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保护传承一盘棋 文化遗产焕新彩

民生   2024-11-13 23:10   陕西  

↑微信最新改版,点击『岐山同城圈』设为星标🌟


泱泱中华,历史浩瀚,文脉相承,千年不绝。今年国庆假期,岐山县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非遗魅力,吸引了无数游客与文化探寻者的目光。岐山,这片承载着西周辉煌文明的沃土,不仅孕育了西周文化,更孕育出了西周文化瑰宝——青铜器。这段时间,岐山周原博物馆和周公庙等文化名胜古迹人气爆棚,“博物馆热”在这片土地上持续升温。与此同时,青铜器复仿制技艺、岐山转鼓、剪纸艺术等非遗项目也备受瞩目,吸引众多游客打卡,“非遗热”在岐山蔚然成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宝鸡考察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岐山县积极响应总书记号召,以坚定的步伐和创新的举措,致力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让古老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岐山青铜


再现千年辉煌  匠心传承不息


国庆期间,岐山太平寺金石技艺传习所来了一对上海母女。她们怀揣着对青铜器复仿制技艺的浓厚兴趣,专程前来目睹这一古老技艺的风采。在这里,她们不仅感受到了青铜器的神秘与威严,更被匠人们对于技艺的执着与热爱深深打动。
岐山,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这里孕育了璀璨的青铜文化。如今,这份辉煌正通过岐山青铜器复仿制技艺传承人于安君的手得以再现。于安君,这位49岁的岐山铸铜世家后人,自幼便对青铜器复仿制技艺有着浓厚兴趣。他严格遵循古法制作流程,同时巧妙融入现代科技,让古老的青铜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多年来,于安君潜心研究各种历史文献和青铜器制作技艺资料,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拜访学者专家,参观各大博物场馆。他的复制技艺经过不断琢磨研习,大为精进。无论是几米高的青铜器,还是几厘米的小件,他都能复制得形神兼备,令人赞叹。

为了将这一技艺传承下去,2021年,于安君筹建成立了岐山金石技艺传习所,2024年在太白山景区张子街区设立了青铜器复仿制技艺传习基地。他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开设相关课程,在全县范围内培养了一批对青铜器复仿制技艺感兴趣的人才。同时,他还免费传授技艺给收藏爱好者,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这项技艺传承中来。

最近,于安君制作的3件青铜器复仿品正式入藏“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这一殊荣不仅是对他个人技艺的认可,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肯定。他的努力,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感受青铜器的魅力,也让这一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此外,于安君还正着手建设“青铜器艺术品模型电子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主要汇聚国内外所见或所藏的青铜器艺术品的三维高清图像和详细资料,为学术研究提供便利。这一举措不仅推动了青铜器文化的传播与普及,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每一件青铜器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更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于安君深情地说,“我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这份对于技艺的执着与热爱,正是岐山青铜器复仿制技艺得以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

岐山青铜,千年辉煌再现。在于安君等匠人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古老的技艺将继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岐山转鼓


传播西岐古韵  展示非遗魅力
在岐山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岐山转鼓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并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岐山县也因此被誉为“转鼓之乡”,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用鼓声讲述着古老的故事、传承着千年文化。
冯军刚,岐山转鼓非遗传承人,自幼便与鼓结缘,对打鼓技艺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理解。他不仅自己刻苦钻研,还积极带动身边的人参与,共同感受鼓声的震撼与魅力。在他的组织下,一支由爱好者组成的锣鼓队应运而生,他们进行基础训练,共同提高技艺,让岐山转鼓在更多人的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9月24日,陕西省优秀民间锣鼓展演在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帷幕。在这场群英荟萃的盛会上,岐山转鼓脱颖而出,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激昂的气势成为全场焦点。鼓手身姿矫健,鼓声震耳欲聋,每一次击打都仿佛在诉说着西岐大地的古老传说,让在场的观众无不为之震撼。

岐山县凤鸣镇“90后”青年冯盼盼是锣鼓队中的一员。她激动地说:“每次打鼓都让我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因为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大力传承和弘扬。”在她眼中,岐山转鼓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34岁的黎磊已经是锣鼓队的骨干力量。他感慨地说:“通过参与岐山转鼓的表演和训练,我不仅学到了技艺,更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每一次擂鼓,都仿佛在与古人对话,让我更加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17岁的学生李鑫熠虽然年纪尚小,但已经对岐山转鼓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坦言:“虽然训练很苦很累,但每当我看到鼓手们精彩的表演,听到观众热烈的掌声时,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鼓手,为传承和弘扬岐山转鼓贡献自己的力量。”

