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关系变淡,都是从这两个字开始

情感   2024-11-15 20:22   西藏  

击上方蓝字关注末晚






♬最近在听的歌,点击上方即可收听


“活着是一场漫长的告别。我们一边说着来日方长, 一边把彼此走丢在时光里。”

- 题记

我们好像都没空停下来, 听听身边人想说的话。


深夜十一点半,窗外的霓虹将暗未暗,办公室里只剩我一个人和不断闪烁的显示器对视。

这时,手机屏幕亮了起来,是很久没联系的大学朋友。

“忙吗?”我看着这两个字,手指在键盘上悬了很久,末了,还是打出:“有点忙,怎么了?”

等了五分钟,她回复说:“没事,你忙吧”“改天再聊”。

屏幕的光映在我疲惫的眼睛里,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这大概就是我们这代人最心酸的对话方式吧。

明明有很多话想说,却在一句“忙吗”中生生咽了回去。


是啊,谁又不忙呢?

记得前几天刷到一条朋友圈,说北京时间凌晨两点,给深圳的朋友发消息问“忙吗”,对方回:“在开会”。

当时评论区笑作一团,可笑过之后,更多的是心酸。这哪里是段子,分明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就像前两天,我给妈妈打电话,她絮絮叨叨说了很多,外婆的身体,姑姑的工作,还有院子里新种的花。

突然停顿了一下,小心翼翼地问:“你是不是要忙了?”

那一刻,我的心突然揪了一下,想起上个月回家,匆匆吃过饭就赶火车,妈妈追出来塞了个保温杯,说:“知道你忙,多喝点水”。

在车站的灯光下,我看见她的白发又多了些,却还是舍不得说出“其实我也不想这么忙”这句话。


后来整理微信记录时,才发现这一年来,我和很多朋友的对话都是以“忙吗”开始,以“你忙吧”结束。

那些曾经说好要定期见面的约定,那些本该促膝长谈的深夜,都在这来来回回的“忙吗”中悄悄地流逝了。

就像上个月,高中最要好的朋友结婚,我因为赶项目没能参加,只在朋友圈给她点了个赞。

她给我发消息:“知道你忙,下次见”。可是我们都心知肚明,这个“下次”,或许要等很久很久。

前两天翻到一条两年前的聊天记录,是和高中同桌的最后对话:“最近忙吗?”“嗯,挺忙的”“那你先忙吧”。

仅此而已,两年了,我们再也没有联系。

曾经形影不离的情谊,就这样消失在了最普通的问候里。


其实,“忙吗”这两个字,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温柔的疏离,也是最委婉的拒绝。

它像一道精心设计的屏障,既给了开启对话的可能,又预留了结束对话的余地。

当我们习惯性地问“忙吗”,其实是在说:“如果你不忙的话,我们或许可以聊聊”。

当我们习惯性地回“在忙”,其实是在说:“虽然我还在乎你,但此刻我没有时间给你”。

这种温柔的推拒,让我们的关系在彼此都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慢慢变得疏远。

就像上周,我收到了一条微信:“在吗?我和男朋友分手了”。

正在开会的我看了一眼,回复:“在开会,等会儿聊?”

等我忙完已经是三个小时后,再发消息过去,她只回了句:“没事了,我已经想通了”。

那一刻我才明白,有些情绪就像春天的花,错过了绽放的瞬间,就再也看不到了。


我们都明白,所谓的“忙”,很多时候不过是一个借口,是我们给自己的开脱,也是给对方的台阶。

那些总说没时间见面的人,却能在深夜刷到凌晨;那些声称工作太忙的朋友,却能为一部新剧追到天明。

忙,是因为不够重要;闲,是因为足够在乎。

就像前几天,看到一位多年未见的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医院的照片,我立刻打了电话过去,原来是他妈妈做手术,我二话不说请了假,开车去医院陪他。

那一刻我才懂得,这世界上没有人真的忙到连关心在乎的人的时间都没有。

我们总说:“等我不忙了”,却不知道等到真的不忙的时候,那些想见的人可能已经走得很远很远。


所以现在,每当有人问我“忙吗”,我都会停下来想一想:这个人对我来说重要到什么程度?

如果是普通朋友,我会说:“稍等一会儿,让我先把手头的事情处理完”。

如果是重要的人,我会放下手中的工作,认真地问:“怎么了?要不要见个面?”

因为我终于明白,与其用“忙吗”来试探,不如换个方式:“我有话想和你说”“最近还好吗”“要不要一起吃个饭”。

与其敷衍地说“在忙”,不如说得更具体一些:“我这会儿在加班,等会儿聊?”“现在不太方便,晚点给你打电话”。

因为比起礼貌的疏离,直接的真诚或许更让人感动。

别让“忙吗”成为你和在乎的人之间的最后对话。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愿意停下来认真问候你的人,都值得你认真回应。


-End -

文字|末晚大叔/小莫
编辑|末晚大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与君共勉

点亮在看+转发愿你能遇到值得停下来的人。

如果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私信或留言。我会用心倾听,用心回复。

点击下方名片星标


末晚大叔
情感诊疗师,愿你遇良人,余生不悲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