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示范,这个区为什么能?

文化   2024-12-02 18:15   安徽  
一没有西安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没有长沙这样富集的文旅资源;

三没有上海这样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
这“三没有”是很多地方发展文化产业的“烦恼”,如何去破解?
合肥市包河区立足自身,选准创意文化产业赛道,创新打法,探索出了一条特殊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国唯一的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和全省唯一的创意文化产业战新基地。

合肥包河区为什么能?



01

选准产业赛道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文化产业说起。
文化产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群,涵盖了从创作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包括‌影视、音乐、出版、游戏、设计等各种产业类型。
包河区应该发展什么?
包河区深知一个地方发展文化产业,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应该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优势和发展条件,选准赛道,聚焦发展。
从资源禀赋来看,包河区自身最大的优势是科创。包河区背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国家广电总局三院等高校院所,这决定了包河区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具备科技属性。
从自身条件来看,包河区作为千亿城区,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能够为文化产业赋能。同时,包河区作为合肥市主城区之一,土地因其地理位置优越,日益稀缺,第三产业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
从政策利好来看,2012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和安徽省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在安徽设立“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批复将基地设立在合肥市包河区。这为包河区发展文化产业带来了极大的政策利好。
在充分借鉴上海、杭州等地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基础上,包河区选择了一条赛道—创意文化产业,聚焦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创意设计、创意休闲四个发展方向。
“这既能充分发挥包河区的科技创新优势,又对土地没有特别大的需求,更契合包河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有了明确的产业方向后,就要实打实的干,由谁来干?
包河区坚持顶格推动,由区委宣传部统筹协调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实施“一位区领导负责、一个工作专班推进、一套产业政策支持、一批项目载体承接、一家国企全程服务” “五个一”工作法,将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纳入区级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在工作推动上,包河区在安徽省较早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简称区文产办),推进全区创意文化产业发展。
“区文产办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而是一个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门机构。”包河区文产办主任刘圣才说。
队伍有了,该从哪里入手?
包河区从规划开始着手,注重全域联动、错位发展,依托全省首个创意文化产业战新基地,打造79平方公里的包河创意文化产业园,构建一轴(马鞍山路—包河大道轴线)、两核(滨湖卓越城和骆岗公园)、三圈(包公园文旅集聚区、中国视界、滨湖文旅集聚区)、四片(合柴1972文创片区、宁国南路文创片区、磨滩文旅片区、沈福文旅片区)”发展格局。
在此格局下,包河区重点打造“一城十园”的产业发展平台。
“一城”就是规划14平方公里的滨湖卓越城,“十园”就是骆岗公园、皖新文化科技创新中心、安徽数字文化科技产业园、安徽数字新媒体科技产业园、合柴1972文创园、津门水街、合肥报业数字创意产业园、平安大厦、罍街4期、沈福文创基地等十个文化产业发展平台。
有了干事创业的队伍,也有产业起舞的平台,接下来的关键就是怎么干。

包河区有自己的打法,走出了不一样的步法。



02

打好文化“融合牌”


一个地方发展产业,首先得要有项目,特别是要有大项目。包河区是如何集聚项目的?
“抓好龙头带动,坚持‘做大存量企业就是最好的招商引资’,围绕存量拓展增量、围绕增量抓配套,着力培育‘链主企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的产业生态。”刘圣才分析说。
具体来说,以海豚新媒体、安徽广电科技公司等为龙头,集聚了200多家广播影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广播影视科技研发水平全国领先,建设国家虚拟现实制作技术应用示范实验区;
以全国文化30强安徽新华发行集团等为龙头,集聚了200多家数字出版类企业,建成了以皖新传媒为代表的数字出版发行产业生态体系;
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安达创展等为龙头,集聚了100多家数字创意企业,在科技展陈领域全国领先;
以全省十大设计院为龙头,集聚了100多家创意设计企业,集聚度全国领先。
目前,包河区已有各类文化产业法人单位6200多家,规上文化企业180家,文化行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7家。
一方面,做好产业集聚;另一方面,包河区深刻把握文化产业数字化变革浪潮,大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行业、跨要素融合发展,打出三张文化“融合牌”。
第一张是文化+科技。科技是包河区的最大优势,包河区充分发挥中科大、合工大、安徽创新馆、科技大市场等科技成果转化优势,把数字技术、虚拟现实、元宇宙、区块链等科技元素融入文化产业。华光8K超高清、美丽科学等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转化,国家广电总局三院安徽分院等文化科技融合示范项目成功落户,安达创展成功获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走进合肥安达创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沉浸式实验室”,裸眼4D、全息炫屏、互动魔法墙、移动开合屏……作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与科技融合企业之一,安达创展近些年来持续加大数字技术研发投入,研发的多屏联动裸眼3D技术让人眼前一亮,包裹文化内核,看似冰冷坚硬的黑科技,也更显“柔情”,透露出人情之味、艺术之感、文化之韵。
第二张是文化+金融。包河区充分发挥辖区“滨湖金融小镇”资源富集的优势,目前集聚各类金融机构500多家,其中省级以上金融总部达50家,大力发展为文化服务的金融、为金融服务的文化,参与设立省市文化产业专项投资基金,组建区级文化产业基金,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需求。
第三张是文化+旅游。包河区依托十大文化场馆、包公园等名胜景点,将罍街、合柴1972、磨滩大街等特色文化园区、街区打造成为市民喜爱的“网红打卡点”,滨湖集团获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十几年前,罍街还是包河区宁国路与水阳江路交口处一片废弃水塘。现在,罍街“摇身一变”,成为“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全国夜间经济示范街区”“中国特色美食名街”“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年接待游客量达600万人次;磨滩大街“一次尝遍合肥美食”活动,累计接待近30万人次,直播点赞量超6万次,直接拉动消费超5000万元。
如今,在包河区,“文化+”有了更多演绎方式,在本土文化IP的赋能下,安徽直播经济总部基地、安徽数字新媒体科技产业园、安徽数字文化科技产业园陆续建成,创意文化持续“出圈”,形成了声势,打响了品牌,让合肥乃至安徽成为新晋热门打卡地。

