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烈士家书:不愧父母生我

文摘   2024-11-15 17:19   黑龙江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90年前,中央红军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他们的壮举,谱写了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立起了一座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90年后的今天,我们从长征英烈的家书中解读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探寻长征胜利的力量之源。


在江西省兴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珍藏着烈士王志发的家书,它们记录了王志发从参加长征到抗战直至为国牺牲的光辉足迹。



王志发,原名王廷凰,1913年出生于兴国县兴莲乡长塘村一户贫苦农家,17岁参加红军。


“廷凤胞兄台鉴。自从离家迄今五六年。这几年为救国救民的事业而奋斗;从南至北转战千里。我们红军这种艰苦奋斗的伟大革命精神为全中国同胞钦仰和赞叹。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国正处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弟弟在红军中的工作,现在为着准备抗战正积极训练。除给战士进行教育外,生活很快活,学习也很进步,身体也好,望勿挂念。”写下这封信时,24岁的王志发已随红一方面军辗转过二万五千里征程,在山城堡打了长征的最后一仗,随红一军团二师抵达甘肃宁县驻防。


“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后,王志发所在的红二师五团驻扎在甘肃宁县早胜镇。红军经历了艰难险阻,直到那时,才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他才可以坐下来,写一封家书。据我们了解,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和在长征胜利结束不久,提到长征的家书是非常少的。王志发的家书就显得非常珍贵。”兴国县史志研究室党史专家黄晓明向记者介绍。


王志发随部队离开兴国后,不久父亲去世。只剩下兄长王廷凤独自一人扶养母亲。得知消息的王志发悲痛不已,在给家里的信中写道:“好男子为国出力,现在国家危亡,匹夫有责者是光荣的。我想家人是知道的。”信中透露了为国尽忠而无法尽孝的愧疚之情,亦体现出为国为民的无上荣光。


1938年6月,王志发在信中写道:“近来几月,在山西附近取得不断的伟大胜利,特别是在我们八路军……如近来在山西蒲县及汾阳之间几次战斗又获得伟大胜利,缴获了汽车百多辆。很多其他各方也获得同样的伟大胜利。如在徐州缴获日寇轻重机枪……捉拿日寇活的万余名。日寇现今无办法只有死路。”


信里提到的“山西蒲县及汾阳的伟大胜利”,指的是1937年9月的平型关大捷。王志发所在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受命伏击日军,首战告捷,一举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日军汽车100余辆,缴获一批辎重和武器。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使许多人由此相信共产党不但坚决抗日,并且是有能力战胜敌人的。此后,王志发还参加了午城、井沟战斗和汾离公路伏击战。王志发信中提到的徐州胜利,是抗战爆发后中国正面战场取得首次重大胜利的台儿庄大捷。


“望兄切勿远念,只要把日寇驱逐国外时,弟就可回来与兄见面,切不食言。但须望兄接此信后立即来一回音,是为至盼。”王志发为了驱逐日寇浴血奋战,期盼抗战胜利后与家人团聚。“须”“立即”“至盼”……字字体现了王志发对家中牵挂。与此同时,哥哥王廷凤也无比期待弟弟从战场上寄来的家书。每当收到信,王廷凤只敢悄悄找来小舅子,拴上家门,让他把信念上一遍又一遍,和老母亲一同拭泪。但1939年后,王廷凤就再没收到过弟弟的信了。


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一位返乡探亲的老红军在圩镇上认出了王廷凤,带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1942年底,王志发在山东单县反“扫荡”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王志发的最后一封家书珍藏在兴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文物登记表上这样记载:王志发同志为了夺取祖国壮丽的河山,驱逐日寇,光荣牺牲了。而寄信的地址,正是他牺牲的鲁西地区。


王志发在最后一封寄往家中的信中写道:“别家数载,时常挂念,奈何隔山绕水,千里遥遥,令人断肠……虽然表面上看来,没有做父母之孝子,兄却孝天下父母矣(中华民族父母)。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保卫国土,兄也尽忠国家矣。孝有忠全,不愧父母生我。兄弟见谈有期,驱逐日寇至鸭绿江边,他日回家,共享自由幸福新中国建设成功之太平年月。”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王志发的家书里多次提到这个。为了民族的利益,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他毅然决然参加红军。”黄晓明介绍道。在王志发的家书中既能看到他为救国救民而奋斗的壮志雄心,又能体味到他忠孝不能两全的悲壮遗憾。当年,红军将士凭着“永远跟党走,一心为人民”的坚定信念,迸发出无穷的力量,成为一支势不可当的钢铁洪流。



来源:赣南日报

编辑:戴启文

校对:张立煜

审核:办公室



密山先锋

欢迎关注



密山先锋
播报党建动态,强化党员教育,提升干部素养,凝聚人才力量,宣传先进典型,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