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老照片,张张都是回忆!

文化   2025-01-25 06:00   北京  
以前的年味,质朴又简单......
中国的年怎么变,都藏着中国人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年,是一种融入了文化的意境,是文化的象征。


年饭:
来之不易的团圆饺子
60年代初过春节,典型的景象是:各生产队的大街小巷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家家户户贴上新春联,挂起毛主席像,大街上吊挂着五颜六色的标语,看上去一派热闹景象。


年乐:
穿新衣,放花炮
那个年代的过年和现在比起来可谓是天壤之别。孩子们都盼望着过年,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服、戴新帽子,穿新的鞋子,除夕晚上守岁放爆竹拜年,过年了,就算多困难的家庭也要想点办法给自己的孩子做身新衣裳,哪怕是旧衣服翻新的也好。


年礼:
送出心中最美好的祝福
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是大锅饭时代,新年送礼不再只是食物。在那时,送一本好书就是最珍贵的礼物了。

送的人很高兴,收的人更高兴。这些书曾经激励了整整一代人。

除了书之外,60年代不像后来80年代,可以送红纸包的糕点、白糖之类,但是人民的智慧无穷无尽,即便再困难也挡不住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些年的春节老照片
那些年的春节,你还记得吗?
一组过年老照片,
追忆那时简单而幸福的年滋味儿,
寻回纯真年代过年的美好记忆……
1950年,北京过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春节,
那年毛主席年画,非常受欢迎。
有点文化的人,就帮大家写写对子,
虽然不是什么书法家,
但一笔一墨地也毫不含糊!
除夕之夜,家人团圆,
守岁围炉,温情四溢。
四代同堂过春节 。
北京的儿童在天安门前放爆竹。
试穿妈妈刚做好的新衣。
小姑娘快把秋千荡得和树梢头一般高了。
北京市的小学生们慰问军人家属。
小孙女们游戏。
过年了,除了有好吃的,
大人们还会给孩子们做做玩具,
家里有点余钱的干脆直接给孩子们买点。
试穿妈妈刚做好的新衣,
这一刻别提多幸福!
放鞭炮,似乎是男孩子们
小时候最期待的事儿。
三个穿着新衣服的儿童在放鞭炮,
其中两个小女孩正害怕地捂着耳朵。
春节,村民围坐在一起,
第一次听到了收音机里传来的远方的祝福。
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视、电脑,
没有央视春晚,没有网上直播,
人们要看什么春节晚会只能去现场。
相声演员侯宝林、郭启儒
在晚会上表演相声。
没有礼堂,天做顶,石头做椅,
怎样的环境都阻挡不了
中国人欢庆春节到来时的喜悦。
新年了,“总把新桃换旧符”,
帮忙张贴春联的场景。


过年贴窗花自是不能少的,
那时候窗花都是家里手巧的人剪的,
小孩子喜欢的不得了。
过年,当然要包饺子了。
老人包着饺子,孩子在旁边跑跑跳跳,
好奇的还会上去学着捏上几个不成形的“怪饺子”。
农业社的社员们正在购买年画。
春节期间的上海街头。
天津天后宫春节庙会景象。
春节是结婚的好日子。
老太太们跳起了秧歌舞。
副食品商店出动流动售货车送货上门 ,为居民服务。
许许多多的人,结伴去购置年货,
大街上人头攒动,个个笑容满面的!


一年一度的北京春节环城赛跑从天安门广场开始。
北京逛厂甸庙会的孩子们,
最感兴趣的是大串糖葫芦。
幼儿院的孩子们,
为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演出小节目,
给老人拜年。
人们在江苏省南京夫子庙花灯市场上选购花灯。
春节前夕,人们正在购买年货。
以前,过年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肉,
还有各种各样的酥糖和零嘴儿,
很多的食品只有在过年才有得买。
那时候一年可能就穿一次新衣服,
走在大街上屁颠屁颠的。
当然,新年的重头戏,
还是除夕夜的那顿年夜饭。
只有过年这几天,能吃到大鱼大肉。
但是家家户户、老老少少,
围在一起,开开心心过大年。
现在苦日子过去了,
幸福的日子来临了。
可年味儿却没有那时浓了。

简易的舞台,下面是热情高涨的村民,
周边布满了锦旗,
显然是集体生活时代的过大年印象。

黄河鲤鱼多新鲜!
副食品商店里的好东西。


春节买菜备年货。

冰上娱乐好玩极了。

姑姑和侄子,姑姑有新围巾,
我有新帽子。欢欢喜喜过大年。

一家四代团聚过节,其乐融融。

舞龙狮是那个年代过年的标配。


副食品商店里真热闹!
许多东西只有过年才能买到。



春节期间,市场一角。



厂甸特殊风味,大糖葫芦。


照着说
拍摄,证明存在过,证明时光曾经穿过我们的眼睛。拍摄,只是为了纪录时光,让一张张照片,像一粒粒尘埃,散落在世间的某个角落。让永恒的阳光,照射在这一粒粒尘埃上。透过这些尘埃,让我们看到永恒的阳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