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沉积形成的碳酸钙(CaCO3)含量大于90%的碳酸盐砂被称作珊瑚砂,在自然界中珊瑚砂大量存在(波斯湾、中国南海),常作为珊瑚岛礁或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岩土介质材料[1]。珊瑚岛礁或港口所处海洋环境下容易遭受在长期波浪、风暴潮、海啸及地震等动力荷载作用,由海洋动力荷载引起的差异性沉降或者永久性变性会对珊瑚砂基础产生显著影响[2]。因此,有必要开展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珊瑚砂的体应变发展特性研究。
室内循环三轴试验已被公认为探究土壤长期累积变形问题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大量学者以普通陆地黏土和海洋黏土作为主研究对象,进行大量研究得到较多结论[3-6]。饱和砂土的剪胀由一个完全可逆的循环体应变分量和一个不可逆的累积体应变分量构成[7]。松散砂土的体积应变随加载频率的增大而减小,循环应变幅值越大这种效果越明显;当循环应变达到1%时砂土的体积应变随加载频率的增大而增大[8]。
珊瑚砂在常规工程应力下就会发生颗粒破碎并产生细粒[9-11],形成细粒含量超过原级配的珊瑚砂类土。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表明,细粒含量FC对饱和土体动力变形特性的影响显著。Yee等[12]研究发现:非塑性细粒含量的增加会促进饱和砂土的体应变发展。Indraratna等[13]发现细粒对砂颗粒之间的接触有润滑作用,会使饱和砂土先期体应变发展速度加快。胡明鉴等[14]发现FC对珊瑚砂的渗透性有显著影响,当FC < 9%时,随FC的增加缓慢减小,当9% < FC < 24%时,随FC增加快速减小,当FC > 24%时,渗透系数几乎不再变化。已有研究表明体积特性代表应力-剪胀关系,这种关系高度依赖于物质状态[15-16]。已有较多学者对珊瑚砂的动力特性进行深入研究[17];高冉等[18]和王鸾等[19]对南海吹填岛礁珊瑚砂进行现场观察得出珊瑚砂基础具有较好排水条件;排水条件下珊瑚砂在上覆动力荷载作用下易发生塑性变形[20]。He等[21]对珊瑚砂进行循环排水试验得到:珊瑚砂的累积轴向应变的不同安定行为与初始孔隙比,循环应力比和固结比有关。秦悠等[22]在排水条件下对饱和珊瑚砂开展不同循环应力路径试验表明:不同应力路径对饱和珊瑚砂累积体应变有较大影响,引入单元体循环应力比(USR)来统一不同应力路径下累积体应变。
本文针对不同细粒含量FC,相对密实度Dr和不同循环应力比CSR的南沙珊瑚砂开展系列排水循环三轴试验,探讨饱和珊瑚砂在不同FC和Dr下累积体应变的发展规律,并建立累积体应变的发展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