而在这背后,还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



03

“政策能兑现,服务很有感”


“我们对这里的服务很有感!”
“包河区创意文化产业的政策能兑现,可以精准滴灌到我们企业家的内心。”
“包河区行业主管部门,经常性问需于企、解难于企,在这里创新创业很安心、很舒心。”
……
企业家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答案就在于全力做好服务这篇大文章。
包河区突出“机制整合”,打造人才服务、产业孵化、技术研发、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创投融资等“六大服务体系”,全要素支持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持续厚植产业发展支撑。
与一般的园区不一样,包河区创意文化产业园实施链长制,组建创意文化产业链党委和产业链专班,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定期调度;区委分管负责同志担任链长,文产办负责统筹规划和产业政策。同时,成立区文投公司负责日常建设管理,形成区文产办和区文投公司政务、商务“双服务”同步推进的为企服务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创意文化产业链党委中,不仅只有国企,也有民营企业,合肥安达创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正前担任党委副书记。
“这体现了包河区一视同仁,让我们备受感动,备受激励。”王正前说。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支撑。在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包河区一直将优化人才招引机制放在突出位置,先后与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复旦大学等知名院校开展合作,北影影视科技产业园、海轩科技教育公司等先后入驻,进一步提升产业人才培训能力。
同时,通过持续柔性引才育才,突出人才政策与产业政策同频共振,把人才评定权更多交给企业,让人才政策精准对接发展所需、企业所急。大力建设人才公寓、引进国际学校,近两年培育引进文化类创新创业人才团队57个,形成了人才竞相涌现、人才团队支撑有力的良好发展格局。
与优化人才招引机制同步推进的,是持续优化政策扶持机制。
包河区统筹用好国家、省、市各项政策,出台区级产业扶持政策,通过事后奖补、贷款贴息和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发展,近五年累计为134个文化类项目兑现政策扶持资金8.8亿元。
我们要让企业知道,申报政策不是占便宜,而是企业的权利。同时,我们也不能设置过高的政策享受门槛,让政策成为“空中楼阁”,政策就是要管用、有效。目前,包河区已经实现政策‘免申即享’70%的覆盖面。”刘圣才说。
这让企业家们很有感。“对于我们企业家来说,不仅仅是享受到了政策,更重要的是通过享受政策,搭建起了与政府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密切了双方的联系。”合肥安达创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颖说。
2024年7月,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包河)行动方案》,为包河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明确了目标、方向、路径。

“成全了企业家,就是成全了包河区创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包河区实现文化产业主营收入439亿元,包河创意文化产业园成功获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实现了由省级基地向国家级示范园区的迈进,这也是安徽省唯一上榜的文化产业园区。在首次发布的“2023年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百强区指数”排名中,包河区位居全国第16位。



04

向包河区学什么


放眼全国,创意文化产业赛道不只包河区一个选手,能在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走在前列,包河区有其独特的原因,这对全省各地选择、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是理念引导行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选准发展赛道,破解干什么的问题。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禀赋特点和战略定位,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包河区坚持因地制宜,深耕细作创意文化产业,把自身的科研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等融合转化为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动能,成功打造出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是坚持顶格推动,创新制度设计,解决谁来管、谁来干的问题。
包河区组建了创意文化产业链党委和产业链专班,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文产办,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强化专班职责,不仅有效破解了产业发展的管理与执行问题,更成功构建起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形成了从决策到管理再到运行的闭环式链条。
三是创新打法,坚持规划引领,做好龙头带动,打好“融合牌”,着力构建产业生态体系,解决怎么干的问题。
包河区坚持规划先行,打造产业平台,以“链主企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为路径,精准引育一批链主企业、重点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及时发现一批高成长企业,打好文化“融合牌”,“头雁”领航“雁阵”齐飞,有效提升了产业链韧性和融合发展水平。
四是凝固合力,强化政策扶持,提升服务质效,以推动企业携手包河“双向奔赴”形成最大向心力,解决持续干的问题。
包河区坚持把政府的产业愿景与企业的发展诉求有机结合,提升政策指向性、便利度和竞争力,全面、精准、快速、便利兑现惠企政策。
“公司发展这么多年,我们真的感受到‘贴身式’服务,每年能够享受到超过100万元的研发费用补贴,而且我们获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还有专项的政策补贴。”李颖介绍说。
同时,包河区瞄准企业、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需求,让民营企业家进入产业链党委,增强企业家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信任感,让投资包河区的企业都能找到“家的感觉”、感受“家的温暖”,凝聚了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强大合力。
从2012年选准发展赛道后,包河区定了就干、干就干成、干就干好,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创意文化产业,这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或目标,而是已成为包河区所有企业家的共识。
在合柴1972的园区里有这样一段标语:“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其实,‘工匠’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相连。把做的事看成有灵气的生命体。

这段话,也是包河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动写照。


-- END --

作者:姚成二 许盼丽 程炎

编辑:纪海涛 / 审稿:王运宝

转载请注明来源




大家都在读

1、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最新署名文章
2、干部任前公示公告(2024年11月30日)
3、省委书记用6个半天主持专题会议,谋划明年经济工作(视频)
4、地方政府并购招商的七大模式





喜欢,就“一键三连”吧!

决策杂志
决胜千里,策赢天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