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过近期的大热电影《抓娃娃》,或者经典的《楚门的世界》,你一定会理解,当故事的主角生活在一个一切都早已被事先安排好的世界里,是多么的可怕和悲哀。
而巴黎奥运会田径女子100米资格赛,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来自于一场大型的“抓娃娃”行动。
当屏幕里显示出参加资格赛的36名选手的个人信息时,看着那些陌生的国旗,以及此前或许闻所未闻的国家名字,很难没有一种这样一种错觉——“我大概不是在看奥运会,而是在看什么‘猜国旗’之类的益智类节目吧”?
如果再看完这36名选手的比赛,观众恐怕会更加感到疑惑,因为她们中的大部分人,单以成绩而论,根本达不到奥运参加奥运会的水准。
所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实上,这36名选手,还真不是通过参加奥运资格选拔赛获得的名额,她们之所以能够参加比赛,完全是因为获得了由世界田联发放的“通用名额”(Universality Place)的缘故。
什么是通用名额?
简单的说就是,如果某个国家或者地区,没有产生某个项目的达标选手,那么国际田联将会对该国发放一张外卡席位,以邀请这个国家的运动员参与到奥运盛会当中来。
在巴黎奥运会当中,通用名额仅仅只针对100米、800米和马拉松项目。
如果想要获得这个名额,该国家或者地区的奥委会就必须在5月31日之前,将推荐运动员的个人情况以书面申请的方式交到国际田联的手中,并由国际田联的委员们通过商议决定是否通过。
如果您是一名盲生,现在应该就已经发现了华点——通用名额的关键不是看成绩,而是“个人情况”。
比如来自帕劳的小姑娘悉尼-弗朗西斯科,她的母亲佩奥里亚曾经参加过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为了纪念那次难忘的经历,就给女儿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并希望她有朝一日也能够参加奥运会。
而现在,感谢国际田联的慷慨,弗朗西斯科母女“薪火相传”的心愿得以实现了。
悉尼-弗朗西斯科
还有来自阿富汗的短跑远动员基米娅-尤素菲。
28岁的基米娅,已经是奥运会的三朝元老了,她的故事相信不少人都有一定的了解——为了反抗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为了对抗塔利班所推出的“妇女不得参加体育运动”的规定、为了阿富汗妇女的合法权利得到伸张,这名运动员一直坚持通过参加国际大赛的方式来为阿富汗妇女发声。
基米娅经常对记者说的一句话就是:“阿富汗女孩现在彻底失去了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这公平吗?所以我更要坚持跑,不然我们会被忽略。”
基米娅-尤素菲担任阿富汗旗手
这样的“个人情况”,当然会打动到国际田联。
所以,尽管她在里约和东京奥运会里几乎都是跑得最慢的那名女孩,尽管她接受了多年的跑步训练之后仍然跑不到13秒,尽管她有时还会在赛场里打出一些“请大家关注气候变化”之类的标语……
但她还是能够站在巴黎的田径场上——代表着阿富汗国内所有被剥夺了体育梦想的姑娘们,代表着“女性力量”,非常了不起。
巴黎奥运会赛后举出“接受教育,我们的权力”标语
再比如来自土库曼斯坦的瓦伦蒂娜-梅列多娃。
今年已经39岁的瓦伦蒂娜,此前曾经代表过土库曼斯坦参加了2008北京奥运会,在那之后,她就再也没能突破过奥运A标,但她却一直坚持活跃在赛场上,去年甚至还拿到了亚洲室内锦标赛女子60米跑项目的第六名。
这样“老骥伏枥”的励志故事,也很能打动国际田联,他们当然愿意奉上名额一个,让她得以在16年之后重返奥运赛场。
瓦伦蒂娜-梅列多娃
以及来自南苏丹的选手露西亚-莫里斯。
如果大家对东京奥运会的故事还有那么一些印象的话,应该会记得,当时的南苏丹代表队为了适应场地,前往日本集训,结果却因为疫情和国家内战导致了代表队不得不滞留日本的前桥市长达18个月,期间南苏丹的运动员们与前桥市的市民们还发声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并互相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莫里斯就是当时队伍里唯一的女性选手。
而她最大的愿望,除了希望“世界和平”之外,就是打算在退役之后在祖国开一个田径训练营,用以帮助那些有天赋的孩子。
露西亚-莫里斯不幸在比赛中受伤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来自巴基斯坦的法伊卡-莉亚兹曾是一名冰球运动员,而现在她是巴基斯坦水电发展局的员工,跑步是她最大的业余爱好;来自关岛的雷吉-图佳德-沃森,是一名前美国海军军官,为了这次参加奥运会,她不得不在硫磺岛号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上进行短跑训练……
无论如何,相信大家看过这些选手的故事之后,应该能够意识到,奥林匹克运动会不应该仅仅是一次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大会,同时也更应该是一次更团结的和平盛会。
用一句篮球圈的经典言论来说,这些女性选手们,“每个人都是各自故事里的乔丹”。尽管相对那些顶级运动员来说,她们可能跑得没有那么快,但她们能够出现在这里,就已经是这些小国的奥运英雄了。
巴基斯坦选手莉亚兹和阿曼选手艾尔阿拉维
而且,在本次奥运会上,这36位选手当中有13人打破了个人最佳成绩!