岐山转鼓的每一次擂响,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致敬。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岐山转鼓不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现,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激励着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岐山转鼓的鼓声永远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岐山剪纸


绘就文化长卷  绽放璀璨光芒
“来岐山,不仅饱览了美景、品尝了美食,还体验了剪纸的乐趣,让我感受到了传统非遗文化的无穷魅力。”重阳节当天,游客乔志红在领略当地美景和品尝美食后由衷地赞叹道。

当天,岐山县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游客呈现了一场文化盛宴。而在这些活动中,岐山剪纸省级传承人徐引娣更是以她精湛的剪纸技艺,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目光,成为全场焦点。她以一双巧手、一张红纸,绘就了一幅幅生动的文化长卷,成为重阳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走进徐引娣工作室,仿佛踏入了一座剪纸艺术的殿堂。琳琅满目的剪纸作品挂满了墙壁,每一件都凝聚着徐引娣的心血和智慧。今年61岁的徐引娣,自幼跟随母亲学习剪纸技艺,几十年来,她不断钻研、不断创新,将传统剪纸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了《周公》《二十四孝》等许多具有深刻文化寓意的作品。这些作品以传统历史故事为题材,通过剪纸艺术的形式,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有《双凤戏牡丹》等民俗题材作品,以其生动有趣、寓意吉祥的特点,深受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喜爱。每一件作品都仿佛是一个小小的文化窗口,让人们得以窥见岐山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瑰宝。

不久前,徐引娣刚从日本东京载誉归来。在那里,她参加了由西安工程大学、日本丰岛区日中友好协会主办的2024西安传统文化作品展。岐山剪纸以其独特的艺术风采,深深吸引了众多日本观众的目光,成为展会上一大亮点。这不仅是对徐引娣个人技艺的肯定,更是对岐山剪纸这一传统非遗文化的国际认可。

作为传承人,徐引娣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她不仅培养出了两名技艺娴熟的徒弟,还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西周王朝十二人物系列剪纸作品等新品。同时,她还积极探索剪纸与文创产品的结合之路,推出了剪纸扇子、壁画等个性化定制产品,深受游客喜爱。这些创新举措不仅让岐山剪纸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一传统非遗文化。

采访结束时,徐引娣信心满满地说:“我要用一张红纸、一把剪刀,把这种传统文化一直传承下去。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岐山剪纸一定能够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9月24日,陕西省优秀民间锣鼓展演在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帷幕。在这场群英荟萃的盛会上,岐山转鼓脱颖而出,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激昂的气势成为全场焦点。鼓手身姿矫健,鼓声震耳欲聋,每一次击打都仿佛在诉说着西岐大地的古老传说,让在场的观众无不为之震撼。

岐山县凤鸣镇“90后”青年冯盼盼是锣鼓队中的一员。她激动地说:“每次打鼓都让我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因为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大力传承和弘扬。”在她眼中,岐山转鼓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34岁的黎磊已经是锣鼓队的骨干力量。他感慨地说:“通过参与岐山转鼓的表演和训练,我不仅学到了技艺,更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每一次擂鼓,都仿佛在与古人对话,让我更加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岐山人心中的坚定信念。展望未来,岐山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上,将继续砥砺前行。政府资金扶持、收徒传承、非遗产品市场化等一系列有力举措,正不断激发着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岐山县的非遗保护开发热潮,不仅让当地群众便捷体验非遗艺术,更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师生的关注。目前,全县共有省级非遗项目11个、市级非遗项目7个、非遗传承人28人,48个非遗项目被列入县级保护名录。岐山青铜器复仿制技艺、岐山剪纸、岐山泥塑等7个非遗项目入驻岐山县太平塔街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片承载着西周辉煌文化的土地上,岐山将书写更加辉煌灿烂的文化篇章。

来源:掌上宝鸡

免责声明:本号部分文章、视频、音乐、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后台聊天框回复:0526

公告原文 | 下载附件 | 报名入口


免责声明:本号部分文章、视频、音乐、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岐山同城圈
岐山人的同城生活圈,传递岐山最新资讯,关注百姓关心话题。 商务合作QQ:5844052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