级直管机制,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推进“一老一小幸福院”建设。实施城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健全覆盖县(市、区)、街道、社区并向家庭延伸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完善老年人社会参与政策措施。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部署。

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

绿色生态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鲜明特征。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以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47)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机制,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协同监管机制。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深化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改革。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管理体制,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建设,积极创建井冈山国家公园、庐山国家植物园。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完善鄱阳湖流域上下游贯通一体的治理机制,建立健全上下游联动、左右岸协同的共治联治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机制,完善省级督察制度,深化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深化派驻监察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生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着力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打造河湖长制、林长制升级版。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机制。健全生态环境法规标准体系,完善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

(48)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健全全域覆盖、精准科学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动态衔接机制。深化环境审批制度改革,健全环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创新环境要素保障机制。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健全全过程监测质量和评价管理体系。深入推进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省建设,健全长江干流鄂赣段、赣皖段,赣粤东江、赣湘渌水和省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建立排污许可与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等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探索重点行业新污染物“源头禁限、过程减排、末端治理”管控试点。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完善水资源节约利用机制,深化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改革。

(49)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加快形成权属清晰、责权利统一、保护严格、流转有序、监管有效的集体林权制度。完善集体林地“三权分置”运行机制,建立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制度。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国有林场经营性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深化林木采伐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林权收储担保体系。建立天然林与公益林并轨管理机制,推进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重点省建设。构建现代化林业产业体系,健全林下经济产业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探索“碳汇+”多渠道价值实现机制。探索集体林业大县利益补偿机制、林权价值增值途径。开展林地占补平衡试点和自然保护地地役权试点。

(50)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完善绿色低碳产业培育发展机制。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落实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计量制度。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加工行业集聚化发展。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建立省市两级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立健全碳排放数据共享机制。完善公共机构碳普惠机制,探索碳普惠平台市场化运营模式。健全气候资源保护制度,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机制,支持九江推进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51)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产品动态监测制度,优化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完善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优化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方法,探索开展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核算。健全生态产品交易机制,培育完善交易市场,打造区域性生态产品综合交易平台,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生态资源储蓄运营机制。完善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健全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建设。落实生态产品认证制度,打造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深化湿地资源运营机制改革。支持抚州深化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十一、完善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体制机制,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高水平安全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重要基础。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坚决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安全保障。

(52)健全国家安全工作体系。强化国家安全重点领域工作协调机制,实现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协同联动。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建立健全风险监测、预警、研判、排查、处置、责任机制。加强海外利益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落实涉外国家安全机制。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建立健全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机制。

(53)完善公共安全体系。严格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完善基层应急组织体系,推进基层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立基层应急管理常态化培训和演练机制,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整治机制,健全重大事故隐患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固本强基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政策体系,推动安全生产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建立完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健全生物安全、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等责任体系和监管机制。健全城市公共电子显示屏风险防范处置机制。

(54)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深化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改革,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做到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推动源头预防、实质化解。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推行信访事项闭环管理模式,健全信访事项终结管理机制。加强省社会治理现代化大数据平台建设应用,健全矛盾风险信息汇集共享机制。健全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机制,加快推进省市县乡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健全“打防管控建”一体化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完善鄱阳湖区联谊联防联治机制,擦亮“大江大湖治理”品牌。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

(55)健全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体制机制。深化跨军地改革,完善党管武装区域性配套政策措施,健全国防教育体制机制。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健全经济建设贯彻国防建设军事需求和军地对接机制。落实民兵制度改革部署。完善双拥工作机制,健全退役军人安置服务保障政策体系。

十二、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提供坚强保证

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根本保证。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56)加强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组织领导。省委领导全省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各级党委(党组)认真落实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和省委改革工作要求,谋划推进本地本部门改革。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围绕解决突出矛盾设置改革议题,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提高改革举措含金量。配齐配强各地改革工作力量。

(57)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深化“精品专题、精选案例、精彩现场”理论教学模式,探索推进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体系。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完善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办法,分层分类差异化制定政治素质表现清单。制定干部“无任用”考察办法,健全完善经常性考察了解干部工作机制。建立正确政绩观教育常态化培训机制,制定领导干部政绩观偏差主要问题清单。完善综合考核体系。探索建立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变动交接制度。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加大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力度。完善职级公务员管理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完善正向激励机制,精准规范追责问责。完善全省领导干部履职能力培训体系,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深化产业链党建工作。健全模范机关、“四强”党支部建设长效机制。开展“新时代赣鄱先锋”创绩提升行动,推行流动党员省域协同联管,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

(58)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深入开展基层党建“书记领航”行动,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稳妥有序推进在县城实施街道管理体制。全面建立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健全乡镇(街道)职责和权力、资源相匹配制度。深化基层填报“一表同享”改革。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规范村(社区)网格化治理,完善协调响应评价机制。深化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健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建强社会工作者队伍。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59)深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健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建立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健全一体推进“三不腐”体制机制,完善反腐败工作“一盘棋”协调指挥机制。统筹做好查办案件前后半篇文章,完善查办案件以案促改机制。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加强金融、税务等相关部门与纪委监委协作配合,丰富防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有效办法。健全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配套制度,细化落实政治谈话等监督措施,完善对县委书记等重点岗位、“关键少数”近距离常态化监督机制。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坚决纠治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加强纪检监察、巡视巡察与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协作配合,完善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机制。推进执纪执法和刑事司法有机衔接。健全巡视巡察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巡视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责任落实,完善对村巡察工作机制。完善纪委监委机关内设机构以及派驻机构设置,推动省属企业、省管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落实垂直管理单位纪检监察体制改革部署要求。深化基层监督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片区协作机制。

(60)完善改革推进落实机制。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健全上下协同、条块结合落实改革工作机制。以年度重点突破改革事项为牵引,完善各级领导干部领衔推进改革项目机制。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明确各项改革实施主体和责任,把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内容,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完善改革激励和舆论引导机制,健全改革探索和经验推广机制,鼓励锐意进取、敢闯敢试。

全省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改革开放旗帜,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凝心聚力、奋发进取,坚定不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而不懈奋斗。

欢迎关注

九江发布官方视频号



源:江西日报
编辑:李芳 复审:袁勤勤 审签:杨高文
出品:九江市融媒体中心(九江日报社 九江市广播电视台)九江新闻网

九江发布
九江市委、市政府官方发布;权威发声,亲民为民;你我的关注,尽在九江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