无怪乎英国《卫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从美属萨摩亚到阿富汗,她们是最快的女人中最慢的,她们都有一个故事要讲》的文章,盛赞了国际田联的这一举动,并称其为“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
让奥林匹克的精神之花,盛开在那些体育贫瘠的国度里,通过运动员的表率,使得当地民众能更好地意识到体育竞技的美好。确实是让人非常感动,还有什么能够比这些故事更奥林匹克呢?
只要……你不去详细地翻阅更多选手的资料。
可一旦你逐一翻阅这36名选手的资料,很难不发现一些颇具讽刺意味的事情。
就像来自所罗门群岛的莎伦-菲里苏瓦。
这位大姐在里约奥运会上获得了女子5000米跑的通用名额,又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了马拉松的通用名额。
她是所罗门群岛1500米、3000米、5000米、10000米和马拉松项目的纪录保持者,这个国家最传奇的长跑运动员。
从马拉松到100米的莎伦-菲里苏瓦
但此次巴黎奥运会,国际田联给所罗门群岛通用名额的所属项目是女子100米,于是所罗门群岛的田径协会也顺势向奥委会推荐了两名当地最优秀的短跑运动员。
您猜后来怎么着?
奥委会否决掉了推荐,然后继续选择了莎伦大姐——这位长跑选手——去巴黎参加100米跑。
对于这一决定,所罗门群岛的田径协会主席表示感到“极度震惊”,而被否决掉的两位被推荐人之一的乔维塔-阿尔尼亚则伤心地对记者表示:“我才是短跑运动员,我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我想我以后再也不会参加比赛了。”
听上去是不是有些不那么奥林匹克了?
即便如此,新闻报道依然可以是励志的“莎伦在奥运会创造了个人最佳成绩”
更讽刺的还有。
比如一些曾经是法属殖民地的国家,他们的运动员似乎就同时拥有着本国与法国国籍;又或者加勒比海区域或者南美一些国家的运动员,他们也同时拥有着本国与美国国籍。
当然,想要什么国籍是个人的选择,但若是居住地都写着“法国”和“美国”时,便令人感到有些疑惑了。而国际田联没有选择当地的运动员,而是让这些“外来人口”来代表他们参赛。
比如其中某位选手,代表的是某加勒比海岛国,但选手履历上分明写着,自小与父母一同移民到美国,并在美国接受教育,在美国上了大学,并且还在今年获得了医学博士的席位。
又比如另外一位选手,父母都是非洲某国的难民,但她自幼起就在法国长大,却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法国是我的第一国家,但我要代表我的第二国家参加奥运会。”
这样的例子并非唯二,而是有很多。
归化血裔想要代表自己心目中的祖国出战,这没有任何问题——就像本届奥运会女子100米金牌得主阿尔弗雷德,她也在美国读大学、在美国接受训练,她初中之后就离开了圣卢西亚,但不妨碍圣卢西亚的民众为她感到自豪。
但是,和那些人不同的是,阿尔弗雷德的奥运资格,完全是她自己通过奥运预选赛拼来的!
而那些连自己“祖国”的土地都没有踏足过的选手,利用这个国家的参赛名额来装点自己,从而让自己成为所谓的“小国之光”?
这真的一点也不奥林匹克。
国际田联发放通用名额的初衷当然是好的,而且确实也能通过其中许多选手来感染到许多体育贫瘠地区的民众。
可这变了味儿的执行,难道真的不该稍微管束一下吗?
当人们都在刻意创造故事,把运动员和国家作为棋子,用提前设想好的剧本去向全世界介绍这些精挑细选的“奥运英雄”的时候,奥林匹克精神去了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