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1月1日
农历十月初一
甲辰年 甲戌月 己巳日 星期五
恰逢十月终,十一月启,
我们迎来了一个正在被淡忘却又温暖的节日——寒衣节。
它不如春节热闹非凡,也不似中秋那般团圆温馨,没有端午龙舟竞渡的壮观。
然而,这个节日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人情味,是华夏儿女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和对在世亲人的深情牵挂。
寒 衣 节 由 来
《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当然,人们在给自己缝制的同时,也没忘了逝去的亲人。
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给祖先和逝去的亲人烧去纸质的冬衣,以纪念仙逝的亲人,礼敬祖先,慎终追远,谓之送寒衣。
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寒衣节逐渐成为一种民间习俗,并被多个朝代所沿袭。
寒 衣 节 传 说
朱元璋“授衣”传说
相传明初期,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品尝。
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
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传,秦时江南松江府孟、姜两家,种葫芦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
后来,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入城墙里。
孟姜女悲愤交加、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得见丈夫尸骨。
她在哭倒长城后,与秦始皇当面对峙,诉说这世道的残忍与不公,最后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
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哭倒八百里长城的故事广为流传。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
寒 衣 节 习 俗
祭先祖
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在这一天,长者会领着小辈,翻山越岭一起到祖先的坟前祭祀。
相传寒衣节这一天给坟墓除草添土,添土不是用筐篓,而是用衣服兜着,添的土越多越高,表示人丁越兴旺。
烧寒衣
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以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烧寒衣的时候,拿一根长长的小木棍,拨开未烧尽的纸衣,待衣物都烧成灰烬,才算是完满。
中国人对于逝去的亲人,总是怀有深深的怀念与敬意。
烧寒衣,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准备过冬
这一天被视为寒冷冬季的开始,人们会在这个时候加强保暖措施,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好准备。
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
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上。
棉衣是冬天必不可少的保暖用品,在寒衣节这一天送出寒衣,表达的不仅是一种关爱和呵护,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追忆故人,珍惜眼前
追忆故人
街头今夜送寒衣,聊将一并寄哀思。
寒衣节的存在,让人们有了一个专门的日子去缅怀故人,去回忆那些温馨而难忘的过往,去感悟生命的脆弱与宝贵。
杨绛先生在百岁访谈中说过的一段话: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在杨绛先生看来,生死等同于回家,百年归土,归的是家。
我们从家出生,在家长大,终于回家。世间轮回,全自因果;万事万物,皆有始终。
珍惜眼前
寒衣节,也是一个提醒。它提醒我们,冬天快到了,记得给父母添置冬装,为双亲送去温暖与安康。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总是容易忽略身边最亲近的人。我们忙着学习、工作、离开、远行,却忘了回头看看,父母那殷切的目光和满头的白发。
每当谈起珍惜,总会有人无动于衷,大手一挥,说一句:“急什么,来日方长。”
可是,人生无常,世事难料,有时候,一个转身、一个错过,就可能成为永远的遗憾。
真正的遗憾,不是我努力了但没完成,而是我本可以却错过了。
我们在失去时,总会痛哭流涕地说:“如果我当时……就好了。”
可是没有如果当时,错过便是错过,失去就是永别。
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当下,珍惜还能相见的每一位亲人。
寒衣节,是一场庄重的祭祖仪式,是一份细腻而深沉的亲情浪漫,它无需宏大的场面,仅仅需要亲人亲手制作的那一件纸衣。
尽管天人永隔,但这份深沉的爱意,从不会因距离而淡漠。
天气变冷了,记得给挂念的人添衣送暖。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愿在天堂的亲人清净安息,愿在尘世跋涉的亲人平安吉祥!
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温暖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