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跳楼女生遗书引热议:“孩子不跳楼,就是成功。”

教育   2024-10-16 12:31   湖北  
身边有个朋友,最近来跟我吐槽遇上了青春期危机。
抱怨,孩子长大不贴心,青春期叛逆值MAX。
以前学校里发生点鸡毛绿豆大的小事都跟我分享,现在回家就关上门刻意躲着。
盯着吃饭,盯着写作业,盯着睡觉...一顿劳心劳力的忙活,结果换来孩子一句“你能不能别烦我!”
......
后来这个朋友我都劝她们说,为什么非得跟娃处的像是仇人似的,见了面就分外眼红。
尤其是大部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脱了金箍的“泼猴”,你越管,他们越对着干。
这时候家长选择做旁观者,装聋作哑,反而能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就像那句话说的:“孩子不跳楼,就是成功。”
想到每一届家长都会经历类似的情况,今天我就想来聊聊我的看法。

先来分享两个最近看到的新闻。
一个是四川乐山中学男学生当街和母亲扭打。
视频里面,男孩看上去是十二三岁,正是身强力壮、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
而母亲瘦瘦小小,根本没办法制服一个“人高马大”的青少年。
而他们扭打在一起,仅仅是为了争夺一个手机。

有知情人透露:
因为男孩沉迷手机游戏盒短视频,成绩一落千丈。母亲发现后,直接没收了手机还明令禁止使用。
但没想到,男孩的爷爷偷偷又给他买了手机,被母亲发现后过来再次没收,于是遭到了孩子激烈的反对。

如果不了解事情原委,你一定也跟我一样好奇,这对母子什么仇什么怨啊。
就为了抢手机,短短几分钟里,一个男孩可以狠心到多次把自己母亲从地上拖拽起来又摔在地上,丝毫不关心她是否受伤。
相反脸涨得通红,眼里透出一种近乎疯狂的执著。直到路人看不下去,纷纷将缠斗中的母子拉开,才勉强平息了这场争执。

看完整个视频我感觉挺窒息的:
因为一个手机,就能把自己母亲伤害到这个程度。
也因为这个母亲,哪怕颜面和自尊荡然无存,也依然在企图用这种强硬的方式来教育。
退一万步讲,你想啊,如果没收手机有用,在她第一次没收男孩手机的时候就应该已经见效了,也不会再发生后面的这个事件。
由此可见家长的某些“硬控”行为,孩子实际上压根不把事儿当事儿。
控制的时间久了,压抑突破临界点,情绪会化作洪水猛兽,反向吞噬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当然,有的孩子发泄情绪,是带有攻击性的。
至少他们会寻找情绪的宣泄口。
而更怕的是那些,看似听话懂事,默默积攒负面能量,最终在伤人和伤己之间选择扼杀自我的孩子。
就像之前中秋节广东跳楼自杀的中学女生美美。

她在跳楼前还留下了自己的绝笔:
“妈妈对不起,我不能给你尽孝了。”
“我用了你太多钱...都是我的错,我只能现在让你止损了。”
“我不在的时候你要照顾好自己,收集不要看的太晚。”
“妈妈,美美永远爱你......
有人觉得,青春期不叛逆的孩子是来报恩的吧。
但其实不是的。
不同性格的孩子,表现出的叛逆可以是对外,也可能是对内的“自我惩罚”。自杀不过是他们以献祭生命的方式,对自己进行的最后一场惩罚。
心理学上有种说法:
一个孩子上蹿下跳、左翻右跃、搞七搞八,犹如荒原撒欢的怪兽,这是他们对外释放了攻击性。
而攻击性,是原始生命力旺盛的表现。
反之那些看起来从不惹事的孩子,他们从不向外攻击他人,只能向内惩罚自己。
伴随越惩罚,内在的生命力越弱,直到最后一根稻草落下,最后一点希望破灭,整个人被“死能量”霸占。
所以大家在拥有共识:现在青春期孩子是敏感的。
但不管是叛逆,还是过度乖巧的孩子,都需要家长看见孩子内在的需求。

心理学之父斯坦利·霍尔说: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犹豫不决和矛盾情绪的过渡阶段,是风雷激荡的人生时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生理上开始成熟,很多孩子的身高和视线,都能与成年人对视了。这种身体变化,会让他们感知到自己“我长大了”。
可是,自我意识萌生的孩子,与还未跟上变化的家长,由认知的信息差、沟通的不顺畅,进而导致矛盾随时一触即发。
青春期这阶段,可能我们都知道不要管太多,但有时候就是不自控。
有一次我和娃放假准备出远门。
出发前一晚,我一直在催闺女快理东西。
甚至我还美其名曰,提早做好准备,避免到时候匆匆忙忙的又容易丢三落四。
一开始娃还会不耐烦的回我一句“知道啦。”
等我念叨得多了催得多了,她也就索性不鸟我了。
后来第二天一大早我妈来我家,大清老早八点钟问怎么还没出发,怎么东西还没整理好(实际上我们是下午四五点的航班,时间绰绰有余。
当时我突然就能理解前一晚娃的心情了。
我还用我回我妈的问题,狠狠怼了自己一遍:
这行李,早理晚理有区别吗?
如果我能确保东西不落下,那我吃饱了给自己(也给娃)施加不必要的压力呢?
你瞧,成年人也会叛逆,更何况是敏感阶段的孩子们。
有一种“海格立斯效应”,是弹簧式的反抗行为表现。
简单说就是“你跟我过不去,我也让你不同快。”
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这种效应尤为明显。
父母管教的越严格,孩子越叛逆;父母的言语越激烈,孩子的反抗行为越极端。
想起去年知乎上一篇热议贴:
原本是这位妈妈的求助,结果一言不合被网友“群攻”了。
留言底下也有不少“过来人”,诉说自己青春期时被家长的不理解,以至于这个心结到现在依然都在。
种种迹象都表明:
高高在上的说教、一味的指责、无穷无尽的唠叨,是青春期孩子最反感的事情。
教育是一个持续进行却又不断变化的过程。
在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需要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同的。
孩子还小时,需要父母的管控,为他们指明方向、树立三观,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但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们渴望独立、想要脱离父母的束缚,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若是此时父母还一味的想要“控制”他们,只会使双方的对抗不断加深。
因此为什么说,和青春期的孩子硬碰硬,家长只会满盘皆输,就是这样的道理。
不对等的沟通、“较劲”的交流方式,容易会出现父母埋怨孩子不听管教,孩子厌烦父母管得太多的情况。
这像两个同极相对的磁铁,始终无人退让,只会同极相斥、两败俱伤。
每个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都有一场战争,父母赢了是悲剧,孩子赢了才是喜剧。

