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强基 · 全民反诈 | 这是一篇最需要转发家庭群的漫画

政务   2025-02-06 11:37   云南  



  “辅导员”“营养师”“康复理疗师”,这些高大上的身份,配上健康讲座、专家直播、天花乱坠的术语,共同搭建起养老保健的“伪科学”大厦。


  保健品是怎样“围猎”老年人的?


  一、放长线


  1.初期建联。用鸡蛋、大米等便宜日用品进行地推,趁机添加老人微信、建群、办会员卡。


  2.培养习惯。每天发小红包奖励,让老人定点参与群打卡。


  3.增进感情。日常嘘寒问暖,逢年过节上门探望,逐渐变成“干儿子”“干女儿”,获取老人信任,借机打听老人的基础病、家庭情况、养老金水平,为精准推销做准备。


  4.组织活动。邀请老人参加健康讲座、集体旅游等,打造老人共同玩乐的社群氛围。


  二、钓大鱼


  1.针对老人病症夸大产品效果,引导老人购买。“包治百病”是基础操作,三高、糖尿病、关节炎等常见病是宣传重点。


  2.组织线下讲座,请购买过的老人分享经验,营造抢手的购买氛围。“气氛到那儿了,只有极少数老人能扛住不买。”


  3.销售哭诉如果业绩不达标便会失业,习惯了“干儿子”“干女儿”的关爱与服务的老人,通常会心软。


  4.面对子女的阻拦,销售会暗示老人把握金钱的支配权,导致“孩子越拦、老人越要买”。


  针对诈骗犯罪,我们常说“没有上当受骗不是因为聪明,而是没有遇到适合自己的骗局。”而老人心甘情愿购买保健品,也说明保健品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比如——


  归属感。当家人的关怀不足,就给了“干儿子”“干女儿”可乘之机;


  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我得健康,不能给孩子拖后腿”;


  生命流逝带来的健康焦虑。让部分老人把保健品当作生活支点,表示“只要保健品没吃完,我就不会死。”


  还有久病难医的老人,哪怕知道是三无产品,有一丝希望也愿意尝试。


  或许,他们想买的不是保健品,而是情感支持、健康和安全感。











来源:央视网、中国普法微信公众号

责编:王   倩   兰   翔

初审:曾雪梅  方绍泽

二审:夏   沁  刘相云  马   远

终审:王定松

投稿邮箱:wxxwtyyx@163.com


微扎西
发布权威信息的官方平台,展示威信新形象。欢迎@微扎西,开启愉快网络之旅。(新浪、腾讯、人民微博已同步开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