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会第一家国营工厂的沧桑衍变

民生   2025-01-06 22:23   广东  

   点击上边蓝字,关注我们

【第一六二期】《四会文史》四会第一家国营工厂的沧桑衍变

四会橡胶制品厂,是我市最早成立的地方国营工业企业。近百年的沧桑岁月,几更其名,几转其产,终被淘汰出局,变为集商业及住宅两用的中豪广场,其岁月的变迁,可用“曲折”二字来形容。
    一、关于天成米机。在抗战的中后期,归侨人邓兴岐,约同陸叔奋,邓亨等人集资21股,于金鸡岗麓的同善戏院开办了天成米机,以加工谷米为主业,一直经营到四会解放(1949.10.16),然后被军会收购。

    二、关于四会县人民电力厂。四会电力的启始,要上溯到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公元1918年,由邓风楼牵头,在县城发起成立股份合作制的“电灯公司”,经营电的生产和营销。电灯公司的厂房建在四会旧八景之一的“仓岗夕照”附近的石角咀上(现在的绥江大桥东桥脚下龙华公园牌坊附近)。到1938年,电灯公司更名为“振业电灯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正常。1944年,日军飞机轰炸四会,公司厂房和部分设备被炸,被迫终止生产,人员也各自离散。到1946年末,又由邱金、黄添等人合股集资,将厂房和设备修复,重新组建“县城电力公司合作社”,不久又更名为“县城电灯局,由于当时全国正处于战争时期,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电灯局”入不敷出,陷入困境,只能以向用户集资的方式维持经营(期间“县城电灯局”又改名为“县城电力厂”),勉强将生产维持到四会解放。
    三、关于四会大中厂。1949年10月16日四会解放一切权力归人民,旧政府全面由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由于电力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所以“电力厂”便成为首批军管的单位。“政府”全资收购“天成米机”派招曙为电力厂负责人,组建新厂。经过初步整顿,于1950年上半年,“四会县人民电力厂”正式牌成立,厂址就设在“天成米机”的原址,则现时的“中豪广场”。到1951年的上半年,完成了对石角咀旧厂的设备搬迁和修复,电力厂开展正式发电、供电业务,筹建榨糖车间。
    1952年,根据该厂当时的经营范,厂内设有米(是当时县城内较大的粮米加工点),制糖(是本县第一家以机械作动力的土榨糖厂,日榨糖蔗能力可达30吨),而发电供电却成为副业。为了适应生产形势变化的需要,县政府决定将“四会人民电力厂”改为“四会大中厂”,成为四会第一家名符其实的国营工业企业。
    四、关于大中厂。建厂的初期,由于厂面对龙江河(龙江河改道前流经厂前),水路交通十分方便,于是生产发展很快,最旺盛的1959年,产值达到244万元(换算成1970年不变价)。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国家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和归口管理,又加上全面公社化后,各社都建起了土糖寮)厂的两大支柱产业都成了“无米之炊”,逐渐失去了优势,生产则每况愈下,到了1970年前后,厂的产值锐减到50万元左右,企业必须开发新产品,才能维持生存
    1972年,工厂成功开发出“陶土粉”产品投入生产,四会大中厂亦随之改名为“陶土厂”。但陶土粉的生产过程是一个“制灰扬尘”的过程,粉尘污染十分严重,给附近居民带来了生上的极大影响,而且产品的附加值极低,企业的生存空间再次面临严峻考验,工厂和主管部门只得重新研究转产,寻找出路。
    1982年,企业将辗米机、发电机等设备进行清场处理,将陶土粉生产线搬迁到县砖厂,工厂彻底转产,专门生产以布、革为原料的运动鞋,厂名则改为“四会橡胶制品厂”。转产后的橡胶制品厂经历了“∧型的兴衰轨迹。开始时蒸蒸日上,产销两旺,其生产的“健士牌”运动鞋,曾在同类产品的评比中捧过金奖、银奖,到1992年,厂的工业总产值(按90不变价计)达到1334万元,是转产前(1981年)的20倍。但由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生产工艺跟不上形势,产品跟不上市场需求,自1993年后,又开始走断崖式的下坡路,产销萎缩,亏损严重,到1996年,企业处于停产状态,发不出工资,进入了“关停的行列。最终走上了破产之路,1998年由法院宣告对企业实行公开拍卖。工厂拍卖后,由买主进行综合开发,大中厂则演变为现时的“中豪广场”。

作者彭世焯系原四会市经委副主任

文稿出自《四会文史》第39辑

转载于四会人民政协

声明:本号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欢迎点击下面“写留言”发表你的看法。

四会微宝
“四会微宝”快来关注~
 最新文章