金星曾经在节目里探讨过青春期的事,她说:
“青春期的孩子是什么?青春期就是明明知道还是个孩子,还自认为是个大人了。
但父母千万不能戳破他,父母要学会用爱给他小心翼翼地包上一层薄膜。
等他自己慢慢地成长,等他慢慢地戳破那个薄膜。等他自己从一条小虫蜕变成一只蝴蝶的时候,青春期父母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看完发人深省。
为什么家长觉得青春期孩子难管,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一点——管得太多。
事实上,青春期的孩子看似剑拔弩张,什么都要自己做主,但这正是他们需要父母坚持陪伴的时刻。
就像《解码青春期》一书中写的:
“在青春期,身体和心灵的突变就像一场剧烈的风暴。每一个看上去叛逆、难以接近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强有力的支持。”
而家长们在这个阶段,更应该做到3点:
1、“闭嘴”是标配,共情是顶配。
其实孩子的圈子很简单,压力无外乎来源于学习、生活。在不过度干预他们之余,我们也可以适当“打探”。
好比,孩子跟你抱怨总是考试。会不会是孩子担心自己考不好?成绩不好会不会就被认为是坏孩子、笨孩子?
又像是,孩子跟同学打架。是不是在学校被欺负了?被妈妈知道后会是什么样的一个反应?
电影《垫底辣妹》中,女孩沙耶加的妈妈就是一个擅长共情的家长。
当女儿付出了努力,成绩依然没有起色,崩溃大哭时,她没有像普通父母那样,说一些“你应该再努力一点”之类的大道理。
而是温柔地说:如果觉得太累了,放弃也没有关系,你已经很努力了呀。正因有理解和支持做后盾,原本有些贪玩、叛逆的沙耶加才能逐渐走上正轨。
青春期孩子偶有的敏感、焦虑,在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话语背后,一定有着他们想要表达的诉求。
2、维护孩子脆弱的自尊,用朋友的方式接近他们。
孩子犯错有“七不责”,其中第一条,就是“对众不责”。
孩子是个独立的人,他也“好面子”,尤其是在有同龄人在场时,尊严更是不容侵犯的。
我们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
如果今天你在熟悉的朋友、同事面前被父母打了,是不是第一反应感觉“丢脸”?
因此不管是不是孩子犯错,给他们留体面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
即使责任的确是在孩子身上,也可以先保持沉默,回家后在进行沟通。
这种做法不是无条件的包容,而是让孩子觉得“我被看见、我被重视”。
处成近似朋友的亲子关系,才能让孩子觉得放松。
3、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
成长从来都不容易,迷茫、焦虑和痛苦往往是常态。
在青春期这个阶段,孩子们一边推开父母的管束,一边又渴望着父母的支持与陪伴。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关注和支持,让孩子的心灵有依托的港湾和坚实的后盾,守护着孩子脆弱而自由的心灵。
只有给他留下足够自由的空间,他才能肆意生长、向阳而生。
留出交友的空间,锻炼他与人相处的能力;留出娱乐的空间,培养他自律自控的能力。
留出想象的空间,让他成为他想成为的大人。缺半天课,一次没考好,崩溃哭一场...
这些放到人生长河里看,根本就不算什么。
最重要的,这是我的孩子,只有我能保护他。我要在他受伤时,让他记得回家的路。
记住了回家的路,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
共勉。

-END-

2015年至今,老虎工作室总共发布了15000+英文启蒙课程、12000+中英文故事、6000+育儿分享才艺课程,有声资源总数仍在快速增长。

部分节目辐射至各主流有声平台,并长期占据各儿童频道榜首,总订阅量超过700万人,总收听量超过19亿次。
老虎工作室英文启蒙团队致力于帮助0-12岁孩子在沉浸式的体验中学习英文、爱上英文,为不同阶段孩子量身打造“听说读写”的完整解决方案。
老虎工作室会源源不断地向大家输送最前沿先进的学习理念与方法,为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孩子提供对应的课程和学习资源,为家长们提供各种家庭辅导策略和教育养成方案。


更多资源,尽在会员中心

老虎工作室
名师带领孩子中英文同步提高,专家引领父母育儿生活两不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